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中药材》2015,(3)
目的:对毛泡桐果实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解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毛泡桐果实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乌苏酸(1)、芝麻素(2)、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3)、木犀草素(4)、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5)、3',4',5,7-四羟基-6-[7-羟基-3,7-二甲基-2(E)-辛烯]二氢黄酮(6)、豆甾醇(7)。结论:其中,化合物3、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细皱香薷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细皱香薷Elsholtzia rugulos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鉴定结构分别为洋芹索-7-O-β-D-葡萄糖苷(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刺槐素-7-O-β-D-葡萄糖苷(Ⅲ)、木犀草素-7-O-(6"-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Ⅳ)、苯甲醇-β-D-葡萄糖苷(Ⅴ)、prunasin(Ⅵ)、β-谷甾醇(Ⅶ)、桦木酸(Ⅷ)、2α-羟基乌苏酸(Ⅸ)、2α-羟基齐墩果酸(Ⅹ)、洋芹素(Ⅺ)和木犀草素(Ⅻ).结论 化合物Ⅰ、Ⅲ、Ⅳ、Ⅸ和Ⅹ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袁珂  朱建鑫  张耀  斯金平 《中草药》2008,39(4):505-507
目的 对猫人参Actinidia valvata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猫人参根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Ⅰ)、2β,3β,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毛花猕猴桃酸B)(Ⅱ)、2α,3β,19,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Ⅲ)、2α,3β,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Ⅳ)、积雪草酸(Ⅴ),3β-(反式-P-香豆素酰基)-2α,24-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Ⅵ)、3β-(反式-P-香豆素酰基)-2α,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Ⅶ)、熊果酸(Ⅷ)、β-谷甾醇(Ⅸ)、胡萝卜苷(Ⅹ).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紫丁香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方法反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化学方法及参照文献鉴定单体成分结构.结果 从紫丁香叶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methyl-1-oxo-octahydro-cyclopenta[c]pyran-4-carboxylic acid(Ⅰ)、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莨菪亭)(Ⅱ)、5,7,4'-三羟基黄酮(芹菜素)(Ⅲ)、自桦酸(Ⅳ)、乌苏酸(Ⅴ)、19α-羟基乌苏酸(Ⅵ)、3一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Ⅶ)、胡萝卜苷(Ⅷ).结论 化合物Ⅰ为环烯醚萜氧化产物,化合物Ⅱ、Ⅲ,Ⅵ、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白花泡桐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白花泡桐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利用硅胶色谱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花泡桐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结构被确定为:mimulone(Ⅰ)、洋芹素(Ⅱ)、木樨草素(Ⅲ)、2d,3p,19β-三羟基-乌苏酸-28-O—β—D-毗喃半乳糖苷(anserinoside,Ⅳ)、3d-羟基-熊果酸(Ⅴ)、熊果酸(Ⅵ)、胡萝卜苷(Ⅶ)、β-谷甾醇(Ⅷ)。结论: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白花泡桐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对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的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Ⅰ),乌苏酸(Ⅱ),2α羟基齐墩果酸(Ⅲ),2α羟基乌苏酸(Ⅳ),arjunicacid(Ⅴ),hexacosylpcoumarate(Ⅵ),4′,5,7三羟基黄酮醇3OβD(6″对羟基桂皮酰基)葡萄糖苷(tiliroside)(Ⅶ),硬脂酸(Ⅷ),三十二烷酸(Ⅸ),β谷甾醇(Ⅹ),胡萝卜苷(Ⅺ)。结论除了化合物Ⅶ和Ⅹ,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0,(6)
目的:对蔓荆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分析法对蔓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从蔓荆全草中分离得到5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乌苏酸(Ⅰ)、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Ⅱ)、白桦酸(Ⅲ)、蒲公英赛醇(Ⅳ)、2α,3β,19-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Ⅴ)。结论: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7,(7)
目的:研究楸叶泡桐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等方法对楸叶泡桐果皮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楸叶泡桐果皮中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羟基-9-甲氧基-1,2,3,5,6,10b-六氢吡咯骈[2,1-a]异喹啉-3-酮(1)、8,9-二甲氧基-1,2,3,5,6,10b-六氢吡咯骈[2,1-a]异喹啉-3-酮(2)、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3)、2α,3α,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myrianthic acid(5)、balanophonin(6)、tomentin B(7)、tomentin D(8)、tomentin E(9)、diplacone(10)、tomentin C(11)。结论:其中,化合物1、2为新的天然化合物,化合物6为首次从泡桐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日本路边青Geum japonic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以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以各种有机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鉴定为坡模酸(pomolic acid,Ⅰ)、1β,2α,19α-trihydroxy-3-OXO-12-ursen-28-oic acid(Ⅱ)、3β-O-trans-ferulyl-2α,19α-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Ⅲ)、2α-羟基乌苏酸(corosolic acid,Ⅳ)、2v,3β,19v,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V)、乌苏酸(ursolic acid,Ⅵ)、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Ⅶ)、2α,19α-dihydroxy-3-oxo-12-ursen-28-oicacid(Ⅷ)、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tormic acid,Ⅸ)、蔷薇酸(euscaphic acid,Ⅹ)、goreishic acid(Ⅺ)、swinhoeic acid(Ⅻ)、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ⅩⅢ)、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ⅩⅣ).结论 化合物Ⅰ~Ⅲ、Ⅺ~ⅩⅣ为首次从日本路边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0,(6)
目的:研究枇杷叶紫珠茎及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光谱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和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枇杷叶紫珠中鉴定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α-香树脂醇(Ⅰ)、2β,3β,19α-三羟基熊果酸(Ⅱ)、齐墩果酸(Ⅲ)、3-O-β-D-葡萄糖-α-香树脂醇苷(Ⅳ)、熊果酸(Ⅴ)、白桦脂酸(Ⅵ)、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O-β-D-葡萄糖酯(Ⅶ)、邻羟基苯甲酸(Ⅷ)、坡模酸(Ⅸ)、2α,3β,19,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Ⅹ)、β-谷甾醇(Ⅺ)、β-胡萝卜苷(Ⅻ)。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枇杷叶紫珠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Ⅱ、Ⅳ、Ⅶ、Ⅷ、Ⅸ和Ⅹ在紫珠属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生殖医学角度探讨“肾藏精主生殖”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肾藏精、主生殖"理论是祖国医学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生殖功能的基本认识。从现代辅助生殖医学理论角度出发,通过"人体生殖能力由肾精、天癸所主导;卵细胞的发生以肾精为基础,卵细胞的排出有赖于肾阳之鼓动;精子的发生以肾精为基础,精子的动力源于肾阳;子宫内膜容受性受肾精主控;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由肾精决定"5个方面探讨了"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并为今后中医学生殖理论的研究拓展思路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从医疗经验的积累,升华为医学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战国至秦汉之际,引进墨家的"类"、"故"、"理"等逻辑理论和方法,解释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积累的医疗经验事实,预测未知的经验事实,使中医学从医疗经验知识的积累,转变为医学理论的建构。但《黄帝内经》并没有照搬《墨辩》的三物逻辑,而是根据自己学科的需要,改良了三物逻辑,广蓄博采,吸收了荀子的"举统类";韩非子"理"即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将"阴阳"贯穿于故、理、类中,矛盾是类的本质,故的根据,理的法则。使中医学的逻辑形态,根基于墨学的形式逻辑,发展成为由"阴阳"对立统一思维规律控制着的故、类、理的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与临床两个方面,对胆心相关进行了探讨。认为胆与心是通过经络络属的,且生理相关,病理相因。这对于治疗时正确运用心病治胆,胆病治心,胆心同治的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唤醒广大中医工作者对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从而投入到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研究中来。方法:笔者将自己对该病的参悟,结合近十年来中医文献对于该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等进行探讨。结论:中医研究睡眠呼吸障碍刚刚起步,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医临床工作者对此应予以关注,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来。  相似文献   

17.
从肝论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从肝论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在神经内科一般治疗处理及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柔肝理筋,化湿通络法自拟方口服,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Brothel指数评分、上肢Fug-Meyer评分及水肿程度评分,共治疗8周。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Brothel指数评分、上肢Fug-Meyer评分及水肿程度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评分均有明显差异性(P0.01、P0.05)。结论运用柔肝理筋,化湿通络法,从肝论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改善患者的上肢关节疼痛、肿胀,痉挛状态,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黄芪对小鼠记忆力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和中医治疗记忆力障碍性疾病的优势提供有利的实验依据。方法:NIH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归脾汤高剂量组,归脾汤中剂量组。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后,皮下注射东莨菪碱造模。然后用跳台法、复杂迷宫趋食法小鼠记忆力行为,进行各组的对比观察。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记忆力能力明显差于正常组小鼠(P<0.05)。在小鼠“百会”、“内关”和“后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0.05mL/只)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结论: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能够改善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障碍。另外,还能显著增加小鼠体重。  相似文献   

19.
穴位注射黄芪对小鼠记忆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黄芪对小鼠记忆力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和中医治疗记忆力障碍性疾病的优势提供有利的实验依据。方法:NIH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归脾汤高剂量组。归脾汤中剂量组。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后,皮下注射东莨菪碱造模。然后用跳台法、复杂迷宫趋食法小鼠记忆力行为,进行各组的对比观察。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记忆力能力明显差于正常组小鼠(P〈0.05)。在小鼠“百会”、“内关”和“后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0.05mL/只)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结论: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能够改善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障碍。另外,还能显著增加小鼠体重。  相似文献   

20.
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与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相关组织的导热性有无不同.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对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结果: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处加热,皮温反应可沿经双向扩展,长者几乎可以通达该经脉的全程;而在非经对照部位加热,皮温的反应仅限于局部,没有明显的扩散,更没有确定的方向.对前臂内侧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的皮肤同时加热,皮温的反应沿经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非经部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了三条与古典手三阴经路线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结论: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性较非经对照部位好,而且有明确的方向性,两者的物理学特性确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