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索建立临床药师参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实践路径,以促进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借鉴国内外药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实际,建立了临床药师参与非瓣膜性房颤(NVAF)抗凝治疗过程的药学实践路径。选择41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记录华法林使用情况、INR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结果干预组在华法林的使用率和INR达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栓塞事件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干预组4例,对照组2例。结论建立和实施药学实践路径,有利于规范NVAF患者华法林的临床治疗,提高抗凝疗效,降低出血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76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各38例,分别采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栓、栓塞事件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徐进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403-404
目的:为了评价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单位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6例资料,按照用药不同进行分组:单纯选择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30例资料为对照组,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36例资料为观察组,治疗后按照文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统计学方法比较组间疗效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7%(显效23例+有效1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显效12例+有效9例),二组患者疗效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咯雷与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NVAF患者,于LAAC术后给予NOCA(达比加群酯110 mg bid或利伐沙班15 mg qd)或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抗凝治疗3个月,随后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至6个月,后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术后3、6个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评估器械相关血栓(DRT)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患者270例,最终255例完成6个月随访,其中华法林组103例,NOAC组152例。华法林组和NOAC组分别有3例(2.0%)和8例(7.8%)患者发生DRT,NOAC组累积DRT比率低于华法林组(P=0.039, OR=0.247, 95%CI:0.065~0.929)。TEE显示NOAC组DRT长度和宽度均小于华法林组[(6.6±1.3) mm vs.(14.0±3.2) mm, P=0.003 3;(3.0±1.0) mm vs.(7.5±1.7) mm,P=0.002 5]。随访期间,华法林组血栓...  相似文献   

5.
杨应军  刘幼根  朱建峰  陈萍 《医药导报》2008,27(9):1075-1076
[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6例老年NV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治疗组每日服华法林1次,调节其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对照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50 mg。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栓塞发生率为2.08%,对照组16.67%(P<0.05),两组出血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预防老年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比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用于永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本研究标准的14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治疗组)70例,以华法林2.5mg/d作为起始剂量,阿司匹林组(对照组)71例,阿司匹林100mg/d,早饭后即刻服用。结果治疗组发生出血3例(4.29%),脑梗死2例(2.82%),上腹不适1例(1.43%)。对照组发生出血2例(2.82%),脑梗死13例(18.31%),上腹不适15例(21.13%)。治疗组脑梗死、上腹不适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INR维持在2.0~3.0之间,用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心房纤颤患者通过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持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共120例,根据临床用药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组60例口服华法林,进行临床观察,发生血栓栓塞疾病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循环栓塞疾病并发症发生率,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明显低于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结论华法林能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房颤的临床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所选的心房颤动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根据产生房颤病因进行病因治疗,控制患者心室率,在实验前2周停用相关药物(潘生丁等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类药物、抗凝药物)。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脑梗死、消化道不良反应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显著,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临床效果及药物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内科住院治疗的NVAF患者96例,随机分为华法令组32例,予华法令1.25~5 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32例,予通心络胶囊0.78 g,3次/d,阿司匹林片100 mg/d;阿司匹林组32例,予阿司匹林片100 mg/d。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脑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随访2年。结果脑栓塞年发病率华法令组(3.33%)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17.2%)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华法令组有1例脑出血;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有4例出现上腹痛、恶心,1例出现牙龈肿痛;阿司匹林组有3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NVAF患者脑栓塞的效果和华法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不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不愿意接受华法令治疗的NVAF患者,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39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6例)和对照组(63例).实验组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完成实验占比略低于对照组,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罹患阵发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每组各90例;其中阿司匹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口服疗法,华法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口服疗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过程中依据INR检测值行剂量调整;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出血,消化道反应及过敏发生率等。结果华法林组组患者血栓栓塞,消化道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阿司匹林组与华法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严密监测患者INR指标条件下,相较于阿司匹林,华法林用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小。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心房纤颤80例华法林抗凝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华法林对老年人心房纤颤的抗凝效果。方法 80例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40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晚饭后即刻口服;华法林组40例患者给予华法林(起始剂量3mg/d,然后根据INR进行调整);监测用药后1、3、5、7周的PT值,随访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的抗凝效果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脑卒中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结论 3~4mg/d的华法林对老年人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疗效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1例);B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30例),各组患者治疗观察12个月,分别随访分析患者出血事件和出血状况.结果 A治疗组5例(16.1%)发生脑栓塞,与B治疗组1例(3.3%)比较发生率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出血发生率A治疗组4例(12.9%)与B治疗3例(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三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疗效及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YP4F2等基因多态性及临床特征对中国汉族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检测CYP2C9*3、VKORC11173和CYP4F2的基因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YP4F2等基因多态性及临床特征对中国汉族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的影响。结果:CYP4F2TT患者的华法林剂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3.04±0.98)mgvs.(2.60±0.84)mg,P=0.034)];CYP2C9*3、VKORC11173和CYP4F2的基因多态性、年龄、体重、血栓史、联合应用胺碘酮以及β受体阻滞药解释了51.7%的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其中CYP4F2的基因多态性的贡献率为4.8%。结论:CYP4F2的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华法林剂量有显著影响;基于临床特征与基因多态性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对髋膝关节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髋膝关节手术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两组患者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基础上分别应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进行口服治疗,比较两种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华法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发生下肢水肿5例,肺栓塞2例,肝肾功能异常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华法林组发生下肢水肿3例,肺栓塞1例,肝肾功能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起到更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勋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441-44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通过阿司匹林等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辛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及显效人数分别为15例和6例,显效率为72.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及显效人数的8例、5例和显效率的44.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不良反应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8%,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的联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美罗培南组48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组42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美罗培南组痊愈30例,显效14例,无效4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皮疹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组痊愈32例,显效7例,无效3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精神症状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对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46例来我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华法林单药治疗),每组23例。随访1年,比较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肾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脑血栓发生率较低,出血风险较小,对肾功能也没有严重损害,但与华法林单药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