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目的: 对阳春砂仁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阳春砂仁完整果实、果皮和种子团3个部位挥发油,采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结果: 从阳春砂仁果实、种子团和果皮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9,20,31种化合物,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4.82%,93.99%,87.39%。三者共鉴定化合物出40种,其中共有成分13种。 结论: 阳春砂仁完整果实与种子团挥发油化学成分相似,果皮挥发油与二者化学成分差异较大。阳春砂仁果皮的药理作用和功效尚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辐射诱变对阳春砂果实中挥发性萜类成分的影响,为阳春砂辐射诱变育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提取辐射诱变株系和对照株系果实鲜品中果皮和种子团的挥发性萜类成分,采用GC-MS法分析挥发性萜类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辐射诱变可提高阳春砂种子团中α-蒎烯、β-蒎烯、异松油烯、y-萜品烯、β-石竹烯、檀香烯的含量,挥发性萜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阳春砂挥发性萜类合成的影响,深入了解挥发性萜类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溶液喷施阳春砂的叶片和果实,用微波法提取果实中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挥发性萜类成分的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构建cD-NA 文库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果皮和种子团中分别检测到20 种和33 种挥发性萜类成分,600μmol?L-1 MeJA 喷果24 h 后果皮和种子团中大部分挥发性萜类成分的积累量明显增加,如乙酸龙脑酯、樟脑和龙脑等;而200μmol?L-1 MeJA 喷施叶片或果实对果皮及种子团中不同挥发性萜类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且200μmol?L-1 MeJA 喷施果实比喷施叶片更能提高种子团中挥发性萜类成分的积累量。此外,转 录组测序共获得68 168 个Unigene,通过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共有48 627 个Unigene 获得注释。对KEGG代谢通路的注释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挥发性萜类代谢密切相关的Unigene 有208 个,MYC2 类转录因子(JA 信号转导的重要调控因子)相关的Unigene 有22 个。结论:MeJA 能有效调控阳春砂中挥发性萜类成分的代谢,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多个与挥发性萜类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入开展阳春砂挥发性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发掘及调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五味子花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对脂溶性成分进行了提取,结合GC/MS法对五味子花中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11种成分,五味子花中的活性成分维生素E含量为1.066%。结论:从五味子花中得出的角鲨烯为首次从五味子花中获取的活性成分,经分析五味子的花和果实含有相似的脂溶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药对远志-石菖蒲中的挥发性和脂溶性成分。方法:分别用水蒸汽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药对远志-石菖蒲及其单味药材中的挥发性和脂溶性成分,采用GC-MS分析其提取物所含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含量。结果:挥发性成分中,药对中鉴定出7种成分,石菖蒲鉴定出6种成分,远志鉴定出4种成分;脂溶性成分中,药对中鉴定出5种成分,石菖蒲鉴定出4种成分,远志鉴定出2种成分。结论:对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均比单味药的成分种类要多,且成分、含量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比较费菜根、茎、叶和果实4个部位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费菜根、茎、叶和果实4个部位的脂溶性成分,采用氢氧化钾-甲醇直接酯化法进行甲酯化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4种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载气为高纯度氦气,进口温度250℃,流速1.24 m L·min~(-1);电离方式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00℃,接口温度250℃,溶剂延时3.5 min,m/z 40~600。结果:从费菜的根、茎、叶和果实4个部位中分别鉴定出26,37,37,20种脂溶性成分,4个部位中共有的脂溶性成分有12种,单独存在的成分分别有6,6,9,2种。以亚麻酸和亚油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是费菜的主要脂溶性成分,其在根、茎、叶和果实4个部位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2.59%,52.57%,37.04%和80.06%,4个部位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分别为1.17∶1,1.38∶1,0.85∶1和4.56∶1,费菜的4个部位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但脂肪酸的构成比例有一定差异。结论:该文提取、鉴定并比较了费菜4个部位的脂溶性成分,为费菜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阳春砂果实、种子团及果皮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迎春  林励  魏刚 《中药材》2000,23(8):462-463
用GC-MS法对阳春砂果实、种子团及果皮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鉴定黄芩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用氯仿提取黄芩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分析鉴定了26个成分,含量占总成分的66.74%。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23.42%)、反油酸(9.84%)、2-庚烯醛(5.63%)、棕榈酸(4.21%)、2,4-癸二烯醛(3.67%)、2-癸烯醛(3.06%)、硬脂酸(2.57%)等。结论黄芩种子脂溶性成分中有机酸类含量最高,其他成分主要为烷烃和烯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别对龙眼假种皮、果皮、种子的石油醚萃取物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计算机谱图检索分别对龙眼假种皮、果皮、种子的石油醚部位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从龙眼假种皮共分离出25种成分,鉴定出15个成分,检出率为60.00%,检出物含量占总石油醚部分物质的76.73%,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角鲨烯、棕榈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棕榈酸乙酯、油酸、油酸乙酯等;从龙眼果皮分离出45个成分,鉴定出28个成分,检出率为62.22%,检出物含量占总石油醚部分的83.22%,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棕榈酸、油酸、反油酸、角鲨烯、豆甾醇、γ-谷甾醇等;从龙眼种子中分离出43个成分,鉴定出30个成分,检出率为69.77%,检出物含量占总石油醚部分的87.06%,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棕榈酸、油酸、油酸乙酯等。结论:该研究分别对龙眼假种皮、果皮、种子的石油醚萃取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龙眼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道地产区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的果实品质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其种质资源的评价及优良品种选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中药材性状鉴定方法观察与描述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长果、圆果、黄苗仔)果实的性状特征;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挥发油测定法甲法测定种子团中挥发油的含量,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质谱数据库检索系统对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鉴定,运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质量比;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种质类型阳春砂果实中樟脑、龙脑及乙酸龙脑酯含量。结果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的果实外观性状特征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状、大小、果皮厚度及种子团粒数等方面。长果、圆果和黄苗仔的挥发油含量分别为3.45%、3.33%、3.15%;乙酸龙脑酯含量分别为1.56%、1.19%、0.92%;樟脑含量分别为0.16%、0.15%、0.14%;龙脑含量分别为0.26%、0.12%、0.09%。三者的乙酸龙脑酯及挥发油的含量均达到了现行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果实的挥发油含量及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果的挥发油、乙酸龙脑酯、樟脑及龙脑的含量最高,圆果其次,黄苗仔最低,表明阳春砂不同种质类型的果实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比较脐橙鲜果皮和干果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脐橙鲜果皮和干果皮的挥发油,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鲜品和干品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8和25个成分,共鉴定出37个成分,其中26个成分是首次从脐橙果皮挥发油中被鉴定出。结论:鲜品和干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主成分均为柠檬烯(90.16%和77.34%)。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查槐角不同部位,即角皮和种子占槐角重量的百分比,及各组分中芦丁和槐角苷的含量差异,为科学、有效地利用现有槐角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角皮或种子提取物中芦丁及槐角苷的含量。HPLC测定条件: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冰醋酸-乙腈(57∶38∶5,V/V),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60 nm。结果槐角角皮和种子占槐角重量的平均百分比分别为64%和36%。芦丁浓度在0.08~1.0 g.ml-1,槐角苷浓度在0.125~2.0 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槐角皮和槐角种子中黄酮类化合物HPLC谱型相似,但含量差别较大,槐角皮中芦丁与槐角苷含量分别为(0.44±0.15)%和(6.20±0.57)%,种子中两者的含量分别为(0.36±0.09)%和(0.49±0.20)%。槐角皮中槐角苷的含量明显高于槐角种子,P≤0.01,提示差异显著。结论槐角中的槐角苷主要存在于槐角皮中,因此提取这类化合物时可以将槐角皮和种子分开,只以角皮为材料,种子可用于其他目的的研究,以达到科学、有效地利用槐角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槐角不同部位,即槐角皮和种子中3种主要苷元形式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萘酚的含量差异,为科学、有效地利用现有槐角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酸水解样品中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萘酚的含量。HPLC测定条件: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4%磷酸-甲醇溶液(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结果槐角皮中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萘酚含量分别为(2.4±0.8)、(41.3±3.8)和(29.2±0.23)mg/g,种子中三者的含量分别为(1.9±0.4)、(3.3±1.3)和(3.6±1.1)mg/g,其中槐角皮中染料木素和山萘酚含量明显高于种子中的含量,差异显著(P<0.01)。结论槐角中主要苷元形式的黄酮类化合物为染料木素和山萘酚,且二者主要存在于槐角皮中。了解这种分布差异,可以改变以完整槐角为材料的研究思路,将槐角皮与槐角种子分别用于不同目的的研究,对于缓解目前槐角资源紧张的现状,更有效地利用现有槐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组织器官的挥发性成分的累积分布.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HS-H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凹叶厚朴不同组织器官(叶芽、根皮、茎皮、枝皮、叶、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这些组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α-芳樟醇0.21% ~4.92%、α-石竹烯7.48% ~38.71%、β-石竹烯1.53% ~14.43%、4(14),11-桉叶二烯0.15%~10.02%、β-花柏烯0.56% ~ 10.68%、石竹烯氧化物1.68% ~36.01%、α-桉叶醇1.56% ~33.79%和β-桉叶醇0.19% ~ 28.89%,精油产率为0.12% ~0.96%.结论:植株的叶芽、根皮、茎皮、枝皮、叶、果皮和种子挥发精油的产率、挥发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的累积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刺异叶花椒不同部位挥发油的GC-MS分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比较刺异叶花椒根、叶、果皮、种子4个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经毛细管色谱从根中分离出22个峰,从叶中分离出15个峰,从果皮中分离出7个峰,从种子中分离出5个峰,并且确认了所含的全部化合物。结论 报道了刺异叶花椒根、叶、果皮、种子4个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阳春砂仁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阳春砂仁种子质量检验方法,为阳春砂仁种子检验规程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国际植物种子检验规程和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对不同产地阳春砂仁种子质量进行测定.结果:阳春砂仁净度分析送检样本最少500 g,试验样本最少50 g;真实性检验采用种子外观形态比较;质量测定采用百粒法;含水量测定采用高温烘干法3h;发芽前处理采用湿沙贮藏20 d后,用100mg· L-1 GA3浸泡种子30 h,发芽以滤纸作发芽床,在30/20℃变温条件下萌发,发芽首末次计数时间为15 ~50 d;生活力测定采用TTC染色法.结论:初步建立了阳春砂仁种子扦样、净度分析、真实性鉴定、质量、含水量、发芽及生活力7项指标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研究阳春砂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蔗糖代谢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为提高阳春砂的产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阳春砂幼果期、成熟中期和成熟末期的新鲜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可溶性糖含量和酶活性进行测定,并结合3 个发育时期果实的高通量测序表达谱数据,分析糖代谢中3 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趋势。结果:果糖、葡萄糖和 蔗糖是阳春砂果实中的主要糖分,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中的己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逐渐降低,种子团中己糖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果皮和种子团中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净活性(合成方向减去分解方向活性)均逐渐升高。结论:基于RNA-seq 的糖代谢中的关键酶基因表达趋势分析表明,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趋势以先上升后不变为主,转化酶基因的表达趋势以逐渐上升为主。蔗糖合成酶是催化阳春砂果实中蔗糖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果实成熟末期是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含量最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H Pan  F Huang  P Wang  L Zhou  L Cao  R Liang 《中药材》2001,24(7):481-483
OBJECTIVE: To identify Amomum villosum Lour. and some their adulterants on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 The DNA of Amomum villosum Lour. and some their adulterants were extracted, and amplified using ITS-1 primer. The amplificed DNA were purified and then sequenced by direct PCR sequencing method. RESULT: The ITS-sequence of all of the samples are 248 bp in size. But there are 7 bases in Amomum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Wall.ex Bak) T.L. Wu et Senjen and 12 hases in Amomum longiligulare T.L. Wu. differing from Amomum villosum Lour. CONCLUSION: The ITS-1 sequence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effectively Amomum villosum Lour. and their adulterants.  相似文献   

19.
阳春砂与绿壳砂、海南砂的ITS-1测序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分子水平鉴别阳春砂及其伪充品。方法:从阳春砂及其常见伪充品绿壳砂、海南砂中提DNA,以核基因组通用引物ITS-1为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测序。结果:样品ITS-1序列长度均为248bp,但绿壳砂有7个碱基与阳春砂不同,海南砂有12个碱基与阳春砂不同。结论:1序列可有效地鉴别阳春砂及其伪充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