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中危重多发伤的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交通意外致多发伤3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50例患者中治愈176例,因病情较重导致不同程度的伤残124例,包括截肢截瘫、意识障碍及功能障碍等,因创伤严重而抢救无效死亡50例.结论:加强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和提高医护人员救治水平对提高交通事故致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批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探讨院前院内急救措施,提升交通事故创伤的救治质量,减少伤残及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一起客车翻车致33例乘客伤亡的救治资料,实施现场及时救护,途中正确转运,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畅通,院内伤情完整交接及院内接收后的相对集中救治等处理。结果:9例收治外院,24例住院治疗,23例痊愈出院,1例因多发性骨折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提升急诊人员急救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急救资源,建立和完善急诊急救服务过程,使各环节高效运作,规范连接,形成流程是成功救治大批交通事故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多发伤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连斌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45-1046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方法 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急诊重症监护治疗,我中心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成功救治158例多发伤患者.结果 救治多发伤158例.接诊时心搏、呼吸停止6例,处于濒死状态11例.其余大部分处于休克状态.其中7例在急诊室复苏急救未成功.10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包括48例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死亡5例.53例在急诊科经初步救治后转入专科病房.死亡11例.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对于急诊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进行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140例急诊多发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采用常规创伤救治原则护理的11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救治相关指标,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75.71%,高于对照组的6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救治时间、院前救治时间、现场救治至到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低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多发伤患者采用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的效果较好,可提升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使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大批量群体伤事件时,有效、快捷的院内急救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12"地震发生后,我院应用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在危重地震伤员救治中的效果.结果 应用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救治623例急危重伤员,存活620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率99.51%,与急诊抢救质量标准中的危重病抢救成功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11.97,P<0.01).结论 大批量群体伤事件发生时,应用"A管理模式"救治危重伤员,是有效、快捷的院内急救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救治的质量,提升交通事故伤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7-12/2008-12 806例交通事故伤车救护资料。结果:死亡73例,其中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患者已死亡48例,现场抢救和护送入医院途中抢救死亡25例。成功护送入医院733例。结论:交通事故伤病死率高、社会危害性大;通过进一步加快院前急救系统建设,可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群体多发伤院内急救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多发伤院内急的救模式 ,提高突发性群体多发伤院内急救存活率。方法 对本院2 0 0 1- 0 1~ 2 0 0 3- 10抢救突发性群体多发伤 16起共 14 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 6例急救存活 12 9例 (88 4 % ) ,死亡17例 (11 6 % ) ,早期漏诊 11例 (7 5 % )。结论 突发性群体多发伤院内急救以急诊创伤外科为核心 ,ICU及相关专业及时介入 ,快速评估、及时分流、注重整体抢救治疗 ,积极开展损害控制外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雅安地震伤早期急救方法,探讨处理重大灾难发生后的急救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地震发生后24h内早期收治的伤员救治情况。结果:地震发生后我院早期救治伤员107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平战结合,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利用远程会诊系统指导震后早期伤员救治是提高救治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雷  王领 《临床急诊杂志》2010,11(6):355-357
目的:通过2007年12月—2008年12月道路交通伤的调查分析,找出交通伤的特点,以降低其伤残率和死亡率。方法:通过我院"120"1年间接诊的2507车次、到医院救治的2934例伤员、死亡5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道路交通伤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路段进行调查,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特点、伤员伤情特点、道路及车辆对交通事故伤的影响因素。结果:道路交通伤伤情重、多发复合伤多,伤残率、死亡率高。结论:道路交通伤院前抢救十分重要,在提高急救人员急救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驾驶员及相关人员的急救知识普及;到医院后应快速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尽早分清危及生命的伤情主次,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降低伤残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刘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216-7216
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的急救与护理经验。方法对10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诊室抢救过程中死亡7例,余101例成功转入病房,抢救成功率93.5%。结论对严重多发伤在急诊室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挫伤患者的临床急救与护理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挫伤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和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40例患者中,死亡4例,重残13例,轻残17例,生活基本自理6例。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28例。结-论: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挫伤患者实施积极抢救和护理干预,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发性创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多发性创伤276例的院前救治临床资料.结果:276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中262例经院外急救处理后成功转运到急诊科,现场死亡8例,转运途中死亡6例.结论:多发性创伤伤情复杂,病程进展快,诊治难度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院前快速、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对提高其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芦山地震伤员的救治体会与经验教训,为以后救治伤员工作提供帮助。方法:总结芦山大地震中伤员救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结果:地震伤员的科学救治流程可明显提高地震伤员的救治成功率,但在实际救援工作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结论: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科学的预检分诊,先进设备,有效组织领导,志愿者参与,全社会总动员是提高地震伤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老年脑卒中患者52例,依照随机对照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25例予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27例予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比较2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实验组病死率为7.4%、伤残率为29.6%,低于对照组的病死率16.0%、伤残率52.0%(P0.05);实验组接受院前急救及医院专业救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早期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与伤残率,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灾难救援护理中的作用。方法:总结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2013-04-20四川芦山地震伤员护理中发挥其远程医疗服务的经验。结果:解放军总医院灾后迅速将无线便携式远程会诊系统配置于地震灾区伤员集合点医院,与位于地震灾区的多家医院及地震救援队救护车远程医疗系统联通,提供24h各相关专科护理的远程服务,对地震伤员的疑难护理问题提出诊治意见。据统计解放军总医院共进行远程护理会诊20余例,使灾区伤员的救治能力倍增。结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使灾难救援的伤员护理工作更加高效,实现了将最好的护理专家送到了救援的第一线,为我国在灾难救援中实施远程护理指导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性别、就诊时间、疾病分类、转归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内院前急救患者2036例,男女比1.73:1;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月份;每天7:00—9:00,19:00—21:00为急救高峰时间;疾病分类中创伤占67.63%、严重创伤占8.74%、多发伤占3.49%、非多发伤占5.26%、非严重创伤占58.89%、内科疾病占23.62%、理化因素疾病5.45%、其他妇儿疾病占3.29%。多发伤是主要死因。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可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汶川大地震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探讨救治策略。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至6月2日汶川大地震中什邡市二医院收治的222例颅脑损伤伤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大批地震伤员中,颅脑损伤主要以轻、中型颅脑损伤为主,其中以头皮裂伤最多见,其次为脑挫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开放性脑损伤。大部分颅脑损伤伤员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以合并四肢骨折最多见。开展手术28例,死亡7例。结论:地震后伤员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达到,颅脑损伤以头皮裂伤多见,医院有效的组织,快速评估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注意合并伤的处理,强化院前急救以及三线医院转送,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DCA流程在多发伤抢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 2011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61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8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流程提高了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急预警系统对成批伤员来院后急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3月救治的成批伤29批次,采用应急预警系统,通过护理流程的改造,完善绿色通道等措施,观察29批成批伤员的救治效果。结果:成批伤员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80%。结论:在应急预警系统联动模式下医院急救人员能在伤员未到达医院时,急救人员快速进入岗位,为急救成批伤员赢得了时间,因此应急预警系统的联动应用能提高成批伤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