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定西市中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定西市2012年中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ADR),按年龄、性别、药物剂型、不良反应症状、涉及器官等类别考察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分析其特点。结果:388例中药ADR涉及53种中药制剂,占全年ADR报告的25.03%,在小于10岁的患者中,男性ADR(70.45%)明显多于女性(29.55%);11~50岁患者中,女性ADR(57.92%)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42.18%),51岁以上患者中ADR无明显性别差异;按剂型考察,注射剂最多(67.78%),按给药途径考察,静脉滴注最多(83.76%);ADR伤害涉及的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最多(43.04%);ADR居前的分别为清开灵注射液19.59%,双黄连注射液18.81%,生脉注射液6.76%等。结论:中药制剂ADR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差异、年龄、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超说明书用药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和合理使用中药制剂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100份,统计分析不良反应中药给药方式、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结果:100份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制剂占72.0%,口服制剂占26.0%;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全身反应为主,分别为31.0%、24.0%、13.0%;不良反应药物主要为穿琥宁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为22.0%、10.0%、9.0%。结论: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重视中药临床应用,以提高中药临床应用合理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及药房管理方法。方法:对本院的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分析药房管理方面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结果:年老患者和年幼患者在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方面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对于普通患者,静脉给药方式相较口服给药方式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据资料统计基本为静脉给药的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问题、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问题。结论:临床上,中药制剂引起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且复杂,根据目前的数据了解,多半与患者本身体质、药品使用方法及药品本身致不良反应有关。医护人员在使用中药制剂时,要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的检查,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应提醒,提高临床使用中药制剂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既往过敏反应史、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46例报告中,怀疑药品涉及14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最多,占33.53%,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90%;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27%。结论:医院应积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评价工作,特别要重视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临床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对2013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采用手工筛选和电子表的方法统计分析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现象患者的临床表现、用药情况和患者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为男性,占56.25%,有7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占43.75%。21~40岁和60岁年龄段的患者较多,分别占43.75%和31.25%。静脉滴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31.25%,其次是口服用药,占25.00%,局部外用和阴道给药位居第三,各占12.50%。发生皮肤及附件疾病的患者居多,占31.25%,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占25.00%。使用清热类方剂治疗的发生率较高,占37.50%,其次是使用理血类方剂进行治疗的患者,占18.75%,祛湿类和补益类方剂位居第三,各占12.50%。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双黄连注射液,占25.00%,其次是舒肝宁注射液,占18.75%,丹参注射液和痔血胶囊位于第三,各占12.5%。结论:在临床的治疗中,医护人员应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重视,合理地使用中药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及诱发原因。方法从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抽选80例,回顾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具体情况,以及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以供参考。结果 80例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性别构成比、不良反应患者药物种类构成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构成比(65.0%)最大,表明年龄越高,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中药制剂主要剂型分为注射剂发生概率(40%)、粉剂发生概率(15%)、片剂发生概率(20%)、丸剂发生概率(10%)、口服溶液发生概率(5%)、颗粒发生概率(5%)、胶囊发生概率(5%)等类型,其中注射剂占比最高;静脉注射为首要给药途径,构成比(75.0%)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当中,药物成分因素构成比(60.0%)明显高于患者个体因素(20.0%)与临床使用因素(20.0%)构成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不良反应患者累及器官系统构成比最大的为皮肤及附件,构成比为30.0%,然后以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消化系统(20.0%)、全身性损害(15.0%)、呼吸系统(10.0%)、神经系统(10.0%)、肝胆系统(5.0%)、泌尿系统(5.0%)、心血管系统(5.0%),所有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后,均治愈,且没有出现永久性损害。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是影响中药制剂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药物种类、成分、给药途径、剂型等均为造成不良反应的因素,出现不良反应后,会累及患者器官,所以,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做好监督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上报的248例行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病例报告,探究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制剂种类分布及给药途径分布;探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位置分布及临床表现,探寻用药管理对策。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构成比为59.27%,男性构成比为40.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2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构成比为29.84%,6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为52.42%,均显著大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注射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63.71%,应用外用膏或喷剂构成比为20.97%,均显著大于其他制剂种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61.29%,局部外用给药患者构成比为24.19%,均显著大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易发人群为小儿和老人,且女性发生概率要大于男性;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外用膏或喷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和局部外用给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8.
1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临床表现及规律特点。方法对186例中、西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从性别、年龄分布、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1.18%),10岁以下小儿次之(占20.43%)。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物最多(占25.8%),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35%),再次为抗肿瘤药物(占13.44%)。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占74.19%)。药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6.79%)。结论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合理用药,严格把握药理作用,对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及特点,探讨中药制剂用药管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发生的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回顾性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中药剂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针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发现,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0岁(27.2%)和61岁及以上(28.3%)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 h以内(78.9%),差异与其他时间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中药剂型是静脉注射剂(53.9%)和中药口服制剂(17.8%),与其他中药剂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66.1%)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制剂、外用制剂等其他给药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附件(38.3%)、消化系统(26.1%),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中药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依然缺乏深入研究和全面的认识,应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提高临床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制刺不良反应相关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12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分析用药情况、过敏史、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者系统;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结果等。结果40~70岁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最多;多数患者否认过敏史;在中药制剂中,静脉途径给药发生不良反应最多;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较多。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在临床应用过程要严加注意其不良反应发生,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的386例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良反应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与其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给药途径、给药类型与其涉及的中药制剂,并做好记录。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以损害皮肤系统为主,有141例,占全部的36.52%;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以第1d为主,有236例,占全部的61.14%;给药途径类型中以注射给药为主,有241例,占全部的62.44%。结论:在临床上应合理用药,加强检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其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提供的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各医疗机构上报的30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结果:30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0~10岁的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23%;注射给药发生不良反应者230例,占76.67%,居首位;以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14%。结论:各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对于婴幼儿的静脉注射给药尤其要慎重,切实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制剂在临床应用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从而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7月-2014年6月我院发生的26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损害部位和临床症状表现、中药制剂剂型、给药途径等情况,计算出各项参数的不良反应例数及所占比例。结果: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集中在71岁以上(26.9%)、61~70岁(22.7%)、51~60岁(21.2%);不良反应主要损害的部位是皮肤(73.8%)和消化系统(10.8%);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是注射剂(67.3%)和外用膏剂(13.8%);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注射(64.6%)和局部外用(23.1%)。结论:中药制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应该根据不良反应的高发年龄段、损害部位、制剂类型、给药途径等,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管理制度,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防范意识,从而增加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因使用中药抗菌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症状表现等。结果:预防性用药98例,占61.25%;患者累积用药208次,平均每例患者用药1.3次;二联用药20例,占12.50%;未发生三联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循环系统功能损伤、泌尿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呼吸系统疾病和氨茶碱中毒,其中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最多,分别占43.13%和30.00%;年龄15岁和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00%和33.7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93.75%,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使用的中药抗菌药物包括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颗粒、穿心莲胶囊、三金片和妇科千金片,其中板蓝根颗粒比例最高,达26.25%。结论: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年龄过小或过大均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加强用药监测,实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市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年收集到的15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主要临床表现、所累及的器官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上报的153例中药制剂ADR中,以≤10岁和≥6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率最高,各有33例(各占21.57%);注射用双黄连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42例(占27.4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占92.8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43次(占53.56%)。结论:应重视并加强中药制剂ADR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中药制剂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郑州市18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预警信息和服务。方法:对18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发生前5位药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注射剂发生率占90.5%,静脉给药发生率占84.8%;不良反应集中在细辛脑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或注射用双黄连、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不良反应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紫绀、过敏性休克等。结论:提示临床要重视注射液的安全使用和过度使用问题;同样要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问题和肝肾毒性方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以下全文简称为"我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状况及影响要素,以为科学用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所汇总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共236例进行分析,依据病患的实际状况,包括基本信息、用药类型、ADR反应等展开全方位把握。结果 23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151例(占63.98%)明显多于男性85例(占36.02%),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比较高(55.09%);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3.9%);引起ADR最多的药物是抗感染药物,其次是中药制剂,分别占40.68%、23.7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全身性损害。所有ADR患者经停用药物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重视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ADR,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9月-2013年9月上报的160例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类型、药品剂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分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以此统计分析临床应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结果:回顾分析数据,发现在本次研究的160例患者中,相比于中青年患者,老年人、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用药方式多为静脉滴注方式。同时,临床表现出皮肤、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在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中,受各种原因影响,患者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需要医院加强药品管理,合理使用中药制剂,采用安全的给药途径,避免不良反应,提高中药制剂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肿瘤患者使用艾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本院肿瘤科使用艾迪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没有按照艾迪注射液使用说明书中所规范用药方法使用此药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应用此药的患者。结论临床在使用艾迪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时应做到严格药品使用剂量、严格药品使用禁忌证、严格配伍禁忌等几个方面,从而减少或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2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49例,占38.58%。滴注3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占总例数的40.16%。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其次为生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2.98%。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药物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应重视并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