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替普酶与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rt-PA)和瑞替普酶(r-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AMI患者分为rt-PA组和r-PA组,分别使用rt-PA全量加速给药或r-PA静脉推注治疗,统计两组胸痛至溶栓时间、再通率、出院前病死率、治疗后并发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溶栓后,rt-PA组患者血管再通率84.6%,病死率7.7%,出血率0%,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5.4%。r-PA组患者血管再通率90.9%,病死率9.1%,出血率9.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3.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rt-PA或r-PA治疗AMI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后24h行CT肺动脉造影评定疗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溶栓前、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APD)、右心室舒张末期横径(transverse diameter,TD)、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三尖瓣反流压差(tricuspid valve pressure gradient,TRPG)、右心室壁运动幅度(right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amplitude,RVAWM),检测溶栓前、后D-二聚体、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记录溶栓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有效率为93.1%;溶栓后APD、TD、PAP、TRPG较溶栓前下降,RVAWM较溶栓前增加(P〈0.05);D-二聚体、BN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溶栓后出血4例,死亡1例。结论阿替普酶适用于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的快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替普酶(rt-PA)和瑞替普酶(r-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使用阿替普酶全量加速给药或瑞替普酶静脉推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统计两组胸痛至溶栓时间、再通率、出院前死亡率、治疗后并发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溶栓后,使用rt-PA的患者血管再通率84.6%,死亡率7.7%,出血率0%,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5.4%;使用r-PA的患者血管再通率90.9%,死亡率9.1%,出血率9.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3.6%。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rt-PA与r-PA两药比较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辨证加减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P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西医组加用阿替普酶,中西结合组则给予血府逐瘀汤辨证加减联合阿替普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PCO2和PaO_2)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PaO_2和PCO_2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中西医结合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辨证加减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邓晓丽  张艺 《全科护理》2013,(28):2623-2623
[目的]总结肺栓塞病人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对10例肺栓塞病人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同时加强护理。[结果]10例病人溶栓成功,经治疗好转出院;术后回访至今,恢复良好。[结论]加强肺栓塞病人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护理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史丽圆  庄妍  孙远贞 《全科护理》2014,12(8):713-714
正急性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健康,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危害[1]。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是超早期恢复脑梗死区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从而改善病人的病情和预后[2],而溶栓疗法是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3]。我院2009年9月—2013年9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应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冠状动脉总再通率:观察组82.6%,对照组50.0%;患者在发病后6h内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观察组89.3%,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5周病死率:观察组6.5%,对照组9.6%。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临床疗效好,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监测自动换血的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血糖、pH值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监测患儿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外周动静脉自动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530.7&;#177;85.6μmol/L、230.8&;#177;93.1μmol/L,换血前后间接胆红素分别为465.3&;#177;55.8μmol/L、220.6&;#177;65.2μmol/L,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56.5%、52.6%。换血前后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易行、节省人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40例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认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阿替普酶患者溶栓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已被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3.0~4.5小时半球脑梗死、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结合神经功能评分分析溶栓和未溶栓对脑梗死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初步探讨影响静脉溶栓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评价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栓的变化。方法总结分析18例急性PTE患者临床表现,溶栓前后实验室检查及心脏超声的变化,应用多层螺旋CT计数溶栓前后血栓累及肺段数量。结果本组患者以胸闷、气短为主诉就诊,院前误诊率(88.9%,16/18),3例(16.7%)曾出现晕厥,经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脏超声显示溶栓后右房、右室直径明显缩小(P<0.05);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累及肺段数量溶栓后明显减少(P<0.001);其中6例患者血栓完全消失,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栓累及肺段数量有相关性(r=0.742,P<0.001)。结论尿激酶溶栓方案对于PTE安全有效,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够明确显示溶栓治疗前后血栓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出现,在VTE的诊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如急性PTE的危险分层的进一步细化,提出高危患者的处理意见,血浆D-二聚体更加适合于除外急性PTE的诊断,中危患者治疗的精准把握,低危患者的早期出院或家庭治疗等,本文就上述问题,结合最新肺栓塞诊治指南中的指导意见进行进一步解读,以使临床医生追踪PTE诊治领域的最新学术前沿,为PTE患者制定最佳的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患者右室压力负荷增加后右室长轴应变、应变率变化特点,并寻找可能判断右心功能不全的有效参数。方法:采集21例APTE患者及30例健康自愿者心尖四腔切面的二维图像,在组织速度显像(TV I)模式下应用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测量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内膜下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APTE患者肺动脉压中度增高后,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收缩期应变和应变率代偿性增强,左室收缩功能变化不大,而舒张功能轻度减低;APTE患者肺动脉压重度增高后,右室各节段收缩期应变和应变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以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变化最为明显,同时左室、右室收缩功能均减低。以右室游离壁中间段作为代表节段,以收缩期应变小于-15%,应变率小于-1.2s^- 1作为APTE时右心功能可能失代偿的参考指标。结论:应变、应变率技术是评价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一种敏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溶栓及抗凝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护理措施。方法根据入选的15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严格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执行,并予合理的护理。结果治愈6例。7例有显著效果,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规范化溶栓抗凝治疗厦科学合理护理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危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栓治疗组(A 组)和抗凝治疗组(B 组),每组36例患者。A 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序贯为抗凝治疗;B 组给予单纯抗凝治疗(方法同 A 组后续抗凝方案),治疗1周后复查两组肺动脉压力、心脏彩色超声、CT 肺动脉造影(CTPA)、血气分析、脑钠肽、肌钙蛋白等指标,评价小剂量尿激酶溶栓疗效,观察两组治疗1周后鼻腔、阴道、内脏出血及死亡情况,以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 A 组总有效率达88.9%(32/36),明显高于 B 组的总有效率75.0%(27/36)(P <0.05);治疗后的动脉血气分析中 PaO2的升高及肺动脉收缩压的降低,A 组明显优于 B 组(P <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肺动脉切开取栓及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方法、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5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及内膜剥脱术。结果:5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及内膜剥脱术的患者中,4例术后即刻测定肺动脉压力下降了30~40mmHg,术后6个月血气分析示SaO295%~98%,PaO288~96mmHg,心功能Ⅰ~Ⅱ级,心脏彩超示三尖瓣轻度返流,1例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Ⅳ级的患者,术后即刻测定肺动脉压力下降5mmHg,术后6个月血气分析示SaO285%,PaO260mmHg,心功能Ⅲ级,心脏彩超示三尖瓣中度返流。结论:肺动脉切开取栓和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关键词〕肺动脉切开取栓及内膜剥脱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t PA)在急性肺血栓栓塞 ( PTE)肺动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30只家兔随机分组。采用血栓阻塞法制备 PTE动物模型。取材栓塞 3、8和 2 4 h后动物栓塞部位的肺动脉和栓塞远端肺动脉 ;同时设实验对照组 ,取材正常肺动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动脉组织内 t PA的抗原水平。结果 正常肺动脉极少见胞浆棕染的 t PA阳性细胞。栓塞 3h组的栓塞肺动脉和未栓塞肺动脉 t PA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栓塞 8h和 2 4 h组肺动脉残存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均可见明显的胞浆棕染的阳性细胞 ( P均 <0 .0 1)。结论 急性 PTE后可见到栓塞肺动脉 t PA表达增强 ,表明肺具有强大的纤溶潜力 ,这种内源性纤溶活性的增强有利于血栓的溶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APTE)危险度分层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接受诊治的123例疑似为APTE的住院患者,分为栓塞组(n=93)和正常对照组(n=30)。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栓塞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和分组,中高危组60例,低危组33例。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TE的不同危险度与发病因素的相关性。结果:APTE中高危组、APTE低危组及正常对照组年龄,心房颤动、冠心病、下肢静脉血栓和脑血管病发生率,D-二聚体(D-Dimer, 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差异类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彩超表现中,APTE患者以肺动脉压增高占比最高(62.37%)。年龄、冠心病、脑血管病、下肢静脉血栓、D-D、FIB、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为APTE危险度分层独立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年龄影响APTE危险度分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21(95%CI 0.571~0.782);D-D影响APTE危险度分层的AUC为0.646(95%CI 0.580~0.792);FIB的AUC为0.887(95%CI 0.815~0.958);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AUC为0.785(95%CI 0.686~0.885)。结论:年龄、冠心病、脑血管病、下肢静脉血栓、D-D、FIB、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为APTE危险度分层的影响因素,对预测中/高危APTE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常规剂量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旭波  胡大一  李田昌 《临床荟萃》2005,20(20):1141-1144
目的对比观察常规剂量(10U+10 U)瑞替普酶(派通欣)用于国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共有203例AMI患者入选本研究,随机接受常规剂量(10 U+10 U)瑞替普酶或阿替普酶(艾通立)溶栓治疗,观察急性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并发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5天时,瑞替普酶组死亡7例(6.80%),阿替普酶组死亡9例(9.00%)(P〉0.05);瑞替普酶组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0.97%,阿替普酶组为4.00%(P〉0.05);瑞替普酶组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97%,阿替普酶组为3.00%(P〉0.05);瑞替普酶组有28例(27.18%)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与药物有关的23例(22.33%);阿替普酶组有23例(23.00%)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与药物有关的17例(17.00%)(P〉0.05).结论常规剂量(10 U+10 U)瑞替普酶可安全用于国人治疗A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