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43-147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难愈,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是风湿免疫科的难治性疾病。现代研究证实,环境因素对SLE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从"外邪"的角度对中医药防治SLE进行探讨,从感染、烟草、PM2.5、紫外线四种外邪对SLE病情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阐述其防治方法,提出"扶助正气,避御外邪"的防治法则,应用中药、体针、外涂中药软膏、耳穴、埋针、中药戒烟茶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方法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以期指导临床,为临床防治SLE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2.
叙述近年来中医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药效机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在辨证分型、疗效标准及药理研究方面等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归属于中医学“阴阳毒”、“红蝴蝶疮”、“温毒发斑”、“水肿”、“尿血”、“虚劳”等范畴.本文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探讨马红珍教授运用中医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疾病。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均可能在SLE发病过程中产生了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在SLE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近年来基于肠道菌群调节防治SLE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中医药治疗SLE的应用已久,在临床上体现出了相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SLE的治疗中展现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将综述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中医药防治SLE的可行性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金匮要略》中的将息理论,以期为临床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中将息理论的相关条文,系统总结其理论内涵,并归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以病性、病因、症状、发病人群、病程等方面为切入点,探析应用将息理论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结果] 《金匮要略》蕴含丰富的将息理论,包括药物煎煮、服药方法、药后观察、药后护理、饮食起居调护等多个方面。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缠绵难愈,症状繁多,且发病人群以女性为主。患者大多禀赋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多有情志不畅。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应注重扶正祛邪、寝食有节、调畅情志、医患沟通等多方面综合调护。[结论] 把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特点,并借鉴《金匮要略》将息理论,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促进病情好转,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表现,加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特殊首发症状及早期临床资料。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发临床表现多样,可为紫癜、血管炎、肾脏症状、关节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神经症状等。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首发症状无固定模式,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积极进行相关的检查,提高早期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的探索与实践,为深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通过对30余年来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与科研等方面的回顾,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候规律、治疗方法以及防治激素副作用所采取的对策等。[结果]解毒祛瘀滋阴法是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热毒血瘀阴虚证型的有效治法;“二型九证”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临床提供了疾病分型以及辨证施治的范式;“三维一体”激素减副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过程中减轻激素副作用的难题提供了积极的中医对策。[结论]解毒祛瘀滋阴法、“二型九证”法以及“三维一体”激素减副法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有效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析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癫痫发作前临床表现征兆,并对防治癫痫持续状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通过对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等进行讨论,并为临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析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癫痫发作前临床表现征兆,并对防治癫痫持续状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查阅文献,从辨证论治、专方单药两方面对近年来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并为本病的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70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51 例给予强地松加雷公藤或环磷酰胺治疗。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好转率89 .9 % ,对照组好转率70 .5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 .05) 。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可以累及全身各系统的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在众多研究中,不难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抗凝药物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且中药作为辅助手段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也多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现将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附:41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寻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中药滋阴清热解毒活血法配合小剂量激素与单纯应用激素疗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在总体疗效评估,病情评分,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实验异常指标的恢复,激素开始和最终用量以及治疗随访等一系列指标的比较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中药滋阴清热解毒活血配合小剂量激素疗法对SLE的疗效,优于单纯激素疗法。  相似文献   

15.
VEGF、CD62P和PMA与SLE患者易栓状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管新生、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CD62P、血小板-单核细胞聚合体(PMA),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结果SLE活动期VEGF、血小板及炎症细胞的活化水平明显增高(P〈0.05),稳定期该类因子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P〉0.05)。SLE患者治疗后VEGF、血小板及炎症细胞的活化程度抑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易于发生动静脉血栓事件,早期发现临床征象可以及时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前后血脂、血流变学、血小板凝聚率变化,借以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方法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激素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组和激素联合中草药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检测血清脂类和脂蛋白;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统计学处理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两组治疗后检测血清脂类比较P〈0.01;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比较P〈0.01,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理血、调节免疫治疗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在血脂、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等方面明显优于六味地黄丸组,值得推广、但药物的剂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9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发表了神经精神狼疮的命名和病例定义,逐渐统一和规范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精神损害的认识。其中,狼疮头痛是临床颇为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合并出现严重的多系统损害时;本病多数属于血管性头痛的范畴,极少数存在神经性头痛的特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ACR和国际头痛学会(International Head Society,I HS)的临床分类标准均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对精神症状相关头痛未给予明确分类;本病以经验治疗为主,包括对症处理、免疫抑制、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狼疮头痛应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从内伤头痛立论,以本虚标实辨证,活血通络立法。  相似文献   

18.
雷公藤作为常用药,在抗炎、调节免疫、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以及治疗肾小球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诸多领域中效果良好.本文整理总结了近10年关于雷公藤在治疗紫癜性肾炎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探讨雷公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紫癜性肾炎的临床意义,可为雷公藤对治疗紫癜性肾炎的现代药理研究和中医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