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液储存条件对制备去白细胞血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液温度、储存时间对制备去白细胞全血的影响。方法:使用连接去白细胞滤器的多联袋采集CPD-抗凝全血,将其分为0 d冷藏组、0 d常温组、1 d冷藏组,分别过滤。测定过滤时间、白细胞去除率、残留白细胞数和红细胞回收率。结果:0 d冷藏组和0 d常温组相比,白细胞去除率明显提高。红细胞回收率略有下降,过滤时间延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0 d冷藏组和1 d冷藏组相比,白细胞去除率差异无显著性,但红细胞回收率显著提高。过滤时间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液温度对全血中白细胞滤除率的影响显著,延长冷藏时间未能产生影响。根据不同的滤器,必须确定其最佳过滤时间,确保白细胞的有效去除及血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几种血站型白细胞滤器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两种国产血站型白细胞滤器和一种进口滤器进行质量比较。方法:分别用3种滤器对采血后2、4、6h以内的全血进行过滤,观察进行过滤前后的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2h内滤过的血液白细胞去除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4h内滤过的血液白细胞去除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6h内滤过的血液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红细胞回收率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随保存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35d保存期内都在正常范围。结论:国产的滤器也能够有效地滤除热血中的白细胞,但所有去白后的血液都应该在21d之内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后不同部位取样方法、过滤时血液温度、血液采集后贮存时间对白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抗凝全血,将其分成常温组3 h内过滤、常温组放置5 h后过滤、4℃冷藏5 h后过滤3组。测定过滤前后白细胞去除率、剩余WBC和Hct等变化情况。结果 5 h后室温过滤组与室温3 h内过滤组相比(P0.05);4℃冷藏5 h后过滤组与室温5h后过滤相比,白细胞去除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温度对全血中白细胞的滤除有显著影响,适度的冷藏可显著提高白细胞去除率。在保证制备新鲜冰冻血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冷藏时间对白细胞滤除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鲜全血4℃储存时间不同后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差异。方法全血采集后4℃冷藏储存,分别于全血采集当日(d0制备组)和第二日(d2制备组)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制备过程中白细胞残留量、血液过滤时间、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检测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MCV、RBC、Hb数值,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pH值、K~+、Na~+、游离血红蛋白及血浆溶血率。结果 d0制备组和d2制备组的滤白时间分别为(7.67±1.95)min和(11.55±2.43)min,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分别为(305.21±21.95)mL和(311.11±21.08)mL(P0.05),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的白细胞残留量无差异(P0.05),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RBC和Hb的数值变化均无差异(P0.05),采血后即刻、d0制备前及d2制备前MCV值分别为:(89.37±2.57) fL、(89.68±2.74)fL、(90.30±3.25) fL(P0.05),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K~+、Na~+、pH值以及游离血红蛋白的数据无差异(P0.05),d0制备组血浆溶血率低于d2制备组(P0.05)。结论随着全血冷藏时间的延长,全血中红细胞体积增大,造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差异和血浆溶血率的增加。建议全血采集后冷藏储存10 h内完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5.
新型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CB-RFQM206CDF(1U)和CB-RFQM406CDF(2U)一次性去白细胞滤血袋,随机抽取采集7h内的新鲜全血60袋(各30袋),观察过滤时间、过滤前后细菌学检测、重量、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液常规指标等的变化;另取2种滤器血袋各5个批号各过滤5袋血液,比较不同批号滤器间白细胞过滤效果;采用细胞记数仪检测过滤前后血液常规指标,并用Nageotte计数板检测过滤后残留白细胞数、邻甲苯胺法检测FHb含量。结果2种滤器血袋过滤白细胞前后的血液均无细菌污染。CB-RFQM206CDF和CB-RFQM406CDF型滤器血袋血液过滤时间分别为(321.4±132.9)s和(663.3±210.5)s,血液回收率为(91.68±1.80)%和(92.70±2.11)%,白细胞去除率均为(99.998±0.001)%,白细胞残留量为(2.4±0.7)×104/袋和(4.6±1.6)×104/袋,红细胞回收率为(92.49±4.05)%和(91.99±3.28)%。2种滤器血袋过滤白细胞前后血液其它红细胞指标和FHb含量均无明显变化。2种滤器血袋不同批号间的白细胞去除率和红细胞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2种新型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血袋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6.
张翙  黄广  农媛  苏武锦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0):2638+2644-2638,2644
目的评价5种去白全血四联袋对采集的全血滤除白细胞的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用5个厂家的滤白全血四联袋对全血进行过滤,观察滤白后红细胞回收率、血细胞比容(HCT)、白细胞残余量、白细胞清除率、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结果 1~5组红细胞回收率均超过90%,符合大于或等于85%的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均大于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在111~114mg/L,低于300mg/L的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清除率均超过9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厂家的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白细胞残余量均符合小于或等于2.5×106/200mL的要求。1、4组进口滤器过滤白细胞后血液的白细胞残余量均比其他3组国产滤器低。5组滤器白细胞清除率均达到了99.9%,甚至1、4组进口滤器达到了99.99%,而且国产的3、5组也达到了99.98%,去白效果均令人满意。结论如果严格按厂家说明书要求的过滤时的温度和时间,国产滤器也能达到很好的去除白细胞的效果,而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使用全血及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带有软壳的白细胞滤器、ACDB方抗凝剂四联采血袋采集全血60袋,随机分为各30袋的甲、乙两组,采血后18-24h内过滤白细胞,甲组为全血过滤,乙组为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过滤后24h内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于采血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储存期末测定红细胞溶血率。结果两组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残留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储存第一周红细胞溶血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2周、第3周、第4周及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红细胞溶血率显著增加。结论使用全血或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残留量均无差异,但是使用悬浮红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储存第2周之后红细胞溶血现象较为显著,所以在发往医疗机构时,应优先发出使用悬浮红细胞过滤白细胞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温度对白细胞过滤的影响。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抗凝全血,按过滤前血液检测温度的高低分成3组,第1组血液温度8℃±2℃,采集后放置2℃~6℃冰箱3 h以上取出后立即过滤;第2组血液温度14℃±2℃,为血液从2℃~6℃冰箱取出后放置室温(24℃)30 min后过滤;第3组血液温度24℃±2℃,血液采集后一直放置室温4 h以上过滤。测定各组过滤前后白细胞数、过滤时间和过滤后的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滤过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白细胞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膜脆性试验于2℃~6℃冰箱冷藏3 h以上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温度低,白细胞滤过效果好,但红细胞损伤大;血液温度高,红细胞损伤小,但白细胞滤过效果差;将血液温度维持在14℃±2℃范围,有利于提高血液滤过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方法随机采集全血30袋(300ml/袋),在滤除白细胞操作前、后分别留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别记录过滤前后血液指标。分析临床130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和133例输悬浮红细胞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过滤后红细胞(RBC)回收率大于90%、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小板去除率76.66%、过滤后血液容积减少(44.28±3.12)ml,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MCV、MCH及MCHC过滤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细胞组FNHTR发生率(2.95%)低于悬浮红细胞组(1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产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红细胞回收率大于90%,达到或超过血站基本标准中对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要求。临床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10.
影响全血白细胞过滤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在进行全血白细胞过滤的实践中发现:过滤前全血(4±2)℃保存12h和24h对全血(白细胞过滤)的质量、滤过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过滤前保存温度对全血(白细胞过滤)的白细胞去除率、滤过时间无显著影响(P>0.1),对红细胞回收率有显著影响(P<0.05)。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采集的全血。1.2 方法 1仪器与材料:1次性去白细胞输血器400ml(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无菌接口机TSCDsc-201A(泰尔茂香港分公司),KX-21型血球计数仪(日本产),滤器悬挂支架;2制备方法:将400ml全血用无菌接口机与1次性去白细…  相似文献   

11.
脐血红细胞的渗透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脐血作为造血干细胞来源已成为研究热点[1,2],脐血中含有高于成人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有更年青的红细胞[3],还含有多种造血因子[4],具有巨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脐血输注辅助治疗已在国内使用[5,6].笔者在开发、研究脐血资源的过程中,为进一步了解脐血红细胞,尤其是年轻红细胞的特点做了一些实验,发现脐血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J. D. Milam    A. E. Reeves    R. W. Bush    H. L. Gardner 《Transfusion》1974,14(3):261-264
Mixed field agglutination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ABO grouping of two infants and in the Rh typing of another when using cord blood. Retyping of the babies' blood was performed with blood obtained by heel stick. Kleihauer stains were performed on cord blood smears in two cases. The additional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cord was contaminated with maternal blood in each case. It is postulated that contamination may occur by either of two mechanisms: 1) Maternal bloo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umbilical cord may inadvertently drip into the collection container; or 2) during labor maternal blood may enter cord vessels because of retroplacental hemorrhage and rents in the placenta.
Cord blood mixed with maternal blood may lead to mistyping of the infant, and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preformed alloagglutinins in the newborn misgrouping may not be detected by compatibility testing.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周围血液中出现幼稚血细胞及其种类、幼稚程度、数量多少相关的多种疾病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4.
A. J. Katz    E. E. Morse 《Transfusion》1973,13(5):324-327
A change in distribution policy by a central blood bank resulted in greater than three days of additional shelf life of blood at hospitals. This change in distribution policy was temporally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statewide outdating from 11.9 to 9.2 per cent. The magnitude of the decrease in outdating is similar to that predicted by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effect of longer shelf life of bloo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olonged shelf life of blood at hospitals was causal to reduced outdating. This experience, taken with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indicates that a central blood bank can make a major, beneficial impact on hospital outdating by distributing blood on a date closer to its date of collec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减少血液报废的对策,以及采供血机构向不合格献血者反馈信息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2011—2013年度广州市无偿献血者中的所有不合格献血者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为4.51%;不合格血液的性别构成(男性占80.22%)、文化程度构成(主要为初中~大学本科学历)随时间无明显变化;年龄均呈正偏态分布(中位数28岁,四分位数23~35岁),年龄中位数有增大趋势;首次献血者所占百分比有逐年增加趋势;在各实验室指标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有上升趋势,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阳性率有下降趋势。结论针对不合格原因,做好单位反馈与社会公示,完善信息登记,解释不合格血液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和补救措施,避免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6.
17.
18.
无偿献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该站连续3年无偿献血者血型鉴定经过初检、复检和确认后的准确率,为东莞地区实现电子交又配血提供必要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06-2008年186069人次无偿献血者的血型检测结果,分析ABO/RhD血型经过初检、复检和确认后发生血型错误的概率扣非技术因素导致错误的频率,比较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血型鉴定的错误率,文献调查血型初检发生错误的频率范围。结果AB0血型鉴定复检后错误率(0.009%)明显低于初检的错误发生率(0.08%)(P〈0.05),确认试验后发生错误率为0,且明显低于初检和复检(P〈0.05)。重复献血者血型鉴定错误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文献调查AB0、血型初检发生错误的频率范围为0.04%~1.16%。结论血型鉴定经过初检、复检和确认后发生错误的概率为0,重复献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高于初次献血者,满足电子配血对献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100%的要求,该地区具备开展电子配血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使用一次性自动静脉采血器(采血器)和普通10ml注射器两种方法在采集血液流变学标本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医嘱需抽查血液流变学的志愿30例,随机分配同一位患的两次抽血,一次使用注射器,一次使用采血器。盲法检测高切(200/s)及低切(3/s)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注射器组较采血器组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采血器采血法较注射器采血法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小,应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20.
Warming of Bl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