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方法测定3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及3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临床痴呆量表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3.76±0.73)g/L,D二聚体水平(1.06±0.28)m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3.25±3.11)mg/L。正常对照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2.32±0.38)g/L,D-二聚体水平(0.28±0.11)m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3.92±0.81)mg/L。血管性痴呆患者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SCD40L与Hcy的关系,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预防中的意义。方法血管性痴呆组30例,同龄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检测血清SCD40L、Hcy的水平。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SCD40L、Hcy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血清SCD40L与Hcy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SCD40L、Hcy水平增高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参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通过对血清SCD40L、Hcy水平的检测,为预防血管性痴呆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IL-6、IL-8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的水平,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10—2016-10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64例为血管性痴呆组(VD组),同时选取59例与病例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文化程度匹配的人群为对照组(NC组)。检测2组患者血清IL-6、IL-8和sTWEAK值。结果 VD组IL-6和IL-8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sTWEAK明显低于NC组(P0.05)。VD组MMSE与IL-6、IL-8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12、0.783,为高度线性正相关关系,与sTWEAK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16,为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NC组中MMSE与IL-6、IL-8、sTWEAK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IL-6和IL-8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炎性反应,sTWEAK对血管性痴呆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炎症反应有可能是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50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D-二聚体水平是(0.85±0.26)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3.10±0.85)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11.06±4.15)mg/L。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是(0.30±0.12)mg/L,纤维蛋白原水平是(2.30±0.31)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3.83±0.76)mg/L。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是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降低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可以延缓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进展为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6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血非酶抗氧化物(白蛋白、胆红素、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33例(20.4%)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组的年龄、病程、服氯氮平和奥氮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比例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5);血尿酸水平低于颈动脉正常组,hs-CRP水平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服用药物类型及低尿酸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59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同时检测血尿酸、血脂水平、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将其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影响动脉硬化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结果 动脉硬化组92例,无动脉硬化组6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SUA、T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SUA水平与BMI、LDL-C、TC、Cr及IMT呈正相关,与BG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SUA水平是AS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相关性,血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及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分组。MoCA评分24~30分的患者为认知功能正常组(正常组),20~23分的患者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组(VCIND组),0~19分的患者为血管性痴呆组(VaD组)。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TNF-α检测。结果根据MoCA评分,122例患者分为正常组(30例)、VCIND组(30例)、VaD组(62例)。三组间文化程度、Hcy、IL-6、TNF-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oCA评分与hsCRP、Hcy、IL-6、TNF-α呈负相关(r=-0.179,P=0.049;r=-0.258,P=0.004;r=-0.644,P0.001;r=-0.72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是VCI的保护因素(OR=0.270,P=0.006),IL-6、TNF-α是VCI的危险因素(OR=7.756,P=0.002;OR=10.020,P=0.042)。结论脑卒中患者hsCRP、Hcy、IL-6、TNF-α水平越高,MoCA评分越低。文化程度是VCI的保护因素,IL-6、TNF-α是VC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对近10a7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服抗瘫健脑中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纳入和排除标准(1)血管性痴呆;(2)危险因素全部经脑CT或MRI确诊;(3)连续服抗瘫健脑中药;(4)排除失去远期随访资料的病例。1.2临床资料本组血管性痴呆70例患者,男35例,女35例,年龄42~84岁,平均64岁。引起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5例,脑梗死29例,脑出血1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相关性,为进一步诊治血管性痴呆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1明确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同时选取与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文化等相匹配的非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对照,收集所有纳入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等信息,同时抽血检查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同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管性痴呆的危险以及保护因素。结果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痴呆患者组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根据痴呆病情加重各指标越高(P均0.05),痴呆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同时痴呆病情越重,红细胞变形指数越低(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并发症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较大(P均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能够在诊治血管性痴呆疾病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像学总负担评分联合血尿酸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价值。方法 依据MoCA及MMSE评分将脑小血管病患者分为3组:正常组(n=87)、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n=63)、血管性痴呆组(n=49)并计算影像学总负担评分、测定血尿酸水平。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影像学总负担评分、血尿酸水平与MoCA及MMSE评分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影像学总负担评分、血尿酸水平预测认知功能损害的价值。结果 3组患者影像学总负担评分(P<0.001)、血尿酸水平(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像学总负担评分、血尿酸水平是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像学总负担评分、血尿酸水平预测认知功能损害的AUC分别为0.757(95%CI 0.692~0.823,P<0.001)、0.618(95%CI 0.540~0.696,P=0.004),二者联合AUC为0.784(95%CI 0.722~0.846)。结论 影像学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7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和认知正常组。其中认知障碍组183例,认知正常组53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比较,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其中认知障碍183例,男性、年龄≥65岁、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脑卒中史、合并高脂血症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分别占57.38%、60.66%、86.89%、33.88%、68.85%和63.93%,认知正常者532例,上述因素分别占46.05%、39.66%、75.00%、21.62%、55.08%和53.57%,认知障碍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认知正常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及合并高脂血症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们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应积极控制血脂,并鼓励脑卒中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加强用脑,减少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