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伴中央中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BECT)长期控制中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异常灌注灶恢复情况和V-EE(的变化.方法:观察25例BECT患儿经抗癫(癎)药治疗前后发作间期SPECT显像与长程EEG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控制发作时间平均30个月,用药前后SPECT两次比较:用药后SPECT正常增加10例(67%,P<0.05);低灌注减少1例(33%)和高灌注减少9例(53%),单灶减少9例(64%),多灶减少1例(17%).EEG比较:用药后正常增加7例(28%,7/25; P<0.05),CT和(或)MRI检查均无异常.结论:抗癫(癎)药物可改善BECT的异常灌注灶和减少(癎)样放电,部分异常灌注灶经治疗可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中央—颞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1986年以来确诊的246例患儿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患儿发作间期都有特征性的EEG改变,即在正常的背景活动基础上,中央一中颞区出现成串或单一的高波幅的棘波。这种改变可局限于一侧半球,也可从一侧半球转移至对侧半球或双侧半球。患儿临床上伴面部、半身或全身的强直-阵挛性抽搐。年龄超过15岁后癫痫发作几乎全部停止。结论EEG是诊断本症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3.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癎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癎(BECT)患儿的脑电图表现。方法:对52例临床明确诊断的BECT患儿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52例患者中,癫癎样波形出现在清醒描记时39例,出现在NREMⅠ—Ⅱ期13例。其中仅出现棘波者31例,尖波者16例,棘、尖波均出现者5例。癫癎样波形仅出现在中央和(或)颞区者43例,除见于中央、颞区外亦散在性出现于其他脑区者9例,其中双额区明显者1例,一侧枕区明显者1例。有2例在清醒描记时出现典型中央颞区棘波,过度换气时出现广泛性双侧同步性3~4 Hz棘慢波综合。结论:大多数BECT患儿有典型的特征性脑电图表现,但少数患儿可出现其它脑电图异常,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4.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BECT)为特发性部分性发作,诊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颅内无结构性病变。近年很多学者对“良性”提出疑问,过去认为颅内有病变就不能诊断为BECT。近年发现有典型的BECT临床及EEG的患儿颅内有结构性异常。其出现率不明,原因有二:①很多作者将有颅内病变者排除在良性癫痫之外;②直至今日遗传因素的唯一证据为同胞兄弟特殊的EEG,但文献中未对EEG作过充分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失神癫痫儿童之典型失神发作与中央颞区棘波(CTS)的共存现象,探讨典型失神发作伴CTS的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方法:检索10年来所有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的EEG资料,对伴有CTS病例的临床病程、EEG特征及演变过程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72例典型失神发作患儿,其中4例在失神发作活动期或发作控制后至少有1次EEG监测有CTS,均不伴临床部分性发作,所有患儿对丙戊酸单药治疗效果好。结论:典型失神发作可与CTS共存于同一患者,二者具有各自独立的EEG与临床特征,失神发作的控制均伴有广泛性3Hz棘慢波放电的消失,而CTS常持续存在多年而不引起临床发作。对这类患儿选择广谱抗癫痫药物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癫痫的特点。方法:对68例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患儿发作间歇期都有特征性的脑电图改变,即在中央—颞区出现高波幅棘波。治疗后,年龄超过15岁后癫痫发作几乎全部停止。结论:本症的诊断,脑电图是根本依据,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BECT)的价值。方法:使用MB8000型8道AEEG仪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监测的36例BECT患儿的AEE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作间歇期常规脑电图(REEG)与AEEG样波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6.15,P<0.001。发作间歇期AEEG睡眠期样波与清醒期样波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χ2=5.184,P<0.05。发作期一侧中央-颞区有样放电(尖、棘波)者26例(72.2%),双侧中央-颞区有样放电者10例(27.8%)。结论:BECT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部分性癫,是与睡眠密切相关的癫,具有特殊的发作症状和EEG放电,AEEG睡眠期发作对BECT诊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后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脑部异常灌注致痫灶修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癫痫中心6年来治疗的160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癫痫患者发作间期SPECT脑部异常灌注致痫灶治疗后修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癫痫发作类型、病因、影像学异常、治疗前脑SPECT及脑电图类型与治疗后脑部异常灌注致痫灶修复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有癫痫类型(P〈0.01)、病因(P〈0.01)、影像学表现(P〈0.01)及治疗前SPECT异常灶类型(P〈0.01)。结论:癫痫患者脑部异常灌注致痫灶的修复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性癫痫、低灌注灶、有明确病因及影像学异常者的异常灌注致痫灶的修复率明显低于特发性癫痫、高灌注灶、病因不明确及影像学无异常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儿童癫痫病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层体摄影(SPECT)高灌注灶与脑电图(EEG)致痫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儿童癫痫SPECT高灌注显像病例进行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进行12h长程监测,分析这两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发作间期SPECT显像高灌注灶者29例(97%),高低灌注灶者1例(3%);单灶者13例(43%)13个灶,多灶者17例(57%)41个灶,共54个灶。EEG30例均异常,有痫样放电者29例(97%),其中局限性异常18例(60%),广泛性异常11例(37%),另有慢波异常者1例。SPECT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痢灶相符者7例(23%),相近者7例(23%),不相符者16例(54%)。结论:早期儿童癫痫病例SPECT的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痫灶的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探讨BECT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在本院就诊的45例BECT患儿作为实验组,选择同一时间段来我院体检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儿童在首次惊厥发作24 h内给予抗癫痫药治疗前,对照组儿童在健康体检时,均抽取5 ml静脉血置于一次性使用生化采血管,采用BH5300S型钨舟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全血微量元素浓度,分析比较两组儿童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结果 实验组血清锌含量为(6.80±1.93)mmol/L,低于对照组的(8.60±1.07)mmol/L,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实验组血清铁含量为(4.20±1.32)mmol/L,低于对照组的(7.40±1.26) mmol/L,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实验组血清铜含量为(15.80±2.10)mmol/L,与对照组(16.20±2.44)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CT患儿存在微量元素铁、锌减少,为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研究BECT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CBZ)诱导儿童伴中央中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癎(BECT )发生睡眠期癫癎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19例BECT治疗过程中6例出现ESES的病历资料。结果:CBZ治疗组123例中有6例出现ESES ,非CBZ治疗组96例中无ESES发生,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例ESES中,有5例出现于Rolandio区棘波组,1例出现于非棘波组,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Z能导致BECT 出现ESES现象,Rolando区棘波与 ESES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联合应用在顽固性癫痫术前致痂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103例顽固性癫痫患者,在MRI扫描的基础上,术前行V—EEG和SPECT检查,联合定位致痫灶,通过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验证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103例患者发作间期V—EEG检查均有异常,85例患者检查过程中有癫痫发作1~3次。SPECT检查异常95例,其中表现为放射性核素稀疏区86例,放射性核素浓聚区9例。术前两者联合定位致痫灶91例,与术中ECoG所确定的致痫灶部位一致者85例,符合率为93.4%。结论:术前V-EEG与SPECT的联合应用可以较准确地定位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该法对于MRI无异常的癫痫患者之术前致痫灶定位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像学(CT和MRI)正常的癫痫病例的发作间期SPECT与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100例影像学正常病例在发作间期进行SPECT显像、EEG长程监测。结果:共100例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54岁。病程平均3.77年。可追溯到病因者63%。全身性发作58%(全身强直阵挛发作52%),局灶性发作42%。发作间期SPECT异常100%,其中低灌注67%,高灌注30%,高一低灌注3%。异常灌注灶156个:脑区151个(97%),其中颞叶76例94个(60%)。长程EEG监测正常17%,异常83%,异常者中90%有痫样放电。局灶性异常45%和弥漫性异常54%,EEG正常的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差异明显(P〈0.01);局灶性异常中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正常而发作间期SPECT异常的癫痫病例和EEG异常明显增高,全身性发作者各脑区均存在异常灌注灶,其中颞叶异常灌注灶占60.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的临床、脑电图(EEG)和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特点.方法:总结40例JME病例的临床、EEG和 SPECT显像等资料.结果:年龄6~32岁.病程2周至19年,平均(4.12±3.95)年.病因:家族史7例.临床表现:有肌阵挛发作性抽动40例(100%),兼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6例(90%),兼有失神发作12例(30%).常规EEG检查13例,正常5例,异常8例 长程EEG监测27例(V-EEG 21例,AEEG 6例)均异常,总体异常35例(87%).异常者中,广泛性31例(89%),局灶性异常4例(11%) 多棘慢波31例(89%),高波幅慢波2例(6%).发作间期SPECT正常11例(28%),异常29例(72%).低灌注12例(41%),高灌注17例(59%).异常灌注部位41个,额叶占40%.影像学异常5%.结论: 有关JME的诊断,在把握好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长程EEG监测显得很重要,SPECT显像的额叶异常灌注灶的证据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中央-颢区棘波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癎)(BECT)的临床及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46例BECT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发病年龄为2.5~12.5岁;31例(67%)的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8例(17%)于睡眠和觉醒时均有发作,7例(15%)只在觉醒时发作;24例(52%)表现为部分性发作,13例(28%)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9例(19%)表现为混合发作和不典型发作.发作间期EEG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颢区尖波或棘波,清醒EEG阳性率为33%,睡眠EEG阳性率为85%.结论:BECT是与年龄相关的癫(癎)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良性癫(癎),认识其临床和EEG演变的特点及规律,可提高对BECT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We describe a strategy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epileptiform activity in 18-channel human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based on a multi-resolution, multi-level analysis. The signal on each channel is decomposed into six sub-bands using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Adaptive threshold is applied on sub-bands 4 and 5. The spike portion of EEG signal is then extracted from the raw data and energy of the signal for locating the exact location of epileptic foci is determined. The key points of this process are identification of a suitable wavelet for decomposition of EEG signals, recognition of a proper resolution level, and computation of an appropriate dynamic threshol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录像脑电图(视频脑电图,VEEG)和临床治疗的结果。方法:对139例BECT患儿的脑电图(EEG)表现和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2~12岁134例,占总数的96%,13~14岁5例,占总数的4%。只在睡眠中发作122例,清醒和睡眠均发作者15例,仅在白天觉醒时发作者2例。复杂部分性发作(CPS)34例,单纯部分性发作(SPS)34例,继发全身性发作(SGS)42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1例,或兼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发作类型合计22例,无法分类6例。剥夺睡眠后V-EEG描记发现:发作间期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棘(尖)波。经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2~5年后有69例临床完全不发作。结论:BECT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发作间期EEG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中颞区棘(尖)波。睡眠期EEG阳性率显著高于清醒期EEG。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