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I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临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进行分析。结果痊愈49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痊愈率80%,总有效率96.7%。结论正确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50例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后,治愈4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50例患者在经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改善微循环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维生素B1、维生素B12、胞二磷胆碱、辅酶Q10等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治疗和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物理疗法治疗后,病情恢复良好,总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糖异常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预防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01~2011-12收治的24例血糖异常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4例患者经2~4周治疗后,16例患者基本痊愈,其余8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该病的预防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同时,早期介入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症状以一侧面部表情肌迟缓性瘫痪为特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的优势病种,也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笔者通过分析我院针推科收治的75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以期加强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指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部分患者病前有面部受凉风吹袭或咽部感染史。通常认为可能是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或因风湿、茎乳突内的骨膜炎引起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1]。患侧面肌瘫痪导致面部不对称和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笔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面神经炎,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颅内炎症、肿瘤、血管病变、外伤等多种原因病变累及面神经所致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与其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21例)、对照2组(19例)、治疗3组(22例)。三组均给予B族维生素、理疗等常规治疗;治疗1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2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3组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治疗后1、2周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2周三组Nottingha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Nottingham评分高于对照2组和治疗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Nottingham评分与治疗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钴胺在辅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23例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B12,500μg,1次/d,治疗组23例给予肌内注射甲钴胺500μg,1次/d。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卫生部北京医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的110例带状疱疹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疱、结痂、止痛时间。结果 实验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明显的缩短止疱时间和结痂时间, 有助于带状疱疹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秦继  官昌 《上海医药》2016,(10):34-35
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3月带状疱疹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膏外涂患处,5~6次/d,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风解毒胶囊4粒/次,每天3次。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9%,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分别为31%和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陆奇志  曾嵘  赵应学 《中南药学》2014,(3):259-261,28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带状疱疹临床路径中的药学监护方法。方法采用实证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本院临床药师在带状疱疹临床路径选药方案、药物品种及特点、中西医综合处理措施方面实施的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路径,实施药学监护,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并获得医、护、患的认可和满意。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带状疱疹临床路径,为患者在抢先抗病毒、止痛、心理疏导、生活干预、阻止发生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神经和眼的相关并发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很好地拓展了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治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The management of herpes zoster infection has been impa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and iv. antiviral therapies. There are clinical and historical features that help optimise the particular therapy course for a given patient. Additionally, there are common features of management in all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In this review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herpes zoster is utilise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rational approach to therapy. Clinical findings that impact decision making are emphasised and the appropriate goals for therap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输卵管结扎术抽芯近端包埋法与普氏改良法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本站收治的146例需行输卵管结扎术的育龄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行抽芯近端包埋输卵管结扎术,观察组患者行普氏改良输卵管结扎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妊娠和异位妊娠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72±2.62)min,短于对照组的(16.29±2.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低于对照组11.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1.4%与对照组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妊娠和异位妊娠发生率分别为16.4%和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节育手术,与抽芯近端包埋法相比,普氏改良法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具有较高的术后妊娠和异位妊娠发生率,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更昔洛韦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胶囊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60例带状疱疹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观察组137例,以更昔洛韦胶囊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对照组123例,用更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同时加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比较两组疗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及止痛、止疱、结痂时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6%,对照组63.5%,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6.6%,对照组22.0%,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平均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1)。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止痛、止疱、结痂时间短。  相似文献   

17.
周天恒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27-128,131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2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7 d镇痛药使用总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疱疹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效果显著,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病程1周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19.
伐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152例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伐昔洛韦与阿昔洛韦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伐昔洛韦开放组92 例( 男性49 例,女性43 例,年龄42 a ±s 14 a) , 用伐昔洛韦300 mg , po , bid 。对照试验60 例,其中用伐昔洛韦治疗的试验组30 例( 男性17 例,女性13例,年龄46 a ±12 a) , 用阿昔洛韦的对照组30 例( 男性14 例, 女性16 例, 年龄46 a ±16 a) , 200mg , po ,q 4 h( 总量为1000 mg/d) 。疗程均为9 d 。 结果:伐昔洛韦治疗后d 3 及d 9 ,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及阿昔洛韦组有显著和非常显著差异( P<0 .05 , P< 0 .01) , 总显效率达90 % ,不良反应轻。结论: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为水痘,再度被激活则引起带状疱疹(HZ)。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HZ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且引起的后遗神经痛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HZ的防治现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采用疫苗预防HZ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本文就该病原体及其疫苗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