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通腑法是中医八法中"下法"之一,是指通过通畅六腑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降气法是指具有降逆理气作用的一种治法[1],用以调畅机体气机,协调脏腑功能,适用于气之当降而不降、降之而不及甚或不降反升的病证。临床观察发现,多数心系疾病患者在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的同时,常伴有便秘、腹胀、恶心、气促等腑气不降的症状,故在治疗时应重视腑气的通降,运用通腑降气法往往可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近年来笔者用通腑降气法治疗心系疾病,收  相似文献   

2.
"勿令九窍闭塞"是张仲景防病、治病的重要法则。通腑理论源于《内经》,依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历代医家习惯于将通腑指代为泻下大肠实邪的方法。本文从"勿令九窍闭塞"对《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应用通腑思想治疗杂病的探讨,认为张仲景所用的通腑思想范围更广,涉及"八法"中的下法、汗法、清法、消法、吐法、补法等多种治疗方法,使积滞、瘀血、水饮、湿热等多种邪气去有出路,人体恢复到元真通畅状态,有助于拓展通腑思想在临床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顾维明 《陕西中医》2001,22(11):703-704
通腑法是运用药物荡涤胃肠 ,通泻大便 ,引邪外出 ,推陈致新 ,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异病用通腑法为中医学整体辨治独特之处。余临证注意运用通腑法治疗急症 ,常获良效。现结合个人的粗浅认识 ,谈两点体会。   1 哮喘便秘泻下最宜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肺气的肃降 ,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 ;大肠传导功能正常 ,则有利于肺的肃降若大肠实热 ,腑气不通 ,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 ,此时 ,须用泻下通腑法 ,使腑气通畅 ,痰火下泄 ,方可使肺气通利 ,喘咳得平。如曾治一中年男性病人 ,素有哮喘病史 ,3 d前哮…  相似文献   

4.
通腑泻浊属中医"下法",笔者在治疗以邪实为主的内科急症时,适时运用通腑泄浊法,攻邪救危屡获捷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林继臻  刘明 《中医研究》2010,23(6):56-57
通腑泻下法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学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具体临床运用。本法的应用首推东汉张机创制的代表方剂——大承气汤。他常采用该方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少阴急下证以及痉病、宿食等病证。历代医家在仲景承气类方剂的基础上也多有发挥。金代张从正采用下法治疗多种疾病,进一步发展了通腑泻下疗法。至明末吴又可指出“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他采用泻下常用药物大黄治疗各种急性热病,丰富和发展了通腑泻下治法的理论。作者在临证时也经常使用此法,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通下法为主治疗急重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不通则病丛生,特别是胃肠通降失常,邪毒积滞壅塞为患,临床上多表现为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或呕吐,或腹胀满疼痛。按辨证皆属里证、实证,大多为热证;治疗急须以通下法清除积滞邪毒,恢复胃肠的通降功能。人是一个整体,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导致胃肠的通降功能失常;反之,胃肠道积滞邪毒不清除,亦可促使其他脏腑病变增剧,或引起其他脏腑发生新的病变。在临床上不少急重病症均可见到这种互相影响或互为因果的病理现象。而通下类方药能将胃肠道的积滞邪毒迅速清除、病情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兹将以通下法为主治疗急…  相似文献   

7.
六腑以通降为顺,通降法的目的是使胃、小肠、大肠、胆等得以畅通无阻而恢复其正常功能。通降法包括理气降逆、泻下通腑、消食导滞等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有关下法论述很多,理论源自《内经》,乃因势利导之法。具体内容涉及到了竣下、缓下、润下等法,包括通导泻下燥屎、宿食、痰饮、瘀血以及邪热等,意在通腑,更在逐邪。临床应用下法治疗外感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病、危急重症,屡有佳效。学习张仲景下法,应该重视研习《伤寒论》原书,重视相关名方适应证包括腹证特点以及用药剂量、煎服法等,以全面领会张仲景下法精粹,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下法在儿科高热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宏  王萌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176-176
下法是医学"八法"之一,即用泻下通便的方药通导大便、荡涤实热,使病邪排除于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腑法在中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123-1123
通腑法又称下法,是中医治疗的八法之一,对于燥屎内结、停痰留饮、瘀血内蓄、寒实积滞等邪正俱实之证,有涤荡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研究证实,通腑泻下法具有降低血压、促进血肿吸收,增加脑氧供应的作用,对中风病的抢救、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通腑法可与开窍、息风、化痰、活血、泄热、利湿等诸法合用,使腑气通畅、气机运转、风阳内潜、阳热下降、上焦壅塞之势得缓,具有"釜底抽薪"之功、"治下助上"之妙.兹对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具体运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下法,也叫泻下法,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症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和攻逐水饮的作用。在八法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六腑以通为用。如实邪积聚在里,浊气不降,就会发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不思饮食等一系列里热症。这时就要运用下法,排除在里的实邪热结或积滞,使腑气通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所以下法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是驱除积滞。凡宿食、燥屎、虫积、停饮、蓄水、顽痰、淤血等等有害物质,蓄积体内,产生病变,当用下法主之,下之则邪去正复。这就是通常说的“推陈致新”。二是清热泻火。火热之邪,充斥表里,弥漫三焦,邪盛伤阴,势如燎原,当宜  相似文献   

13.
通下逐邪法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之法,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围。该法在温病临床治疗中占有颇为重要的位置,主要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如热结肠腑、热瘀蓄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消化病是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若六腑之腑气不畅或不能通降时,则消化病丛生。历代医家谨守"六腑以通为用"原则治疗消化病,发展出多种"通"法。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理论进行中医药治疗,常能在现代临床中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曹教授提出腑气壅滞是一种有形实邪"滞郁"病理状态,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对六腑中的胃腑、胆腑和肠腑做了详细介绍,指出腑气壅滞的治疗原则为通畅腑气,临证随症加减,附通腑法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6.
"通腑泄热法"属于中医中下法的范畴,为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治法;是依据中医理论中"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思想,其本质为通腑泻下,引邪下行,以清除里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胆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以其气行热清,通则不痛、祛邪扶正之效,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作用。其代表方剂如大承气汤、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现探讨其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以其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万文蓉 《光明中医》2009,24(12):2341-2342
中医学"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对腑病的临床治疗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六腑以"实"为生理,"满"则为病理.即六腑必须畅通无阻,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如果六腑通降失常,积滞内停,常可导致多种腑病的发生.因此,六腑的功能决定了腑病"以通为用"的治则.现就临床辨治泄泻验案1例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下法属于攻法,主要治疗里实证。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消肿等作用。皮肤病虽然发生在肌表,但实质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宜于宣肃,腑气贵于通降,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故皮毛之疾在治疗时常需顾及腑气的泄降。因热而结者则宜寒下,表证未解里证已成者则宜表里双解,有血瘀之证则宜活血通下。笔者临床上用下法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七)涌吐法涌吐法,即吐法。是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立法,运用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可用于急症中风痰涎壅盛,暴食停积胃脘,痰气阻结咽喉,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证。代表方如瓜蒂散,盐汤探吐方,三圣散等,以及消毒鹅羽、手指探吐法等。(八)通下法通下法,即下法。具有泻下热结,导滞通腑,攻下寒实,通瘀破症,峻泻积水之作用,可用于内科急症热结胃腑,毒蓄肠中,血蓄下焦,水饮内结,寒实阻塞诸证。  相似文献   

20.
通腑法具有泻下大便,逐除实邪的作用,是一种专事攻邪的治疗方法。在急症中运用,往往能攻邪治急,保护正气,取得较好的疗效。现选3例,报道如下: (一)肺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