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手段包括电或者药物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减少复发或者发作次数;控制心室率,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栓塞,消融或手术病灶根除和起搏治疗等。房颤患者应首先治疗原发病,发现、控制甚至消除诱发/维持房颤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甲亢或者心衰。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常见误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房颤动 (房颤 )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3个方面 :1满意控制心室率 ;2在有适应证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和预防房颤复发 ;3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在这 3个方面如何合理用药尚存在一些误区。  一、心室率的控制  临床上控制无房室旁路前传 (房室传导 )的房颤心室率最常用的药物为洋地黄类药物。急重病症时静脉推注毛花甙丙 ,非急重症时口服地高辛。  洋地黄类药物的优点是减慢心室率的同时 ,有正性变力性作用 ,因此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安全。但洋地黄类药物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疗效往往不满意。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机制是通过兴奋迷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008年首次诊断Af(发病时间〈3个月)经药物或直流电成功转复窦性心律的住院患者98例。随访6个月后Af未复发者为维持窦性心律组(A组)52例,Af复发者(B组)46例。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指标、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及相互关系,探讨A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及诊断价值。结果 6个月随访后,52例(占53%)仍维持窦性心律,46例Af复发,半数以上复发在复律后2周内。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β受体阻断剂使用、复律方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相比,复律前Af持续时间(28.7±26.3d对1.3±1.4d,P〈0.01)、P波最大时间(Pmax)(P〈0.01)和P波离散度(Pd)(52±12ms对40±10ms,P〈0.01)、左心房直径(LAD)(47±4mm对41±3mm,P〈0.01)和左房自发性声学显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间P波最小时间(Pmin)差异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持续时间〈7d(OR=2.61)、LAD〈45mm(OR=2.10)和Pd〈47ms(OR=3.72)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独立预测因子,准确性分别为82%、83%和86%。Pmax和左房无自发性声学显影仅是单因素影响因子。结论复律前Af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和Pd是预测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使老年患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AF的药物治疗包括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等,但治疗效果有限。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F近年进展较大,其主要进展为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技术成功电隔离肺静脉有效治疗AF,其它进展包括消融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治疗房扑合并AFD、消融房室结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AF伴药物难以控制的快速心室率或(和)心力衰竭、改良房室结慢径治疗持续性AF伴快速心室率等。  相似文献   

5.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后的远期复发率及影响因素。选择2000~2002年住院诊断房颤,并进行药物或电转复后成功者,随访1年比较房颤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房颤复律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86例房颤患者复律成功,1年后135例复发,复发率为35%,以复律后1周内发生率最高(53%)。复发与未复发组在年龄、复律方法、基础心脏疾病、复律后是否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预测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左房内径≥50mm(OR=1.86),复律前房颤持续≥7天(OR=2.08)和房颤病程≥3个月(OR=1.77)。结论: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是房颤复律后复发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的探讨非瓣膜心脏病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92例病程〈3个月者,经药物或直流电成功转复为窦律,根据随访6个月后Af是否复发,分成两组:维持窦律者为未复发组(A组);Af复发者为复发组(B组)。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指标、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及相互关系,探讨Af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独立预测因子及其诊断价值。结果6个月随访后,104例(占54%)仍维持窦律,88例Af复发,半数以上复发在复律后1w内。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β受体阻断剂使用、Af类型、复律方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相比,复律前Af持续时间(23.5±28.1 d对1.2±1.3d,P〈0.001)、P波最大时间(P〈0.001)和P波离散度(Pd)(53±4ms对40±5 ms,P〈0.001)、左心房直径(47±3 mm对41±3 mm,P〈0.001)和左房超声云雾状影(P〈0.001)差异有显著性,但是两组间P波最小时间差异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持续时间〈5d(P〈0.001)、左心房直径〈45 mm(P=0.02)和Pd〈46 ms(P〈0.001)是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独立预测因子,敏感性分别为89%、89%和96%。P波最大时间和左房超声云雾状影(SEC)仅是单因素预测因子。结论非瓣膜心脏病Af者,复律前Af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和Pd是预测Af复律后维持窦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心房颤动(房颤)的律率治疗包括房颤的心室率控制,房颤的转复,转复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等三方面,涉及药物及非药物两大类的治疗。尽管律率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姑息性缓解症状的治疗,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控制心室率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室率控制包括药物和消融两方面的治疗。1.1急性期心室率控制  相似文献   

8.
B型利钠肽与孤立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与孤立性心房颤动(AF)的血栓事件发生、复律及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103例孤立性AF患者行食道超声(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或磁共振(CT/MRI)检查及血BNP测定。探讨BNP在AF血栓事件及其相关因素中的作用。根据血栓事件将患者分为有血栓事件组(n=15)和无血栓事件组(n=88)。对于有复律指征的患者,根据AF复律及再发情况分为复律不成功患者(复律失败或随访期内再发,n=16)和复律成功患者(复律成功并随访期内维持窦性心律,n=7),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服药后无血栓事件组BNP降低幅度优于血栓事件组,有显著性显异(P<0.05)。复律成功患者较复律不成功患者BNP水平低[(60±32)ng/L比(178±70)ng/L,P<0.05]、病程短[(3.0±1.9)个月比(7.6±2.5)个月,P< 0.05]和左心房内径小[(42.3±3.4)mm比(48.6±5.1)mm,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BNP是预测孤立性AF血栓事件的独立因素(P<0.05);BNP、左心房内径和AF病程是预测AF复律及再发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BNP可作为预测孤立性AF血栓事件和AF复律与再发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快速型心房颤动(室率)〉100次/min,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一定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发生房颤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关注的焦点。部分病人不接受电复律治疗,而采用负荷剂量胺碘酮药物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后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现总结其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的类型包括:初发心房颤动(首次发现,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7天,一般<48h,多为自限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7天,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永久性心房颤动(复律失败或复律后24h内又复发,可以是心房颤动的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心房颤动发展而来).有些患者不能得到心房颤动的病史,尤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用"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或"新近发现的心房颤动"来命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也可指心房颤动持续时间<24h者[1].在心房颤动患者复律、窦性心律维持及心室率控制方面,药物治疗依然是一线治疗[2].  相似文献   

11.
顿服国产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AF复律的方法有电复律和药物复律,药物转复AF具有更简单、更方便的特点。普罗帕酮(propafenone,心律平)转复阵发性AF成功率高,副作用少,现已被推荐为AF转复的一线药物。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顿服负荷量国产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A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再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它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力衰竭和中风等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是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房颤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治疗的主要目标是:(1)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3)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目前,房颤的转复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手段,尽管非药物手段在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但是药物治疗仍是最常用的有效手段。本文着重讨论胺碘酮(amiodarone)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后的PAF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单独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复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均〈0.05).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胺碘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显著降低CRP水平,显著缩短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在心房颤动复律和预防复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探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复律和预防复发中的作用。 10年间共 10 8例房颤患者给予胺碘酮负荷剂量治疗共 10天进行房颤复律 ,9例房颤 (8.3% )持续 2周以内的患者自动复律 ,99例房颤再进行改良的胸背前后位贴片法电复律 ,94例 (94.9% )复律成功 ,复律成功能量为 78.1± 40 .6J。复律成功的 10 3例给予胺碘酮 0 .2 ,每日一次 ,预防复发 ,其后 1个月 ,0 .5年 ,1年 ,2年 ,维持窦律者分别为 98.1% ,88.3% ,71.8% ,5 6 .3% ;而早期用奎尼丁标准法复律共 36例 ,2 0例 (5 5 .6 % )自动复律 ;另 16例再行电复律 ,12例 (75 .0 % )复律成功 ,复律后在相应随访时间维持窦律者分别为 6 5 .0 % ,2 0 .0 % ,0 % ,0 %。结论 :胺碘酮药物复律房颤成功率低于奎尼丁 ,而预防复发却远优于奎尼丁 ;低能电复律法辅助胺碘酮复律是房颤复律的良好选择。慢性房颤心功能良好可用胺碘酮复律并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听诊法血压测量的方法学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血压是"生命体征"之一,减少误差,提高血压测量(BPM)的准确性显得特别重要.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判断,柯氏音第1音为SBP,第5音为DBP.BPM过程中应注意听诊裂隙的存在.听诊法BPM的影响因素较多,除了测试环境温度适中、安静外,测试前应身心休息5~10 min;被测者体位(坐位、卧位及站位)不同,血压值可不同;上臂位置也影响测量结果;采取坐位应坐在靠背椅上,而不应坐在检查床上或凳子上;双腿不能搭交.另一影响BPM的重要因素是袖带大小,公认的袖带气囊宽度为上臂周径的40%,太窄会高估血压.应注重对医务人员BPM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与再培训.上臂SBP间接法比直接动脉内测压低1~12 mmHg,DBP间接法比直接法高1~10 mmHg.间接法两上臂血压比较,SBP右侧高者占51%,左侧高者占45%.大腿血压SBP/DBP比上肢高15~18/1~2 mmHg,小腿血压介于上臂血压和大腿血压之间.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高达4%。房颤表现为心房激动的不协调并伴有继发性心房机械功能的受损或恶化。房室结功能正常时,通常心室率快且极不规则,可严重影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使心功能恶化。持续时间超过48h者还可于左房形成血栓,进而引起栓塞。房颤本身同样可以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Framingham研究表明,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脑栓塞发生率是无房颤者的5倍。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不仅可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机会,还可降低病死率,因此房颤的复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可以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按测量形式,血压分为自测血压、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按测量部位,血压分为外周血压、中心动脉压和踝部血压等。在临床实践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可作为诊室血压的重要补充。除  相似文献   

18.
4种抗高血压药物对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4种不同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对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99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服用多沙唑嗪1mg/d(30例)、塞利洛尔100mg/d(18例)、咪达普利5mg/d(31例)和左旋氨氯地平2.5mg/d(20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动态血压和BPV的变化。结果:①多沙唑嗪、咪达普利和左旋氨氯地平组白昼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9.67/6.64mmHg(1mmHg=0.133kPa)、5.06/2.39mmHg和9.65/5.35mmHg,而左旋氨氯地平组还降低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12.60/8.45mmHg;②多沙唑嗪组和左旋氨氯地平组能降低BPV,多沙唑嗪组24h收缩压、舒张压和白昼的收缩压变异分别减少19.0%、13.8%和12.5%(P<0.05或P<0.01),左旋氨氯地平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变异分别减少27.4%和18.1%(P<0.01和P<0.05)。结论:①多沙唑嗪、咪达普利和左旋氨氯地平组白昼的降压幅度较为明显,而左旋氨氯地平组还能降低夜间的血压;②多沙唑嗪组和左旋氨氯地平组能降低BPV。  相似文献   

19.
目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治疗手段可谓纷繁复杂,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心室率和转复窦性心律(简称赛律)两大策略,非药物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外科手术、起搏治疗、植入性心房除颤仪(IACD)等;除此之外,抗凝治疗也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  相似文献   

20.
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经导管射频消融根治心房颤动(房颤)的技术有了进展,但成功率仍不能令人满意.因其复发率高,存在严重并发症,标测复杂,成本高,近期推广普及的可能性不大.消融房室交界区,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放置心室起搏,可有效控制心室率,其技术简便,疗效可靠,但仅适用于心室率难以用药物治疗控制、症状明显、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心衰)的患.心脏多部位起搏、双心房起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限,疗效不可靠,实用性差.对大多数的房颤患,药物仍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