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市38156名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案例共计358例,对发生献血反应者的献血量、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次数相关,初次不良发生率86.8%,第二次11%,多次仅为2.2%;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程度与献血量不呈正比例关系,1次献血量〈200ml发生不良反应率为28.7%,1次献血量200~300ml发生不良反应率为56.2%;1次献血量在〉300~400ml发生不良反应率仅为15.1%,三者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者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与献血次数存在一定的关系,与献血量的多少没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要点。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参与献血的无偿献血者6000名,统计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回顾性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对再次献血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013年~2016年间6000名无偿献血者中112人次(1.87%)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112人次的再次献血率为14.29%,轻度、中度、重度献血不良反应的比率分别为68.75%、25.00%、6.25%。结论血站应对无偿献血者实施积极的人性化护理,对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志愿献血者队伍得到稳定和巩固。  相似文献   

3.
刘有才 《江西医药》2022,57(2):210-211
目的 分析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量和献血次数关系,总结无偿献血工作经验。方法 统计2018年至2020年抚州市献血不良反应人数,并就不良反应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统计分析。结果 献血不良反应逐年降低,首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最频繁(62.73%), 200、300、400 mL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占献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57.07%、31.13%、11.79%,200 mL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随献血量的递增而加大。结论 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献血知识知晓率、心理及精神因素有关,故无偿献血过程中应积极与献血者沟通,让其更多了解无偿献血知识,减少负面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在本血站接受采血的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给予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前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焦虑评分、疲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空腹献血情况呈正相关关系;给予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后的观察组献血者发生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晕厥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焦虑、疲乏、睡眠不良及空腹献血是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较好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要点。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90例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再次献血注意事项的认知评分;护理前后献血者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再次献血注意事项的认知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在献血者再次献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少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献血者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注意事项的认知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及心理因素,更好地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方法收集我站2008至2010年6550名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献血检测结果及反应记录,对其进行统计并进行分析性回顾。结果 6550名献血大学生发生不良反应62例,不良反应献血率为0.95%,有70.97%的献血不良反应是由于心理原因产生的献血反应,大学生出现献血不良反应与性别、初次献血时的心理状况、献血次数及献血环境有关,主要原因是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献血环境不理想、献血前准备不足等。结论在校大学生是无偿献血主要人群,血站应积极向在校大学生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在校园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和气氛,加强献血时的心理干预,可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7.
余利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188-2188
献血不良反应在实际工作中分为献血反应与局部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采血车上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582例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首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4%)高于多次献血者,分析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恐惧及受他人影响。结论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及改善献血环境等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探讨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者作详细的原因调查并记录.结果本次调查显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760/35195),分析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恐惧及受他人影响,其次为睡眠不足、空腹、疲劳和环境因素等.结论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及改善献血环境等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方法从2015年的2月至2016年的2月这个时间段中选取14837例献血者,记录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分析随后两年内献血者的献血情况。结果所选取14837例献血者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有52例,所占据比例为0.35%,随后的两年内未发生不良反应的14785例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有4296例,所占据比例为29.06%,随后的两年内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有6例,所占据比例为11.54%,出现重度不良反应后再次献血的献血者数量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后再次献血的献血者数量进行比较明显较少(P<0.05)。结论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会导致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在献血过程中应当加强护理,给献血者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王美丽 《北方药学》2012,9(6):99-99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献血不良反应进行了分类及分析,并就我站2010年~2011年的献血人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人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了统计,为了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效应用宝贵的无偿献血资源,保证无偿献血者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参加无偿献血,我站自2011年起,在采血工作中对过度紧张或有过晕针、晕血经历的无偿献血者进行了身体放松及正向心理暗示处理,这一方法的引入对降低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纪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78-579
目的探讨献血年龄及献血环境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站59689人次无偿献血者中2050例发生献血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18~25岁献血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18%,26~40岁献血者为1.13%,41~55岁反应率为1.09%,18~25岁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6~40岁组和41~55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4%,献血屋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4%,献血屋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04%。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者年龄、献血环境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采血前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8543人次机采献血者,均按规定程序流行进行操作,观察献血者在采集过程中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类别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8543人次机采献血者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243人次,发生率为2.84%。其中轻度献血不良反应190人次、占2.22%,中度献血不良反应38人次、占0.44%,重度献血不良反应15人次、占0.18%。243人次献血不良反应者中枸橼酸钠反应148人次,精神因素40人次,身体因素39人次,其他因素16人次。不同年龄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体重、循环血量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献血不良反应以枸椽酸盐反应为主,其次为精神和身体等因素,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选择男性、循环血量少、体重偏大的献血者。  相似文献   

14.
李彩莲 《中国医药科学》2014,(9):167-168,171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5名高校学生连锁性献血反应发生的情况与处理措施进行分析。精神因素是高校连锁性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献血活动前或者平时对学生广泛宣传血液生理、献血常识及献血过程等献血相关知识;努力营造整洁舒适、轻松愉快的献血环境;献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持亲切和蔼的工作态度;采集前的解释和问询工作做到位;提高采血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等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高校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次试验研究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的无偿献血者1000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献血量的不同分为200 mL献血者和400 mL献血者,例数分别为3200例和6800例,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0 mL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明显低于200 mL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0 mL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200 mL献血者,且重复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初次献血者,为提倡献血量从200 mL转变为400 mL和科学重复献血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6.
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分析,认为精神紧张、心理障碍是导致献血不良反应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血站医护人员做好献血公民的心理护理,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探讨流动采血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及t临床表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中山市2007年1-12月流动采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者的影响因素作了调查并记录。结果本次调查显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4%(248/26276),分析其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及受他人影响,其次为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空腹及环境因素等。结论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及改善献血环境等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采血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程度不同的献血不良反应,影响了一些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做好预防工作.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严格体检筛选,不断改善献血环境,尽可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采血过程中做好献血护理及应急处理工作,使更多的人参加无偿献血队伍,保证临床用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了解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者不良反应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从献血反应的发生的情况,观察、分析与献血者年龄因素的关系。结果52759名献血者中,18~25周岁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2.56%,26-40周岁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1.48%,41~55周岁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1.56%,不同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年龄有关,应重视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偿献血中,献血者产生不良反应,是影响公民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健康适龄公民对血液生理知识及献血常识了解甚少,甚至认为献血会伤元气,损害身体等.因此,提及无偿献血会让他们产生恐惧及紧张的心理反应,这样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特别是首次献血时,容易出现献血不良反应,预防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正确处理,使献血者尽快恢复正常,保护献血者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