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探讨Willis环的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4例ICA严重狭窄患者(其中有症状组16例和无症状组18例)侧支循环的类型、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及频谱改变,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存在3种侧支循环类型前交通动脉(ACOA)型,后交通动脉(PCOA)型,眼动脉(OA)型.无症状组的侧支循环中,ACOA型占88.9%,狭窄侧MCA Vm为59.1±8.7cm/s;有症状组ACOA型占50%,有4例未检出侧支循环,狭窄侧MCA Vm为48.6±7.3cm/s(P<O.OO1).所有患者狭窄侧的MCA PI减低(p<O.001),且频谱低平呈波浪状,波峰变钝,失去收缩峰的特征.结论TCD可以发现ICA严重狭窄患者Willis环侧支循环的显著异常改变,研究Willis环的侧支循环对ICA产重狭窄患者治疗和授后的判断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检查方法,分析单侧颈动脉阻塞性病变时侧支循环的募集特征。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1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科DSA检查患者336例,观察每位患者的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程度、Willis环组成及其他侧支循环出现情况。结果 (1)颈动脉狭窄程度与COW各段的完整性均不相关。(2)颈动脉狭窄率≤85%者均未见有代偿侧支。颈动脉86%~99%狭窄者85.7%患者代偿侧支有ACOA和PCA经软脑膜动脉通路,未见PCOA和OA通路;闭塞组则4条通路都有开放,最多是ACOA通路(92.3%),其次是PCA和OA通路(46.2%)。就代偿程度而言,ACOA通路代偿较充分,级别较高。(3)相关分析显示,各代偿通路开放与否及代偿程度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其中ACOA通路、总的侧支通路数和代偿级别与之重度相关。结论 Willis环各段不因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发展而改变;侧支循环只出现于颈动脉≥86%狭窄者,各侧支通路开放与否及侧支代偿程度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单侧颈动脉狭窄后,ACOA是最重要的侧支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评估。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原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症状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1例,首先采用德国EME公司TC-2000S型经颅彩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仪,常规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Willis环及相关主要动脉分支,进行侧支循环评估; 进一步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机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in diagnosis,CTA)检查,明确颈内动脉病变的存在; 再应用PHILIPS FD20 DSA数字减影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进行侧支循环评估,评估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后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评估眼动脉侧支循环通路的开放情况及作用。结果 41例患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24例,颈内动脉闭塞17例。TCD显示ACoA开放5例,占12.2%,DSA为4例,占9.76%; TCD显示PCoA开放5例,占12.20%,DSA为3例,占7.32%; TCD判断OA开放25例,占60.98%,DSA为23例,占56.11%; TCD提示LA开放3例,占7.32%,DSA提示2例,占4.88%; TCD显示无侧支循环开放者16例,占39%,DSA为14例,占34.15%。TCD和DSA在评估侧支血管开放数量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TCD评估眼动脉开放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和闭塞患者的TCD及DSA侧支循环评估无显著差异(P>0.05)。OA单独开放患者较无OA开放患者PI值高。狭窄组MCA的PI值低于闭塞组,狭窄组OA最高流速低于闭塞组(P<0.05)。颈内动脉狭窄组OA单独开放数量<闭塞组(P<0.05)。结论(1)TCD与DSA在评估侧支循环血管开放数量方面的作用基本一致,TCD可作为CTA和DSA侧支评估之前的初筛手段,可以独立作为侧支循环评估的检查手段;(2)眼动脉是否参与侧支循环及眼动脉的的开放程度与颈内动脉本身病变程度有关。眼动脉作为次级侧支通路参与侧支循环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性患者眼动脉单独开放的比例>重度狭窄的患者,重度狭窄的患者OA最高流速低于闭塞组患者,这说明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性患者其OA开放后提供的灌注代偿作用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闭塞性血管病的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狭窄≥ 75 % )或闭塞患者 (ICASO)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证实的ICASO患者 66例 (单侧病变 5 0例 ,双侧 16例 )。临床分为脑梗死组、TIA组和无体征组。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 (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血流速度 (Vmca)并判断颅内侧枝循环的开放。结果 ①与DSA比较TCD对前交通动脉 (ACOA)判断的敏感性 97% ,特异性 93 % ;后交通动脉 (PCOA)敏感性 92 % ,特异性83 % ;眼动脉 (OA)开放的敏感性 98% ,特异性 90 %。无体征组和TIA组ACOA和PCOA同时存在的出现率高 ,而脑梗死组则仅有OA存在的出现率最高。②狭窄同侧Vmca(3 9 5 5± 13 2 8)cm/s明显低于对侧 (78 90± 2 4 15 )cm/s(P <0 0 1) ,频谱低平呈波浪状。脑梗死组低于TIA组和无症状组 (P <0 0 5 )。结论 TCD可以无创性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并与临床表现相关。前后交通动脉代偿良好时不易出现脑梗死 ;仅有眼动脉反向存在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明显降低往往提示代偿不足 ,易发生缺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访椎动脉起始处闭塞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与死亡率。方法 15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单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患者,根据患者有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98)和无症状组(n=58),对患者进行随访,至少2年,观察新发症状性脑梗死、任何原因死亡。结果椎动脉起始处闭塞患者平均年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1%,平均年死亡率为0.4%。有症状组累积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和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有症状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与无症状组差异无显著性(P=0.690);两组间侧支循环开放比率差异无显著性(23.5%vs 27.6%,P=0.566),无新发与新发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开放比率差异无显著性(35.7%vs22.7%,P=0.148)。结论单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患者年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1%,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SA对单侧颈内动脉系统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应用价值,探讨三级侧支循环在单侧颈内动脉开口部位狭窄或闭塞及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或闭塞中的特点.方法 分别对56例颈内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闭塞及9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其狭窄程度分析其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 颈内动脉开口部位闭塞组大脑动脉环开放率约38.5%,颅内外沟通开放率30.8%,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约30.8%;重度狭窄组大脑动脉环开放率35.1%,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16.2%,颅内外沟通开放率约5.4%;中轻度狭窄组无侧支循环建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组大脑动脉环开放率5%,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95%;重度狭窄组仅软脑膜吻合支开放,开放率约61%;轻中度狭窄组无侧支形成.结论 在颈内动脉开口部位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中,一级侧支循环的开放代偿最为重要,二级侧支循环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中,二级和三级侧支循环的开放起主要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各侧支循环代偿出现的概率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70%患者46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4例作为症状组;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2例作为无症状组。了解Willis血管环内径及构成,及代偿血管构成情况,分析代偿血管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症状组后环的变异率明显大于无症状组(P<0.005);症状组前交通动脉的管径明显小于无症状组[(1.36±0.18)mm vs(1.52±0.18)mm,P<0.01]。结论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脉狭窄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Willis环的代偿完整性有关,一级供血代偿能力与Willis环是否存在结构变异及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度颈动脉狭窄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I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眼动脉(OA)开放等侧支循环情况、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和发病6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2周时,单纯ACOA开放、单纯POCA开放和多支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4.328、4.226、6.133,P0.05),其中,多支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NIHSS评分最低,其次为单纯ACOA开放或单纯POCA开放的患者,而单纯OA开放或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237~5.636,P0.05);发病6个月时,单纯ACOA开放、单纯POCA开放和多支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3.244、3.057、3.675,P0.05),其中,多支侧支循环开放、单纯ACOA开放或单纯POCA开放的患者mR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OA开放或无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q=2.987~3.732,P0.05)。结论多重侧支循环或颅内主要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显著降低IS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改善患者近期预后,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量化评估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的可行性。方法经多模式影像证实为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145例,用TCD及DSA评估侧支循环,并行一致性检验。对结果一致的128例进一步行TCD侧支循环量化评分,设定前交通动脉(ACo A)开放3分、后交通动脉(PCo A)开放2分、眼动脉(OA)开放1分。将128例患者分症状组及无症状组,对两组侧支循环评分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诊断最佳界值为截点分侧支循环不良组及良好组,比较两组患侧TCD及CT灌注(CTP)参数,并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 TCD评估ACo A、PCo A、OA与DSA的一致性均极佳(Kappa值=0.879、0.787、0.770,P 0.05)。(2)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侧支循环评分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3) TCD侧支循环评分3.5分为诊断最佳界值,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84.4%。(4) TCD及CTP参数: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基底节区及颞叶的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而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较侧支循环良好组明显延长(均P 0.05)。(5) TCD侧支循环评分与ASPECTS呈高度正相关(r=0.767,P 0.05)。结论 TCD可以量化评估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脑侧支循环,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88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66例患者出现侧支循环开放(侧支循环组),122例患者无侧支循环开放(无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比较,侧支循环组高血压比率显著增高,收缩压显著降低(均P0.05)。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对不同病变部位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开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1,P=0.514);对初级、次级侧支循环建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6,P=0.580)。结论高血压对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 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 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 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 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 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 ①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 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②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 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 (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③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 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 结果 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 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 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 (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 vs 62.2%,P =0.011,优势比 (odds 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 vs 38.3%, P =0.007,OR =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 vs 13.1%,P =0.009, OR =3.786)。 结论 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的患者有更丰 富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及更完整Willis环,Willis环在侧支循环代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侧支循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75%)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5%)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行头颅CTA检查,了解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根据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的数目将患者分为2组:A组(0或1支侧支动脉)和B组(2支以上侧支动脉)。所有患者在初次入院时和6个月后进行NIHSS评分,6个月时进行mRS评分。比较2组6个月前后NIHSS评分变化,并观察在6个月时mRS评分分布情况。结果 80例脑梗死患者中A组(0或1支侧支动脉)45例(56.3%);B组(2支以上侧支动脉)35例(43.7%)。A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4.64±4.03)、(12.75±2.58)分,B组分别为(10.83±3.15)、(6.25±3.25)分,2组初次与6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6个月时mRS评分比较,B组在4分和5分段明显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侧支循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75%)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相关,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ICA SO)后颅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以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 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ICA SO患者75例,全部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其中12例经脑血管造影(DSA)或核磁血管造影(M RA)进一步确诊。双侧病变7例,单侧病变68例,共有病变血管82条(狭窄42条,闭塞30条)。全部行TCD检查。结果(1)狭窄或闭塞侧大脑中动脉(M C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SPV)及脉动指数(P I)明显低于对侧;(2)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的患者健侧大脑前动脉(ACA)的峰值流速明显快于ACoA未开放的患者,P I值低于后者;(3)眼动脉之前的ICA SO,患侧虹吸段血流与对侧相比具有明显的低流速低搏动改变;眼动脉之后的ICA SO,患侧虹吸段与对侧相比具有明显的低流速高阻力改变,发出眼动脉之前和之后的ICA SO二者虹吸段收缩期流速无明显差异,但前者P I值明显低于后者;(4)颈外-颈内动脉(ECA-ICA)侧支开放的患者患侧与健侧滑车上动脉(S trA)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但P I值明显低于健侧;(5)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占50.67%(38/75),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占52.00%(39/75),颈外-颈内动脉侧支(ECA-ICA)开放占75.44%(43/57)。结论增强对ICA SO时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认识能提高对ICA 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经颅多普勒(TCD)联合CT灌注成像(CrP)对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评价.方法 经TCD检测为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9例,分症状组(9例)及无症状组(10例),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和CTP检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侧之间、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侧与对照组TCD及CTP参数.结果 TCD示症状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低于对照组(P<0.001),而无症状组MCA Vm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和无症状组MCA搏动指数(PI)均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组患侧MCA Vm明显低于无症状组(P <0.001),与颅内侧枝循环有关.症状组和无症状组与对照组CTP参数分析,症状组患侧脑血流量(CBF)减低(P<0.05),而无症状组CBF无明显改变(P>0.05);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平均通过时间(MTI)及达峰时间(TIP)延长(P<0.05),但两组脑血容量(CB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与CTP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以综合评估单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灌注情况,为临床选择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不同部位闭塞后侧支循环的特征及临床和影像表现。方法用DSA研究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后侧支的形成。选择DSA确诊的颈内动脉闭塞者48例,颈内动脉颈段闭塞28例,颈内动脉脑段闭塞20例。对比两组病例侧支方式及临床和影像表现。用NIHSSS评价发病7d时神经功能状况。头部CT/MRI显示的梗死面积用(A·B·C)/2计算。结果颈内动脉颈段闭塞组前交通动脉出现率和后交通动脉出现率及眼动脉出现率,开放侧支途径≥2条,高于颈内动脉脑段闭塞组(P<0.05)。软脑膜吻合支出现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颈内动脉颈段闭塞组7d时NIHSSS≤8分的患者比颈内动脉脑段闭塞组多(P<0.05),梗死面积小(P<0.05)。结论颈内动脉不同部位闭塞的侧支方式不同,脑内侧支的多少和范围决定了梗死的大小和全面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枝循环形成情况。方法 235例经影像学发现存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侧支循环分为两组,对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率DSA最高,MRA次之;(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侧支循环开放作为因变量时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狭窄进入回归方程,OR分别为0.598、2.395、3.494;P值分别为0.104、0.081、0.015。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狭窄可能促进侧支循环开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7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17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1)共出现侧支循环开放137例(63.1%),单纯初级侧支54例(39.4%),单纯次级侧支45例(32.8%),初、次级侧支联合开放38例(27.7%),其中前循环动脉病变158例患者有侧支开放108例(68.4%),后循环动脉病变59例患者有侧支开放29例(48.6%)。(2)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侧支循环组吸烟史发生率(58.9%)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组(4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侧支循环组收缩压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的影响因素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侧支循环建立以一级侧支循环为主,其中前循环侧支开放较后循环几率大,脑动脉狭窄程度越重,侧支循环开放的几率越大;(2)脑卒中危险因素吸烟和收缩压可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搏动指数(PI)及持续注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135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DSA检查并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组。另选择30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TCD检查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s和Vd)、平均血流速度(Vm)和PI。采用持续性操作测验的遗漏数、认错数、平均反应时评估持续注意功能。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135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为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组(31例)、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组(20例)、AcoA+PcoA开放组(19例)、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即AcoA、PcoA、AcoA+PcoA开放)(70例)、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主要包括眼动脉、软脑膜吻合支和新生供血血管)(15例)、初级+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13例)和无侧支循环开放组(37例)。(2)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患者的Vs、Vd、Vm和PI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无侧支循环开放组比较,AcoA开放组、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Vd及AcoA+PcoA开放组的Vd、Vm均明显升高,AcoA开放组、AcoA+PcoA开放组、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及初级+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PI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PcoA开放组比较,AcoA开放组、AcoA+PcoA开放组的PI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比较,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Vs、Vd、Vm和初级+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Vd、Vm均明显升高,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和和初级+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PI均明显降低(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患者的遗漏数、认错数和平均反应时均显著增加(均P0.05)。与无侧支循环开放组比较,AcoA开放组、AcoA+PcoA开放组及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遗漏数、认错数和平均反应时均明显减少;初级+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遗漏数和认错数均明显减少(均P0.05)。与PcoA开放组比较,AcoA开放组的遗漏数和认错数均明显减少;AcoA+PcoA开放组的遗漏数、认错数和平均反应时均明显减少(均P0.05)。与AcoA+PcoA开放组比较,AcoA开放组的遗漏数、认错数和平均反应时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比较,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遗漏数、认错数和平均反应时均明显减少;初级+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遗漏数和认错数均明显减少(均P0.05)。(4)AcoA开放组、初级侧支循环开放组和次级侧支循环开放组的PI与平均反应时呈正相关(r=0.441,r=0.364,r=0.552;均P0.05)。PcoA开放组和无侧支循环开放组的PI与遗漏数呈正相关(r=0.668,r=0.397;均P0.05);与认错数呈正相关(r=0.509,r=0.480;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高PI可反映其持续注意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I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为单侧ICAO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患者145例,其中症状组109例,无症状组36例.记录TCD评估颅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方法对52例连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评估颅内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DSA发现52例患者18例出现颈内动脉闭塞,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28例,6例双侧重度狭窄.52例患者中出现前交通动脉代偿18例,后交通动脉代偿8例,前后交通动脉同时代偿12例,14例患者未出现Willis环血管的代偿.无Willis环代偿组与Willis环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35.75和23.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代偿组与后交通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12.42和15.9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代偿.NIHSS评分与血管代偿及阻塞位置显著有关.DSA对侧支循环的判定在治疗干预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