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对其进行64层螺旋CT脑灌注、CT血管造影扫描。观察64层螺旋CT脑灌注的平均通过时间、对比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峰值时间,观察血管造影后患者的劲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均明显长于健侧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能同时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部血流灌注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CT脑灌注和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成像,与对侧健区进行比较,重建血管造影图像,治疗后行CT复查。结果 CT平扫发现同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比例为76.47%;CT脑灌注显示血流量降低;病变区的脑容量同对侧健区的脑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低于对侧健区;对比峰值时间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病变区均高于对侧健区(P0.05);血管造影显示患者均存在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现象。结论对急性脑梗死采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可以准确显示病变区的血管情况,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东芝Aquilion ONE 640层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实施CT平扫、CTP与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d内行多层螺旋CT复查,评估CTP与CTA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8例患者经头颅CT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CT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TTP更高,CBF、CBV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3例,于症状发作后7d内采用东芝320排螺旋CT行头部CT灌注成像以及CT血管造影,观察并比较感兴趣区以及镜像区CT灌注成像各参数,以及两种影像学检查的符合情况。结果比较感兴趣区与镜像区CT灌注成像各参数发现,感兴趣区与镜像区脑血容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兴趣的脑血流量显著低于镜像区(P0.05);感兴趣区的造影剂通过时间显著短于镜像区(P0.05)。CT血管造影发现责任血管狭窄54例,其中灌注异常患者43例,CT血管造影未发现责任血管狭窄9例,灌注异常3例,CT灌注异常在有责任血管狭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责任血管狭窄(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反映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灌注状态,CT血管造影可用于检测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可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以及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P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CTPI对脑梗死诊断情况,比较不同感兴趣区相关参数的差异。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脑动脉狭窄与CTPI检查相关性。结果 (1)CTPI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0%。与镜像区比较,病变部位CTPI参数CBV、CBF显著降低,MTT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26例存在血管狭窄,其中单发狭窄20例,包括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4例,大脑中动脉8例;多发狭窄6例;(3)CTPI阳性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责任血管一致者比例为86.7%。结论 CTPI可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脑内病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责任血管,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的差值(△Hu)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部CT平扫和脑CT灌注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测量两侧对称部位CT值的差值(△Hu)。全部病例37 d内复查头部CT及临床随访。另选取34例无脑部疾病、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为对照组。结果 34例病例中,头部CT平扫肉眼观察发现可疑病灶15例,测量对称部位CT值差值发现可疑病灶21例;脑CTP显示:32例脑CTP灌注异常,2例脑CTP灌注正常,脑CTP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明显改变,病灶侧与对照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头部CT平扫肉眼观察发现病灶的敏感度44.11%,脑CTP发现病灶的敏感度94.11%。结论脑CTP检查能够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定量分析可区分中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梗死病灶的存在和早期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 CT 灌注成像(CTP)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发病6 h 内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 CT 平扫、CTP 及 CT 血管造影(CTA),分析 CTP 各个参数并评估患侧大血管情况。以血管情况分为血管正常组(17例)、血管狭窄组(10例)和血管闭塞组(18例)。另外,发病时、发病14 d 、发病90 d 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 指数(BI)、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 CTA 检查显示:血管大致正常者1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者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者8例,颈内动脉狭窄者4 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0例。3组患者在缺血区脑血流(CBF)面积、脑血容量(CBV)面积、梗死区相对 CBF(rCBF)、梗死区相对 CBV(rCBV)、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TP)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血管闭塞组以上参数均差于血管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仅 CBF 面积高于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比较,CBF 面积、CBV 面积、TTP 面积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时,各组间患者仅 NIHS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血管狭窄组及血管闭塞组(P <0.05)。发病后14 d 、90 d ,各组患者 NIHSS 、BI 、mR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血管异常与 CTP 显示的缺血范围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够作为患者临床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局部脑血容量(rCBV)明显下降9例(90%),与对侧脑组织相比分别降低64.1%和49.7%,两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MRA显示本组10例患者(100%)患侧大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均闭塞,同时合并对侧大血管狭窄或闭塞7例(70%).死亡2例,重残8例.结论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明显降低,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 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12 h内行头CT平扫、CTP、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灌注缺损区CBF、CBV、MTT各参数值,与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并于发病2~7 d复查CT平扫。结果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C T平扫未发现异常,14例可见腔隙梗死灶或软化灶,1例可见脑梗死早期低密度改变。10例C T P未见明显异常,20例C T P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大小不等的灌注减低区,18例可见不同范围缺血半暗带。CTA 显示12例未见明显异常,18例可见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CTA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显示缺血半暗带,判断闭塞血管,对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和指导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神经影像检查,分析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疾病(MCAOD)患者梗死类型分布和脑灌注异常. 方法 对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116例MCAOD患者的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CTA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其脑梗死类型分布和脑灌注改变. 结果 116例患者中,CTA共检出133条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其中单侧者99例,双侧者17例.其中MCA闭塞25条,重度狭窄39条,中、轻度狭窄69条.CT或MRI显示腔隙性脑梗死(LIS)45例,各型分水岭脑梗死(CWSI)38例,流域性脑梗死26例,纹状体内囊梗死(SCI)10例,未检出梗死病灶14例.CTP显示MCA供血区内脑血流灌注异常96例,其中58例有MCA供血区的大范围血流灌注减低.未检出血流灌注异常者37例. 结论 由于MCA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MCAOD可造成不同类型的脑梗死和血流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阳性率为55%,二次CT平扫复查阳性率为100%。CT表现为:22例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大面积梗死,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表现浮云征、脑回征或假肿瘤征;12例为血栓脱落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并且阴影沿血管走行;6例为外伤所致脑梗死,表现为在损伤基础上的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往往累及灰白质。CT血管造影示大脑前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7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8例,两动脉同时闭塞患者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病变血管支配的脑实质范围比CT平扫所见梗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准确、省时,联合CT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观察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再通前后脑血容量变化,探讨平板CT(FDCT)脑血容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术前病人TIC1分级均为0级。均采用机械血管再通技术治疗,术前及术后即刻完成FDCT脑血容量检测,比较急性脑梗死病人双侧半球脑血容量变化及手术对其影响。结果术后TICl分级2级4例,3级5例。术前病侧脑血容量明显低于健侧(P〈0.001),血管再通术后病侧脑血容量明显升高(P=0.002),术后双侧半球脑血容量无明显差异(P=0.376)。结论FDCT脑血容量检测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显示病侧脑血容量明显下降,且该方法可在导管室内完成,缩短检查时间,有助于为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内科经颅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的35例患者,并行脑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检查,并对不同程度MCA狭窄状态下患侧和健侧大脑半球的脑灌注参数局部脑血容量(r CBV)、局部脑血流量(r CBF)、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 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其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46例单侧MCA闭塞患者,均行320排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检查,根据侧支循环分布状况分为侧支循环丰富组和侧支循环减少组,获取双侧MCA供血区的各项脑灌注参数值,即局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局部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flood,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用Rcbv、Rcbf、Rttp、Rmtt表示患侧与健侧各灌注参数的比值。对比分析健患两侧的脑灌注差异及两组患者脑灌注的不同。结果相比健侧,患侧MCA供血区TTP明显延长(P0.05),CBV、CBF略升高(P0.05),MTT略延长(P0.05)。侧支丰富组Rcbv、Rcbf均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Rmtt低于侧支减少组(P0.05),Rttp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结论丰富的脑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闭塞MCA远端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脑梗死复发的预后评价方法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河中心医院2019-01—2021-12收治的5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复发脑梗死病例资料,统计责任血管的狭窄率及位置分布情况,评估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复发预后评价的应用效能。结果 脑梗死复发患者前循环责任血管及后循环责任血管左右两侧血管狭窄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双侧动脉均发生狭窄的情况更常见,单侧与双侧狭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复发患者责任血管多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单侧责任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复发脑梗死的风险较高;复发梗死灶责任血管的影像学原始图像均显示责任血管的后端对比剂染色范围和浓度明显小于前端正常区域,提示管腔内血流量减少,责任血管支配区的脑组织局部脑供血不足,且该供血不足区域与再发梗死灶区域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结论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头颈部联合CTA检查结果应更多关注双侧动脉多发性狭窄,尤其是单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此类患者复发脑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了解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类型及其发病机制。方法连续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因缺血性脑血管病收入神经内科、经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的病人30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14例,重度狭窄16例。脑梗死24例,TIA6例。所有病人入院24小时内完成CT灌注扫描。根据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重度狭窄或闭塞)及临床表现分组对脑血流灌注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种灌注类型:Ⅰ型,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的广泛低灌注(21例);Ⅱ型,仅病灶同侧局部边缘带低灌注(6例);Ⅲ型,灌注正常(3例)。无论颈内动脉有无闭塞,3种灌注类型均存在。脑梗死组患者脑血流灌注主要表现为Ⅰ型,而TIA组主要表现为Ⅱ型或Ⅲ型。结论颈动脉病变脑灌注类型与临床症状有关,而与颈内动脉有无闭塞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01—2014-01收治的36例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检查,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评价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的性质。结果 36例患者行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狭窄28例,发现颈动脉斑块54块,而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24例,阳性率85.71%,其中病灶侧TTP、rCBF、MTT值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与对照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无狭窄8例,而CT灌注成像异常3例,阳性率3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患者MTT低于Ⅱ期,rCBF高于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rCBV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年随访,其中5例发展成为脑梗死。结论 CT脑灌注成像结合CTA可同时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于发病后24h内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VCTDSA重建图像结果。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部CT平扫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图上可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下降、CBV下降、MTT延长、TTP延长或无TTP出现。VCTDSA可见23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余7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结论 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价值。VCTDSA能发现缺血病变的原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范围侧支循环及磁共振灌注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均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比较灌注参数情况、入院时与治疗7 d后NIHSS评分及出院3个月后的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情况。结果(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侧rCBV增加,rTTP、rMTT延长(P均<0.01); 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TTP、rMTT延长,患侧rCBF降低(P<0.01);(2)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MTT、rCBV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3)侧支循环良好组入院时、治疗7 d后NIHSS评分、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低(P<0.05)。结论 良好的侧支循环及脑灌注状态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36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侧25例,双侧11例.CT平扫呈白质内低密度影,MRI上为长T1长T2信号.CT分型:皮质前型10例,皮质后型11例,皮质下型12例,小脑型3例.DSA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闭塞1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闭塞1例,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结论 脑分水岭梗死的CT和MRI表现有其特征性,MRI对准确判断梗死的位置与形状优于CT、DSA为判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