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4—8月间收治的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其中26例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容积再现(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动脉和胃,并使之相融合,观察腹腔干分型和10条胃周动脉的起源和走行及其与胃的空间关系:将手术患者的术前MSCTA资料与术中所见对比,评价64-MSCTA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53例MSCTA均清晰显示腹腔干,其中MichelsI型(肝脾胃干型)46例(86.8%)。通过融合技术可任意角度清晰显示胃周动脉和胃的空间解剖关系,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显示率均为100%(53/53),胃网膜左动脉94_3%(50/53).胃右动脉83.0%(44/53),胃短动脉58.5%(31/53),胃后动脉49.1%(26/53),替代肝左动脉15.1%(8/53)。副肝左动脉、副胃左动脉及替代肝右动脉显示率均为7.5%(4/53)。CTA术前预测各动脉的准确性为84.6%。100%.敏感性为82.6%~100%.特异性均为100%。结论64.MSCTA可清晰显示胃周动脉.采用融合技术使胃周动脉和胃相融合.可真实显示活体胃及胃周血管解剖,指导手术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在分析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40例肝动脉的CTA,并与DSA(26例)或手术(19例)结果进行对照。所有病例均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1mm,重建层厚为0.8 mm,螺距15,延迟时间25 s,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依据Michels分型对240例CTA进行分类,并记录CTA对不同管径动脉分支的显示率。结果正常肝动脉解剖占74.6%,变异占25.4%。45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CTA的诊断符合率为95.6%。结论16层CT容积重建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下肢CTA的最佳扫描方案。方法将60例接受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成6组,优化组管电流300mA,层厚0.625mm,对比剂流率4ml/s,注射剂量100ml;其余各组只变动其中1个扫描参数,其他参数同优化组。高毫安组管电流为400mA,低毫安组管电流为200mA,大层厚组层厚为5mm,多对比剂组对比剂注射剂量为130ml,高流率组对比剂流率为4.5ml/s。记录扫描延迟时间;测量腹主动脉水平、股深浅动脉分叉水平、胫前后动脉上段水平、足背动脉水平的CT值;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并与优化组进行对比。结果优化组与高毫安组、多对比剂组、高流率组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化组与低毫安组、大层厚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128层螺旋CT机行下肢CTA扫描,采用管电流300mAs、层厚0.625mm、对比剂流率4ml/s、注射剂量100ml时图像质量优良率高,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术前了解胃癌患者胃左动脉的解剖,指导术中N07组淋巴结的清扫.方法 利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术前检查胃癌患者胃左动脉的起始位置.结果 本组共观察731例.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动脉干者635例,其中起于肝总动脉和脾动脉分支处者176例,起于腹腔干前1/3者292例,起于中1/3者135例,起于后1/3者32例.起于其他地方者共78例,其中起于腹腔干与腹主动脉夹角处者9例,起于腹主动脉者28例,起于胃脾动脉干者27例,起于脾动脉者4例,起于肝总动脉者4例,起于肝左动脉者1例,起于肝胃动脉干者4例,起于肠系膜上动脉者1例.15例胃左动脉缺如.3例特殊变异.结论 术前掌握胃癌患者胃左动脉起始位置及变异情况对顺利清扫其周围淋巴结,避免血管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闭合性动脉损伤的机制、特点,以及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其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进行CTA检查确诊有血管损伤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A检查能准确判断动脉损伤的程度、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发现动脉闭塞16例,动脉内充盈缺损4例,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2例.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探查发现:动脉完全断裂6例,不完全断裂9例,内膜损伤5例;合并血栓形成4例.其中端端吻合12例,直接修补4例,静脉移植4例;伴取栓术4例.受损动脉术后mL流通畅、血运正常.20例手术患者术中所见与术前CTA诊断一致,准确率为100%.4例CTA显示侧支循环良好者行保守治疗,随访无功能异常表现.结论 CTA是诊断闭合性动脉损伤的准确方法,能判断动脉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指导骨科医生治疗,对临床可疑血管损伤者应及时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动脉起源变异是引起介入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起源于主动脉弓上缘的支气管动脉更是一种少见变异。现回顾性分析我科近3年接受支气管动脉介入操作的患者,对其中起源于主动脉弓上缘的变异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副胃左动脉(ALGA)的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肝脏肿瘤患者腹腔动脉和肝动脉DSA影像,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分析其发生率。结果 500例患者中,共39例(39/500,7.80%)发现ALGA,其中起源于肝左动脉弓27例(27/39,69.23%),肝固有动脉5例(5/39,12.82%),迷走肝左动脉7例(7/39,17.95%)。另外发现4例(4/500,0.80%)左膈下动脉起源于肝左动脉,其中3例发出胃上动脉供应胃底。共22例发生ALGA或左膈下动脉胃上支化疗药物误灌注,9例发生碘油乳剂误栓。结论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不少见,正确认识此类血管变异对肝脏肿瘤和胃部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BA)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的肺癌病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情况及走行特点;其中2例右侧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提供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的多层CT血管影像,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多层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怀疑SMA病变的45例患者,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岁。使用GE16层CT机,探测器1.25mm×8,重建间隔1.0mm,重建层厚1.3mm。增强用对比剂优维显(300mgI/L)80~90ml,流速3.5ml/s。对SMA进行MPR、MIP、VR图像重组,最佳角度显示SMA的病变。结果SMA病变的类型:SM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16例;S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5例,3例有Riolan动脉弓形成,I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1例;"胡桃夹"征7例;SMA和腹腔动脉干共干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SMA近中段管腔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SMA近段内支架术后1例;SMA管壁及管腔未见明显异常4例。多层CT图像后处理图像情况:MPR、MIP均清楚显示SMA管腔壁的增厚、斑块情况、管腔狭窄程度;MIP对SMA的显示范围较MPR大,随着MIP显示厚度及角度的变化,可以对SMA的部分管腔或整体管腔情况进行最佳角度显示;VR对SMA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显示较MPR及MIP佳。结论16层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可以明确观察SMA各类病变情况和周围血管结构的情况,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Riolan动脉弓的影像表现。方法收集6例Riolan动脉弓病变患者,3例男性患者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3例女性患者均为多发性大动脉炎。采用16层(4例)、64层(2层)螺旋CT扫描行腹部CTA检查,对病变血管行VR、MIP和MPR重建。结果 6例Riolan动脉弓血管直径为3.5~10.0mm,平均(6.7±0.4)mm。3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肠系膜上动脉(SMA)近端闭塞2例,远端与肠系膜下动脉(IMA)形成Riolan动脉弓,其中1例伴有腹主动脉瘤,同时SMA、IMA与腹腔动脉干形成动脉吻合弓;IMA近端闭塞1例,远端与SMA形成Riolan动脉弓。3例多发大动脉炎中,2例SMA狭窄,SMA与IMA间形成Riolan动脉弓,1例SMA、IMA同时与腹腔动脉干形成动脉吻合弓;1例IMA近端狭窄,IMA与SMA间形成Riolan动脉弓。结论 MSCTA可以显示SMA与IMA间Riolan动脉弓结构,其特征性影像表现是SMA与IMA间的纡曲扩张的血管弓。出现Riolan动脉弓提示SMA或IMA管腔闭塞或狭窄。  相似文献   

11.
MSCTA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MSCTA评价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变异。方法收集1000例患者的MSCTA,进行VR、MIP和MPR,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和走行。结果1000例患者中,880例(88.00%)属于正常解剖学类型(Michels I型),120例(12.00%)存在不同类型的解剖变异,其中72例(7.20%)属于Mi-chelsⅡ~X型;48例(4.80%)不属于Michels分型,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31例(3.10%),脾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5例(O.50%),胃十二指肠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脾动脉各3例(O.30%)、肝左动脉1例(O.10%),腹腔干缺如2例(O.20%),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脾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各1例(O.10%)。结论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存在广泛的解剖学变异;MSCTA有助于了解变异情况,对腹部血管外科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MSCTA观察肾动脉起源、形态及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A检查未见异常的30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肾动脉开口位置、两侧肾动脉开口高度差、肾动脉开口距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肾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α夹角)、肾动脉形态及肾动脉变异情况。结果 97.73%(301/308)肾动脉开口位于L1椎体上1/3至L2椎体下1/3;48.70%(150/308)右肾动脉开口高于左肾动脉,42.53%(131/308)右肾动脉开口与左肾动脉开口持平,8.77%(27/308)右肾动脉开口低于左肾动脉开口。左侧肾动脉开口与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9.79±1.11)cm]小于右侧[(10.23±1.09)cm,P0.001]。左侧α夹角[(63.74±13.24)°]大于右侧α夹角[(52.54±13.82)°,P0.001]。肾动脉形态以下斜型最常见,左、右侧分别占35.71%(110/308)和52.60%(162/308)。以研究对象为单位,肾副动脉及过早分支发生率分别为36.04%(111/308)和34.42%(106/308);以肾脏为单位则分别为20.78%(128/616)和20.29%(125/616)。结论肾动脉起源及走行具有一定规律;MSCTA可为肾脏相关手术,尤其是肾动脉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LMCD)的双源CTA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源CTA诊断的LMCD患者33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左主干50%,左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70%定义目标血管,经CT图像后处理,于心脏短轴层面观察节段心肌密度,分析其影像特点,同期行CAG,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33例患者中,双源CTA确定目标血管75支,以CAG为金标准,CTA诊断主要血管病变72支,准确率96.00%(72/75),9支(9/33,27.27%)冠状动脉左主干为单纯LMCD,24支(24/33,72.73%)LMCD合并其他主要血管病变,其中20支冠状动脉左主干合并末端岔口病变。29例(29/33,87.88%)例患者46节段CTA显示心肌密度减低,23例34节段位于心内膜下,6例12节段为透壁性。对42支(42/75,56.00%)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22支病变局限、行单纯PCI,20支为左主干末端岔口病变、行PCI同时覆盖左前降支或回旋支开口。13支(13/75,17.33%)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支(20/75,26.67%)采用药物保守治疗,随访3个月,未发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冠状动脉双源CTA可发现LMCD部位及范围,发现其他血管病变及异常血流灌注的节段心肌,为临床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CT血管造影(CT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7月间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接受腹腔动脉双源CTA检查的25例不明原因的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A检查发现4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均为男性,年龄(45.3±6.7)岁.2例有高血压病史。4例患者CTA检查均发现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增粗,2例呵见内膜瓣和真假腔.1例溃疡状破口,1例壁间血肿,近段破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近段;CTA分型:Ia型2例,Ⅱb型1例。Ⅲ型1例。2例出院时进行了DSCTA复查,出现了进行性变化。结论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特征.并能为疾病分型和随访观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与DSA对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小肠GIST患者的MSCT资料及其中6例患者的DSA特征。结果MSCT表现:19例中,病灶位于空肠16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1例;单发17例,多发2例。6例低危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其中4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5例中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不均。8例高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与周围组织间分界不清;1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多发病灶2例,单发6例;4例瘤内可见多发不规则低密度,2例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区,1例可见点状钙化。低、中、高危险度GIST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DSA表现:6例病灶内均可见异常血管及肿瘤染色,其中4例肠系膜上动脉1条分支增粗,远段血管分支增多、紊乱,2例肠系膜上动脉2条或3条血管分支增粗,远段见球形包绕征。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可为小肠GIST危险程度的预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DSA可精确定位、定量肿瘤供血动脉,客观显示肿瘤的血供变化。  相似文献   

16.
CT评估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斑块,尤其颈部不稳定斑块,是引起急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故检出颈动脉斑块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至关重要。临床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方法有超声、MSCT和MRI等,其中MSCT作为一种高效、可操作性强的检查方式值得推广。本文对CT评估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