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阴阳和六经学说都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并且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人身如一小天地,不外阴阳,因而伤寒六经辨证首先以阴阳为纲。凡病的千变万化,离不开阴阳,也离不开六经,阴阳六经是密切相关的。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仲景原文分析了伤寒六经的经络意义;举例说明了经络在伤寒发病、传变及辨证中的作用;通过对《伤寒论》和《素问·热论》的若干方面的对比,说明了伤寒六经辨证和《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在理论上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3.
伤寒六经病证的发生、传变与体质密切相关,虽与感邪重或者用药不当等原因也有关,但其根本取决于体质状态。致病因素在体质作用下形成“证”的过程称为“质化”,而“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发病后临床类型的倾向性,质化正是这种倾向性的内在病机基础。”因此,对六经病证的倾向性也与“质化”有关,正如清末民初彭子益所云:  相似文献   

4.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与温病,不仅在疾病范畴方面有区别,而且在发病观和分证纲领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外感病邪正矛盾的认识中,伤寒学说以人体正气为外感病发生和传变的依据.从而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温病学说以病邪为温热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治疗上则主要体现出辨病施治的优势。两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使中医外感病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为历代医家及国外学者所推崇,追本溯源,其学术思想则渊源于《黄帝内经》。显而易见,《伤寒论》提出的六经辨证纲领,就是从《素问·热论》六经脱胎而来。但二者的精神是否完全一致?关系如何?对六经的认识,历代医家,有的遵循古训,以经解经。有的另有卓识,阐发微旨,注解甚多,各持一说。有的注家把《素问·热论》六经与《伤寒论》六经混为一谈,这样反而阻碍了《伤寒论》的学习和  相似文献   

7.
以经络学说作为源头说明"开阖枢"理论与伤寒六经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结论,认为伤寒六经是通过三阴三阳的哲学思维方式,采用"开阖枢"的术数模式表达天地阴阳四时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三阴三阳和"开阖枢"理论均以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六经证治与经络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六经又称三阴三阳,最早见于《素问·热论》,其内容简陋。张仲景著《伤寒论》,虽在原文中没有明确指出,但从内容分析,已用六经分篇章,形成六经学说的雏型。因为六经学说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而且又是伤寒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所以引起伤寒学家的关切。本文从伤寒史角度,选择有代表性六家,以示六经学说发展之概况,望对当前仲景学说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环不已,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经络确实存在,经络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脏腑与伤寒六经以经络为基础,脏腑间的表里关系与六经间的表里关系以及六经传变也都是以经络为物质基础。实测经络有关穴位,观察它们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揭示经络流注与伤寒六经传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经典著作,是将伤寒六经辨证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典范,它所创立的伤寒六经辨证方法直接指导着临床处方用药。伤寒六经辨证包括了人体经脉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是《伤寒论》的核心,中医辨证论治即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发展形成的。秦汉以来,儒家把易经奉为重要经典,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易经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这种先进  相似文献   

12.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它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的临床辨证,起着指导作用。《金匱玉函经》说:“凡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必  相似文献   

13.
《伤寒六经气化简论》是有感于六经气化学说一向仁智互见而作,本文乃其第一篇。篇中从“六气气化原始”、“天人相应与同构”两个方面探索了六经气化的理论渊源,分析认为六经气化学说是《素问》六气气化理论和《伤寒论》内容的具体结合,而非无根游谈。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中理论之一,也是宝贵遗产的一部份,与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等理论是相互结合,而运用于临床上的一种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内经上说:“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又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说明了经络是循行全身,通达内外,贯  相似文献   

15.
一、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产生了"热论"祖国医学论述热病的专著,在现存文献中,以内经"热论"为最古.内经"热论"之论热病,有病因、病理、证候、治法,兼及预后,理论非常完整.我们从以下两点有理由可以说这篇专论是建筑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第一、"热论"说明证候的发生,完全根据经络.如"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  相似文献   

16.
经络系统虽然它的本质尚未阐明,但是,其学说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我们临床的实践,是祖国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等方面,《灵柩·经别》篇中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在,人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经脉与人的生存保健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离开了经络学说理论的指导,就无从着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伤寒六经源于《素问·热病》之六经分证,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而对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注家争论纷繁,看法不一,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为伤寒六经即经络六经。如宋代朱肱等就是,宗此说者非鲜。近时日人池田政一在谈病位之阴阳时说:“所谓太阳病,是指叫做太阳的部位;或者太阳经某一部位的病。少阳病也同样是指病位。”即是此义。二、有言伤寒六经即腑脏经络。自成注《伤寒论》后,咸宗其说。近贤刘渡舟在中日《伤寒论》学术交流问答会上也阐明此种观点,他说:“六经是有物质的,它是人体脏腑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对呕吐证治论述甚详.按六经分证用于临床,每获满意效果,兹分述于后:一、太阳经呕吐:太阳经呕吐证治,如太阳中风之“鼻鸣干呕”。伤寒之“体痛呕逆。”均是由表邪侵入机体而胃失和降所致,因此治疗太阳经呕吐,要以解表为先。例一:钟姓患儿,4个月。发热(38.9℃),自汗出,时呕吐(回乳),鼻鸣,大便稀,小便清,面唇淡红,指纹红透风关,病已三日,初诊投用香苏散加味,复诊效不佳,改投桂枝汤:桂枝3克,白芍3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2枚。二剂而愈。按:初诊认为患儿系伤食外感,予理气解表之香苏散,疗效不显。再审其汗出,鼻鸣而吐为太阳中风改投桂枝汤调和营卫而愈。  相似文献   

19.
试论伤寒六经病的自愈机理湖北443003三峡学院医学院谭德福主题词《伤寒论》,六经病/分析伤寒六经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不经治疗自然痊愈,《伤寒论》中有关论述达40余条。现就其机理探讨如下。顺其病势务求邪有现路在六经病中,机体能顺其病势,自动奋起抵抗...  相似文献   

20.
郝印卿 《山西中医》1994,10(4):46-50
伤寒六经气化学说寻根──六经气化简论之一(续)山西中医学院(030024)郝印卿二、天人相应与同构由前文“六气气化原始”(见《山西中医》1994年第1期)剖析不难窥明,《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气标本中气”、“六气标本中气从化”阐述的原来只是天六气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