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7月 ,我科应用旋转IAD SA确诊颅内动脉瘤 2 3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3例中男 14例 ,女 9例 ,年龄 19~51岁。均行头颅CT检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伴颅内压增高者 16例 ,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而无其它症状者 5例 ,有视神经压迫症状伴颅内压增高者 2例。1 2 检查方法  ( 1)术前常规检查 :ECG ,血常规 ,出、凝血时间 ,肝功等。 ( 2 )在大型DSA下 ,取股动脉进路采用Seldinger技术 ,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造影剂为稀释非离子型造影剂 (优维显 ) ,为充分显示动脉瘤大小、部位、…  相似文献   

2.
段劲峰 《四川医学》2006,27(4):399-400
目的回顾分析36例户委内破裂动脉瘸手术治疗与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dmi detachable coil,GDC)拴塞治疗的临床情况及疗效。方法入选病例均因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急诊入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户委内动脉瘤后。分别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对36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头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复发率、治愈率、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介入治疗平均住院日、头痛缓解时间、并发症等与手术治疗组有显著的差异。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头痛缓解快,但费用昂贵。结论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户委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报告21例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9例未作手术,只有2例出院时情况良好的病人得到了1年以上的随访,未再出血。12例作了颅内动脉瘤的直接手术。Ⅰ、Ⅱ级病人效果好,Ⅳ、Ⅴ级者予后不良。结合文献对手术适应症,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脱夹,高血压的影响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张茂  陈健龙  刘健  赵建农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262-2262,2287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我们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我院2009年3月~6月治疗的7例颅内动脉瘤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及鞍区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35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结果鞍区动脉瘤3例,1例行颈总动脉结扎 动脉瘤孤立术,另2例行介入治疗.另32例均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依据GOS,其中早期手术8例,良好5例,差2例,死亡1例;延期手术24例,良好18例,差5例,死亡1例.结论1对鞍区占位,若影像学表现为圆形,且有单侧视野或颅神经麻痹者,应考虑动脉瘤的可能;2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提高手术效果.预后与术前Hunt分级及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与DSA结果对照,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出73个动脉瘤,其中单发43例,1例漏诊;15例多发(30个),漏诊1例多发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瘤体直径较小的1个动脉瘤,CTA检出颅内动脉瘤数目与DSA符合率为93.59%;CTA、DSA测定颅内瘤内动脉瘤最小径、最大径及瘤颈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不同重建方法中以VR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最高。结论采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价格低廉,图像质量高,与DSA诊断准确率相近,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部分直径较小、CTA无法明确诊断者,需配合DSA筛查。  相似文献   

10.
李莉  张敏 《大家健康》2013,(15):28-2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部位与眼部症状的关系,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9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眼部症状者28例,包括颅神经麻痹、视力下降、复视、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等。颅内动脉瘤分布其中后交通动脉25例,颈内动脉22例,前交通动脉16例,大脑中动脉13例,眼动脉4例,大脑前动脉3例,余为其他部位。累及的颅内神经中,动眼神经24例,视神经9例,外展神经8例,三叉神经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可以累及颅神经引起眼部症状,对可疑病例应尽早行CTA,MRA或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滨  石传江 《医学综述》2004,10(8):508-510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AN)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最常见原因,占54%~75%。其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如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AN对于神经内、外科医生和放射科医生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AN做了大量研究。现仅就AN影像学诊断的方法、优势和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才钧 《广西医学》2008,30(5):687-689
早在17世纪,Moriragni在尸体解剖中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认识到它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上,8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动脉瘤破裂的所致,破裂后的2周是死亡和病残的高峰期。若不对动脉瘤进行积极处理,也无法有效地防治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256-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256-SCTA与DSA检查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对比256-SCTA与DS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及Kappa值,并采用ROC曲线分析256-SCTA与DSA在评估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结果 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92%,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95.89%,Kappa值为0.800;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90.41%,Kappa值为0.578。256-SCTA诊断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明显高于DS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56-SCT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高于DSA(P0.05)。结论 256-SCTA可真实反映脑动脉瘤影像,与手术检查结果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破裂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对69例(74个动脉瘤)在手术中10例(10个动脉瘤)破裂及其处理进行分析。结果:74个动脉瘤在手术中破裂10个(13.51%):其中5个为复杂形态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在分离瘤体时破裂;4个为蛛网膜广泛粘连在解剖时破裂;1个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在夹闭时破裂。除其中1例因广泛紧密粘连无法暴露而失败外,余经紧急处理均成功夹闭或包裹。结论:术中适当的暴露和主动阻断载瘤动脉能减少破裂机率。  相似文献   

15.
宋冰 《中外医疗》2013,(25):79-79,81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讨论,以期对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发展提供帮助。方法分析该院进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疗效结果。结果 26例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后总体效果显著。结论采用适宜的显微手术疗法可以有效缓解颅内动脉瘤的病情,其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措施而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A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其检查技术及常规后处理技术已比较成熟。随着多层螺旋CT设备的发展,新的后处理技术(如数字减影CTA和3D动态CTA)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与瘤体特征表现的检测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同时,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在更新发展,但各种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均有其各自的长处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SCTA三维重建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利用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仪分别进行MSCT平扫、MSCTA三维重建,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符合率.结果 与MSCT平扫相比,MSCTA三维重建对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发现,均为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SCTA检查显示24例为多发性颅内动脉瘤,1例发生漏诊.结论 MSCTA三维重建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能够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率,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梁庆乐 《吉林医学》2011,32(26):5415-5417
目的:进一步了解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3例颅内动脉瘤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扫描,头颅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扫描范围:颅底至颅顶,主要包括脑底动脉环。结果:9例患者有头痛、头晕症状,5例有突然头痛伴不省人事症状,13例有偏瘫,2例有发作性抽搐,10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所见:平扫一般表现为类圆形稍高密度占位,无钙化或边缘有钙化。7例表现为片状低密度灶即脑梗死CT所见,6例表现为脑实质内出血,10例表现为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检查可清楚显示动脉瘤形态及所在部位。5例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4例位于颈内动脉虹吸段,7例位于右侧大脑中动脉,5例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脑底动脉环前交通支。肿瘤呈圆形,类圆形8例,卵圆形12例,呈血管局限性增粗2例,呈葫芦形1例。直径1~3 cm,平均为2 cm,边界清楚、光滑。结论: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高,可以判断动脉瘤的范围及分型,图像直观,直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图像清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203位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了DSA和(或)CTA检查,再对CTA和DSA,2D-DSA和3D-DSA等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动脉瘤检出数方面,CTA与DSA动脉瘤检出数无显著差异,2D-DSA与3D-DSA也无显著差异,但在瘤颈显示方面,3D-DSA清晰率较2D-DSA清晰率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D-DSA是目前最可靠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CTA则因其独特的优点,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共234枚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头颅CT提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式及DSA结果判定责任动脉瘤。对责任动脉瘤均采取显微夹闭术或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积极治疗,对于非责任动脉瘤予以选择性治疗。结果96例多发动脉瘤行栓塞治疗56例,夹闭治疗28例,未治疗12例。44例一期治疗所有动脉瘤,4例分期处理所有动脉瘤,36例仅治疗责任动脉瘤。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出院时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5分62例,4分12例,3分8例,1分2例。术后6个月DSA随访30例,1例复发接受再治疗,余29例治疗效果稳定。结论颅内多发动脉瘤应在诊断全面的基础上,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积极治疗,对于非责任病灶需要综合评估出血风险,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尽量一期治疗所有动脉瘤,减少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