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为更好预防和控制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帮助。方法对诊断明确的8例骨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03%,居全院手术部位感染之首。结论加强病人术前准备、手术医生手消毒、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术中预防与控制、术后伤口的护理等环节控制,认真落实相关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以来进行的3763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的52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潜在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患者年龄、切口类型、是否有糖尿病、手术类型及部位、手术的时间、手术地点、是否是接台手术、有无参观人员、术前是否给予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是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结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众多,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注意对这些因素加以预防,尽量避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特点,分析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降低骨科手术感染率。方法分析853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24例感染的临床特征造成骨科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有否参观人员、是否接台手术、应用电刀、住院时间、切口分型、骨折类型、手术部位、高危人群、术前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术中出血量、术者的无菌观念、手术技能和术后管理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加强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有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预防意识,可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牛鑫   《中国医学工程》2020,(5):99-102
目的探讨术前维生素D水平检测对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于该院行腹部手术的308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对可能影响术后手术感染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在体重指数(BMI)、恶性肿瘤病史、术前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史、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手术方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以及ASA分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近期感染以及有术中输血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为金标准,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预测因子,当术前25-羟基维生素D水平<20 ng/mL时其预测手术部位感染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高。结论术前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近期感染以及有术中输血是影响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术前25-羟基维生素D水平<20 ng/mL时其对预测手术部位感染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手术术中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00例进行骨科无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术中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并分析感染组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抗菌药物的使用及护理情况等,与非感染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病菌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结论:术前对骨科无菌手术术中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术中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0例行骨科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29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41例(14.1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局部放疗及白蛋白与术后感染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前局部放疗及低蛋白血症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发生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局部放疗及白蛋白与术后感染有关,应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丽  ;焦根龙 《吉林医学》2014,(20):4390-4392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不同部位感染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剖宫产手术9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以剖宫产术后发生感染的产妇58例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未出现感染的产妇72例为病例对照组。分析不同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肥胖、有多次流产史、术前多次导尿、肛门及阴道检查、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血红蛋白低、胎膜早破、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的例数或比例在观察组中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肥胖、有多次流产史、术前多次尿道、肛门及阴道检查、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血红蛋白、胎膜早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因素为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旦 《中外医疗》2010,29(28):24-24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及因素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634例无菌手术患者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8年至2009年共发生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20例,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55%。2008、2009年切口感染发生率依次为0.6l%、0.50%;在20例切口感染中手术时间〉2h的为13例,1~2h的为5例,〈1h的2例,其构成比依次为65.0%、25.0%、20.0%。结论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月份、围手术期用药、基础疾病、术前皮肤准备、受伤程度有关,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错施,控制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应成为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骨科手术部位的医院感染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控制骨科病人手术部位的医院感染,降低骨科手术部位的医院感染率,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对我院骨科2003年1月~2006年12月20例手术切口感染的住院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了骨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采取各种预防控制措施,降低了骨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率。结论:对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规范管理和制定相应监督措施,强化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是控制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评估。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3月期间在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骨科接受无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术后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20例的感染患者作为A组,40例的未感染患者作为B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采用Logistic分析,统计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手术室护理干预策略。结果:经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手术类型、部位、地点、时间、合并糖尿病为引发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针对性手术室护理干预,20例患者均好转,且痊愈出院。结论: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年龄、手术类型、部位、地点、时间、合并糖尿病等为引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手术室需要针对以此情况开展针对性护理,以此来提高护理效果,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1.
谢玲  邹秋玉  李文娟  周芬  刘彬 《西部医学》2022,34(9):1335-1341
目的 探讨Ⅱ类切口头颈癌患者术后头颈部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JP〗2019年12月在本院耳鼻喉头颈肿瘤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头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 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子,并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危险因素的权重进行排序。结果 共有432例头颈癌手术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术后有73例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约为15.77%。糖尿病、原发肿瘤部位(口底)、皮瓣失败、术前放疗及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是头颈癌术后感染的危险因子。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后发现:糖尿病、原发肿瘤部位(口底)、皮瓣失败是排名前三的可能造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子。此外,手术部位感染可明显增加患者住院日及皮瓣失败的风险。结论 糖尿病、肿瘤部位(口底)、皮瓣失败、术前放疗以及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是头颈癌术后感染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预防与治疗。方法对16例骨科围手术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科围手术期脑梗死患者与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相符。结论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术前全面评估,术中、术后积极预防重于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该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以该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收治的各类手术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就该院此阶段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该文就可能影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结果 500例研究对象中,有89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对研究对象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切口类型和术前住院时间是影响患者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该院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进而降低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中部位感染率以及预防方法,为以后在骨科手术中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000例,对其进行调查回访分析,根据患者情况分析并总结预防方法结果:骨科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1.7%,其中深隙感染占0.3%,浅部切口感染占0.9%,深部切口感染占0.5%,是我院各类手术感染患者中比例最多的一种,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主要原因有术前准备不足、皮肤清洁不彻底、无引流操做、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所占比率分别为70.6%、52.9%、35.3%和23.5%。结论:对于采用骨科手术的患者,应该做好术前,术中防护控制措施以及术后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结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胃结肠手术患者5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对预防策略进行制定。结果全部500例患者中,36例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7.2%(36/500);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手术类型为结直肠手术,其次则为胃手术;感染发生几率和手术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手术时间长、术前发热、输血、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疾病以及年龄较大等是引起胃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胃结肠手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较高,术前应加强评估,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有效地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167-170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前瞻性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压力性损伤分为压力性损伤组(病例组)和非压力性损伤组(对照组)。统计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20.0%(24/120)。两组年龄、BMI、手术部位、手术体位、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保护材料性质、术中敲击、术中牵引、骨科医疗器具使用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BMI、术中低体温、敲击、牵引、骨医疗器具、手术体位是影响骨科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骨科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多,应针对可控高风险因素进行干预,以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刘春阳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479-1480
目的:探讨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300例65岁以上老年骨科患者,对其年龄、术前合并疾病、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方式对术后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300例术后死亡4例,合并内科疾病者252例的病死率为1.58%;麻醉方式不是危险因素;手术方式中特大手术方式为危险因素;年龄中≥75岁为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风险因素复杂多样,主要有年龄、术前合并疾病、手术分级的影响,且各危险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100例,根据切口是否感染进行分组,将42例感染者作为观察组,58例未感染者作为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分析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策。结果: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类型为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应当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予以针对性护理,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危险因素,并对相关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60例,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将所有分为非感染组和感染组,对比2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8.3%;患者自身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原发病是影响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后康复环境均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骨科无菌手术感染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治疗应针对影响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从患者自身因素和医疗因素方面实施有效控制,以进一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9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医院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观察感染组患者感染特点;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围术期情况;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37例,医院感染发生率3.9%,非感染组患者923例。感染组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15例(40.5%),居首位;手术部位感染8例(21.6%),居第2位。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术前住院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和手术部位感染为主。高龄、术前住院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多会加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