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例心肺脑复苏成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心肺脑复苏 (CPCR)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方法 选择近10年来资料较齐全的CPCR病人91例 ,根据最终复苏情况分为3组 ,Ⅰ组为心搏、呼吸未恢复 ,Ⅱ组为心搏、呼吸已恢复 ,但脑复苏失败 ,Ⅲ组为智能部分或全部恢复。先列出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原因、发病至开始复苏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是否盲目除颤及有否亚低温等与CPCR相关的因素。根据所列因素统计出各组人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性别与复苏成败无关 (P>0.05) ;脑复苏成功率在21~30岁年龄段最高 (34.37%) ,其次为10~20岁 (25 %) ,随着年龄增大成功率下降。心源性者较非心源性者脑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P<0.05)。发病至开始复苏时间5分钟内最好 ,心肺100%复苏 ,脑58.33 %复苏。大剂量肾上腺素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但是对脑复苏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在院内盲目电击除颤未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亚低温者脑复苏成功率72.22%,非亚低温成功率27.78 %(P<0.01)。结论 脑复苏的成功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年龄40岁以下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3)发病后10分钟内开始复苏 ;(4)在院内根据心电图表现决定是否电除颤 ;(5)肾上腺素宜先用小剂量 ,无效再用大剂量 ;(6)尽早给予亚低温。  相似文献   

2.
心肺脑复苏规则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猝死指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的患者,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WHO规定其从发生到死亡的时间:1970年为24h,1976年为6h,目前改为〈1h。猝死的判定:①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对刺激无反应,多发生在心脏停跳后10s内。②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③呼吸停止,胸壁无起伏,口鼻无气流,发生在心脏停跳后30s内。④心音消失;面色发绀并苍白。⑤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多在心脏停跳后40—60s后出现。  相似文献   

3.
心肺脑的复苏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小惠 《现代护理》2002,8(7):553-555
心肺脑复苏 (CPCR)是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采用急救措施 ,以恢复和维持病人有效的自主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 ,进而达到防止突然意外死亡、脑损害并恢复智能的目的。自 80年代以来CPCR以早期基本生命支持 (BLS)、进一步生命支持 (ALS)和持续生命支持 (PLS)三期紧密联系 ,相互制约地将复苏全程进行已被广泛应用 ,而与其相适应的CPCR护理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现就CPCR及护理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1 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1.1 胸外心脏按压  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了心肺复苏 (CPR)指南 ,首先…  相似文献   

4.
心肺脑复苏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循环骤停的发生分类,原因及当机立断的诊治护理要点,介绍了三期复苏中的新观点。重点叙述了心肺脑复苏的方法、器械,刻意于急救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的因素,寻求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分析91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脑复苏成功与否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心肺或心肺脑复苏成功者共37例;B组为心肺复苏未成功者54例。结果:两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分别为2.39±5.5 min和7.3±3.54 min;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分别为2.69±2.71 min和8.12±3.78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年龄及原发病等比较差别也有显著意义。结论:心脏骤停是最危重急症,及时的诊断,先进的抢救设备,高素质的急救人员,系统正规的急救技术及争取抢救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对部分心脏骤停者,通过适当延长心肺复苏时间即超长心肺复苏,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6.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莉 《上海护理》2003,3(4):61-63
  相似文献   

7.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科急救既是院前急救的延续和对院前急救的规范。又是对存活到医院伤员确定性救治的开始。心肺脑复苏的成功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若能在心脏骤停4min内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8min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所以急诊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及完成心肺复苏术(CPR)的一项工作。笔者现将对院前心肺脑复苏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肺脑复苏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自2000年国际复苏指南颁布以来,全国掀起学指南用指南的热潮,我国心肺复苏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就近年来我国心肺复苏的某些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指南讨论稿(2)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7 .气道异物梗阻 (FBAO)的识别和处理气道完全梗阻是一种急症 ,如不及时治疗 ,数分钟内就可导致死亡。上呼吸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意识丧失和心肺骤停时发生的舌后坠 ,无反应的患者可因内在因素 (舌、会厌 )或外在因素 (异物 )导致气道梗阻 ,舌向后坠 ,堵塞气道开口 ,会厌也可阻塞气道开口 ,都会造成气道梗阻。头面的损伤的患者 ,呕吐物反流 ,特别是意识丧失患者 ,血流和呕吐物都可堵塞气道发生气道梗阻。 ( 1)FBAO的原因任何患者突然呼吸骤停都应该考虑到FBAO ,尤其是年轻患者 ,呼吸突然停止 ,出现紫绀 ,无任何原因的意识丧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心脏骤停(CA)病人随机分为时机选择复苏组90例(A组)和常规复苏组88例(B组),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结果:A组CPR成功率48.9%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的19.3%,P<0.05.结论: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需根据CA的不同病因及现场情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心肺脑复苏     
  相似文献   

12.
心肺脑复苏操作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战英  李志军 《临床荟萃》2005,20(16):949-951
心脏骤停(CA)是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随后进行的心肺复苏(CPR)或心肺脑复苏(CPCR)近年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既往CPCR的顺序为气道通畅、人工通气、人工循环(ABC)三步曲,近年有人提出应改为CAB,即首先心外按压,建立人工循环。由于影响CPCR成功的因素较多,患者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处置也因人而异,治疗效果也有天壤之别,医生的临床经验及操作尤为关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复苏术的飞速发展 ,心肺复苏不仅仅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 ,而开始注重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评估救治与护理 ,因此在心肺脑复苏 (CPCR)中群体的力量至关重要。一、护士在CPCR中的作用护士常是最早接触心搏骤停患者的第一人 ,因此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CPCR的基础生命支持 (BLS)操作步骤 ,才能在抢救中准确配合救治 ,护士要具备专业水准及应急能力 ,在评估病情、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环、除颤、建立静脉道路、气管插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繁多复杂的复苏措施 ,总得一件一件去做 ,必有主次、…  相似文献   

14.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成功脑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对比分析心脏骤停后成功心肺脑复苏(A组,n=38)和仅心肺复苏成功(B组,n=42)患者之间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环境、心脏骤停相关时间和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性别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疾病:A组以外科为主(78.9%),B组以内科为主(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原因:A组31例(81.6%)为急性缺氧、低血压、内脏神经反射和单纯心脏疾患, B组30例(71.4%)为慢性缺氧和慢性心脏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环境:A组24例(63.2%)发生在手术室和ICU,B组22例(52.4%)发生在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相关时间:A组心脏骤停持续时间(8.2±8.7)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6.7±8.4)min,脑缺血缺氧时间(1.5±1.3)min,均明显短于B组[分别为(30.8±26.2)min、(27.7±24.9)min和(3.1±3.1)min,P<0.001或P<0.005].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A组亚低温持续时间(4.0±2.6)d,呼吸机持续时间(11.1±19.7)d,与B组[(5.9±3.8)d和(15.4±29.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疾病(OR=6.22,95%CI 1.64~23.46)、心脏骤停持续时间(OR=1.11,95%CI 1.04~1.19)和心脏骤停发生环境(OR=4.51,95%CI 1.22~16.61)与成功脑复苏的关系更密切,成为三个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没有明显慢性疾病,在手术室和ICU以急性缺氧、低血压和单纯心脏原因发生的心脏骤停,抢救及时有效,复苏后处理恰当、合理,尽早实施全面脑保护是成功脑复苏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宁吉顺  姜冠华  隋波 《临床荟萃》2001,16(23):1102-1102
在过去的 40年中 ,虽然人们对心肺复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但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仍无明显改善。如何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 ,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仅就近年来心肺复苏的若干新进展概述如下。1 关于口对口呼吸的争议胸外挤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和电击除颤是现代心肺复苏的标志。而 195 8年 Safar等倡导的口对口呼吸在现代复苏发展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 ,ABC复苏程序已成为世界各国复苏指南 ,被列为规范的复苏操作程序。新近的院前急救前瞻性研究表明 ,采用或不采用口对口呼吸对院前急救复苏及存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从而对 ABC复苏…  相似文献   

16.
心脏骤停是最危重急症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 ( CPR)中的难点 〔1〕,及时的诊断 ,有效的救治手段 ,先进的抢救设备及争取抢救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现将 1 990— 1 999年抢救的 1 6例心搏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成功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 :1 6例中男 1 1例 ,女 5例 ;年龄 3 5~ 70岁 ,平均 ( 55.0 0± 8.2 6)岁 ;急性心肌梗死 ( AMI) 1 0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急性左心衰竭 2例 ,风湿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 1例 ,急性心肌炎 2例 ,电击伤 1例。1 .2 抢救措施 :紧急的生命支持 ,包括心前区拳击 ,有…  相似文献   

17.
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胸泵原理,利用自行研制的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相比较,用于抢救9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其血压、潮气量及心电图变化。结果: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按压时患者收缩压(分别为15.1±3.0kPa和5.7±1.6kPa,1kPa=7.5mmHg)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舒张压(分别为7.0±2.5kPa和1.8±0.9kPa)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部位进行人工通气的潮气量对比,F2M1型心肺复苏器潮气量大于徒手按压法,尤以按压剑突下及上腹部潮气量增加最为显著。心电图观察对比,应用F2M1型心肺复苏器较徒手按压有利于室性自主心律和窦性心律的恢复。结论:F2M1型心肺复苏器显著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血压、潮气量和窦性心律的恢复,有利于急症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18.
付阳阳  朱华栋 《华西医学》2019,34(11):1207-12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第三代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按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复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后随机分为人工按压组和机械按压组。比较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及出院时的神经系统恢复率。结果共有95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机械按压组53例,人工按压组42例。机械按压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明显高于人工按压组(P〈0.05),但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标准徒手胸外按压,第三代心肺复苏机明显改善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心肺脑复苏术的药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心肺复苏术(CPR)的建立已经40年了,心肺复苏的目的是防止突然的意外死亡。恢复智能,因为复苏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故自80年代中期发展成了心肺脑复苏术(CPC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