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以来我们收治冻伤18例,其中3例足跟部Ⅳ度冻伤。我们待坏死界限清楚后,采取坏死组织切除后以带血管蒂的足底内侧轴型皮瓣转移修复,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足跟部冻伤常常会造成肌腱及跟骨外露,在修复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胫后动脉位置恒定,血管口径粗,供皮区面积大,是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较为理想的皮瓣供区。我科自1988年12月至2002年6月应用胫后动静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因冻伤引起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32侧,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冻伤的临床应用.方法:2000年11月~2008年5月对16例共28处足跟部冻伤造成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行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设计以长宽各大于创面1 cm为宜.结果:28处创面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取材方便,血供好,成活率高.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冻伤的临床应用.方法:2000年11月~2008年5月对16例共28处足跟部冻伤造成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行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设计以长宽各大于创面1 cm为宜.结果:28处创面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取材方便,血供好,成活率高.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5.
膜部室间隔缺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需要通过开胸手术治疗。本院2004年至今使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2000年~2004年应用髁部动力螺纹钉复合固定(DCS)复合固定治疗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36例,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回盲部疾病的误诊情况,探讨如何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病案室归档的189例回盲部疾病中43例误诊病例的住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回盲部疾病的误诊率较高,达22.8%,其中以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回盲部癌较为多见。结论误诊病例之间的症状、内镜、影像及组织学变化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使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困难。现有的检查手段对诊断不尽理想,使临床上回盲部疾病相互误诊的情况屡见不鲜。相对而言,腹部CT联合肠镜检查可及早发现病变,明显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控制浅部真菌感染,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科的面部浅部真菌感染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此发病因素与群居、家庭及个人卫生密切相关。结论提高生活环境及注意个人卫生是控制浅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额颞部脑挫裂伤的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统计本院6年来额颞部脑挫裂伤总数、发病率及病因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1990年至1996年共收治额颞部脑挫裂伤76例,23例手术治疗,53例非手术治疗,均预后良好,结论:CT对观察额颞部脑挫裂伤的变化非常重要,脑挫裂伤合并广泛脑水肿者需手术清除减压,及时手术清除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颜华  张福昆 《天津医药》1998,26(10):618-619
视网膜裂孔和脱离是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手术(玻切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多主张在玻切术结束时常规检查周边部视网膜,以减少周边部玻璃体牵拉的发生。即使如此,其发生率仍为11%~14%。我们认为这些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扁平部巩膜切口处玻璃体牵拉。在本研究中,我们用眼内窥镜描述和理解玻璃体对周边部视网膜的牵拉,同时解释由此牵拉而引起的玻切术后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发生机理。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对15例不同疾病病人行扁平部玻切手术,均采用无缝线扁平部巩膜自闭切口。在手术结束时,在有或无巩膜压迫器辅助下,通过全景观察镜(MiniQuad XL,Vold Reinverting Operating Lens System)和眼内窥镜观察周边部玻璃体和视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心尖部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间隔部生理性起搏获得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间隔部起搏可减轻功能性房室瓣返流,增加左心室充盈,明显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缩短患者绝对卧床时间,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预防褥疮的发生,尤其对老年患者能够容易接受手术,使患者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78例间歇性、持续性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R)患者随机入选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39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9例)(均置入DDD起搏器),术后随访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LVEF和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 LVEF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术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F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维持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CT是评价鼻咽部病变的一种有效影像诊断手段。但鼻咽部多数软组织结构与病变具有相近的X线衰减值,使CT在鼻咽部的应用受到一定局限。精确地显示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的范围以及确定淋巴结肿大牟制定放射治疗计划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9例踝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采用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护理干预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护理干预,89例踝部骨折患者优55例,良23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为87.6%。结论对踝部骨折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术前与术后等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踝部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对踝部骨折的影响,规范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效果。方法对2003年12~2010年12月收治的126例踝部骨折患者病历复习和随访,包括术前、术后护理重点,心理干预模式等,观察功能恢复情况,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3年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参照齐斌等提出的评价标准,优良111例,可11例,差4例,优良率88.1%。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结合康复功能锻炼,可促进踝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角部妊娠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收治的子宫角部妊娠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初次就诊有证据者9例(39.13%)。首次诊断未明确者14例(60.87%)。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7例。结论子宫角部妊娠误诊率高,常因不能及时诊断而延误治疗,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睑缘部肿物由于位置特殊,手术治疗易损伤睑缘,造成术后睑缘部三角畸形及睑外翻,且术后瘢痕影响美观。我们1997年2月~1999年5月采用液氮冷冻方法治疗睑缘部肿物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枕部伤脑震荡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了解枕部脑震荡与其他部伤脑震荡的临床诊疗差别。方法选取32例枕部或额部对冲脑震荡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随机抽取32例其他部位伤脑震荡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及治疗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枕部伤或额部对冲伤脑震荡伤者临床症状较多,疗效进展明显缓慢,临床治疗及恢复工作时间延长,轻度颅脑损伤综合征明显持久。结论同其他部位脑震荡伤者比较,枕部伤或额部对冲伤脑震荡伤者治疗及恢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9.
1991年以来,收治舌部微血管炎16例。针对其舌部疼痛、麻木不适、感觉异常、舌体瘀血、肿大、变色、毛细血管扩张、淋巴浸润等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给予活血化瘀和对症治疗,随访1~2年。结果16例中,征象完全消失9例,好转4例,无效3例。结合文献对舌部微血管炎的病因、诊断、治疗等进行了讨论,认为舌部微血管炎可能是舌痛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