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性霉素B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PEG-PBLG)纳米粒的体内分布,及其是否具有长循环特性。方法透析法制备AmB/PEG-PBLG纳米粒,测定其粒径,表面形态,临界聚集浓度,载药量和体内分布。结果PEG-PBLG纳米粒呈球形且分散性良好,临界聚集浓度远低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材料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别为83.3,106.6和294.6nm,载药量为26.31%~32.46%。AmB/PEG-PBLG纳米粒在肾组织中的浓度远低于AmB注射液。粒径为83.3nmAmB/PEG-PBLG纳米粒药-时曲线下面积为AmB的2倍,半衰期为AmB的2.6倍,而粒径为294.6nm的载药纳米粒药-时曲线下面积小于AmB。结论AmB/PEG-PBLG纳米粒能减少AmB在肾脏中分布,且粒径小于100nm的纳米粒能有效延长在体内循环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丹参酮ⅡA固体脂质纳米粒(TA-SLN),并考察其性质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 以乳化蒸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固体脂质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建立测定纳米粒和肠回流液中丹参酮ⅡA的HPLC。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19.7nm,Zeta电位为-31.6mV,载药量为3.8%,包封率为87.7%。肠吸收实验表明,随给药剂量的增加,TA-SLN吸收速率常数Ka呈下降趋势,吸收半衰期t1/2延长,TA-SLN的大鼠小肠吸收优于丹参酮ⅡA溶液。结论TA-SLN能够促进丹参酮ⅡA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其转运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聚乳酸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纳米粒,测定平均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延胡索乙素及其聚乳酸纳米粒0??5%CMC?Na混悬液(20 mg/kg),于0、0.25、0.5、1、2.0、2.5、3、4、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延胡索乙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所得纳米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76.18±5.21)nm,Zeta电位为(-11.1±1.5)mV,包封率为(76.64±0.23)%,载药量为(5.01±0.12)%,36 h内累积释放度低于30%,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r=0.9884)。与原料药比较,聚乳酸纳米粒tmax、t1/2延长(P<0.05,P<0.01),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2.41倍。结论聚乳酸纳米粒可促进延胡索乙素体内吸收,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离子胶凝法制备丹参酮ⅡA壳聚糖纳米粒,考察其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壳聚糖为材料,采用离子胶凝法制备丹参酮ⅡA壳聚糖纳米粒,考察其形态、大小及分散度,测定纳米粒药物包封率及对纳米粒进行体外释放研究。以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通过MTT法考察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利用荧光显微镜考察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情况。结果通过实验得到的纳米粒球形度好,分散均匀,平均水合粒径为(100±11)nm,多分散指数为0.09,电位为(12.3±0.56)m V。药物包封率为(82.1±5.1)%,丹参酮ⅡA壳聚糖靶向纳米粒体外释放缓慢,48 h累计释放率达到90%以上。空白纳米粒在72 h内几乎不产生细胞毒性,丹参酮ⅡA壳聚糖纳米粒相比于游离药物在72 h内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相比于游离药物,丹参酮ⅡA壳聚糖靶向纳米粒显示出明显的药物缓释特征,通过药物纳米化,大大提高了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摄取,增加了药物对细胞的敏感性,提高了治疗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8,(5)
目的:制备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研究其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情况。方法:以聚乳酸为载体,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和体外释放进行表征。以金合欢素混悬液为对照组,进行SD大鼠口服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的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包封率为(81.43±1.27)%,载药量为(6.08±0.32)%;平均粒径为(213.62±3.89)nm;Zeta电位为(-33.16±0.17)mV;并且体外溶出试验表明其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金合欢素聚乳酸纳米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了2.28倍。结论:聚乳酸纳米粒可显著改善金合欢素的药动学行为,提高了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替莫唑胺固体脂质纳米粒(TMZ-SLN),考察其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及小鼠组织分布特性。方法采用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TMZ-SLN,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散射测定其Zeta电位和粒度分布,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体外和体内替莫唑胺的浓度。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dav=(65.0±6.2)nm,载药量为(5.9±0.9)%,包封率为(58.9±1.2)%,表面带有负电荷,Zeta电位为(-37.2±3.6)mV,在pH 6.8磷酸缓冲溶液中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以替莫唑胺溶液(TMZ-Sol)为对照,TMZ-SLN静脉注射后药物在家兔血液中的平均滞留时间显著延长,由3.82 h延长到44.88 h,小鼠肝、脾、肺、脑的分布显著增加,其中脑靶向效率由6.76%提高至13.25%(提高了96.01%),心和肾中的分布显著下降。结论TMZ-SLN在体内具有良好的脑靶向性,对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心、肾毒副作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槲皮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冻干粉针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为槲皮素制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测定槲皮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流动相甲醇-4.3%乙酸溶液(75∶25),检测波长254 nm,比较槲皮素PLGA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冻干粉针剂和槲皮素静脉注射乳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槲皮素PLGA嵌段共聚物纳米粒针剂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药峰浓度(Cmax)16.129 mg·L-1,消除半衰期(t1/2)7.384h,清除率(clearance,CL)0.362 L·h-1·kg-1,时量曲线下面积(AUC0-t)99.461 mg·L-1·h-1。在相同给药剂量下,乳剂组和纳米粒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槲皮素纳米粒组的消除半衰期为乳剂组的1.52倍,有利于增加药物与肿瘤患处细胞的接触时间,提高药物抗癌的疗效,槲皮素纳米粒较乳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172.92%。结论:槲皮素PLGA嵌段共聚物纳米粒针剂明显改变了槲皮素的药物动力学行为,药物消除减慢,同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治疗肿瘤切除术后残留癌灶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并优化丹参酮ⅡA-PLGA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比较2种制备方法对纳米粒成型及其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粒,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质量评价及比较,包括粒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药物利用率、晶型及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沉淀法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别为225 nm和183 nm,包封率分别为95.49%和87.99%、载药量分别为2.03%和0.16%、药物利用率分别为38.42%和17.59%.结论:沉淀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纳米粒的效果优于乳化溶剂蒸发法.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9,(3)
目的:制备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比较大鼠灌胃给药后生物利用度提高情况。方法:薄膜超声法制备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体外释放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原料药组和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组,测定隐丹参酮的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呈浅橙色乳光,平均粒径为(213.55±9.67)nm,Zeta电位为(-34.2±3.4)mV,包封率为(81.18±1.62)%,载药量为(5.25±0.67)%。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释药模型符合Weibull模型:LnLn(1/1-M_t/M_∞)=0.8238Lnt-2.1241(r=0.9872)。药动学结果显示,隐丹参酮原料药的AUC_(0~t)为(622.59±107.04)μg/L·h,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AUC_(0~t)为(1 143.72±163.08)μg/L·h,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1.84倍。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有效促进隐丹参酮口服吸收,提高其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5,(11)
目的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制备丹参酮ⅡA鱼精蛋白纳米粒。方法以鱼精蛋白为载体材料,应用去溶剂法制备丹参酮ⅡA鱼精蛋白纳米粒。再以丹参酮ⅡA与鱼精蛋白比例、药物在乙醇中质量浓度、乙醇与水体积比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根据中心复合设计原理安排实验,筛选最佳工艺,并对所得纳米粒进行形态、粒径及释放度等体外表征。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丹参酮ⅡA与鱼精蛋白比例(m/m)0.25,药物在乙醇中质量浓度10mg/m L,乙醇与水体积比1∶1。在此条件下,纳米粒包封率为86.05%,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接近。所得纳米粒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12.3±20.4)nm,体外释放行为呈良好的缓释特性。结论该工艺条件准确可靠,具有实用价值,所建立模型的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性质稳定,眼刺激性小的透明质酸功能化白蛋白纳米粒。方法 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采用乳化-沉降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碳二亚胺法将透明质酸偶联到纳米粒表面,荧光胺衍生化法测定氨基的减少量计算取代度,考察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和对家兔眼刺激性。结果 修饰后透明质酸对白蛋白纳米粒表面氨基的取代度为25.06%,纳米粒呈球形,包封率为86.94%,载药量为2.97%,48 h累计释放率接近70%,Draize实验结果表明功能化纳米粒对家兔眼部无明显刺激。结论 该方法成功制得透明质酸功能化的白蛋白纳米粒,所得纳米粒刺激性小,有望作为眼后部给药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丹参酮ⅡA(Tan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观察其对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TanⅡA PLGA纳米粒;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为评价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Box-Behnken实验筛选最优处方;以心肌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指标观察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所得最优处方:药物4.1 mg,泊洛沙姆浓度0.5%,PLGA与药物的质量浓度比5.1∶1。所制备的TanⅡA PLGA粒径为(180.03±2.0)nm,PDI为(0.387±0.06),Zeta电位:-(28.33±0.65)mV,包封率>98%,载药量>9%;纳米粒形态为规则圆形;体外释放无突释效应,且释药规律符合一级释放动力学模型。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粒能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LD...  相似文献   

13.
环孢菌素A聚乳酸纳米粒胶体的制备和大鼠的口服吸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环孢菌素A(多肽类药物)纳米粒胶体的口服吸收效果?方法:以溶媒 非溶媒法制备聚乳酸纳米球胶体和纳米囊胶体,进行了形态、大小和动态载药的考察;并以Sandimmun Neoral? 为参比制剂,大鼠灌胃给药,用HPLC测定全血药物浓度,考察二者口服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胶体中的纳米球或纳米囊均匀圆整,粒径分别为(58.8±11.3)nm和(81.7±36.7)nm,药物包载率大于97%,纳米粒上含药量大于19%?与Neoral相比,纳米球胶体和纳米囊胶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12.39%和100.35%;二者峰浓度较小(P<0.05),分布和消除较慢(P<0.05)?结论:环孢菌素纳米粒胶体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且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和消除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9,(9)
目的:研究异穿心莲内酯固体脂质纳米粒(ATC-Ⅱ-SLN)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及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冷却-匀质法制备ATC-Ⅱ-SLN;建立大鼠血浆和小鼠各组织中异穿心莲内酯(ATC-Ⅱ)的HPLC测定方法,实验动物制剂组灌胃ATC-Ⅱ-SLN(60 mg/kg),原药组灌胃ATC-ⅡCMC-Na混悬液(60 mg/kg)后,测定不同时间点实验动物血浆和各组织中的ATC-Ⅱ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DAS 2.0计算药动学参数,以总体靶向效率(TE)、相对靶向效率(RTE)、靶向指数(TI)来评价剂型改变后药物在动物体内分布的靶向性特征及变化。结果:与ATC-Ⅱ相比,ATC-Ⅱ-SLN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AUC、MRT、C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89.1%。组织分布特征:ATC-Ⅱ-SLN在肝、脾、肺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肝脏和脾脏中的AUC分别是ATC-Ⅱ的3.62和1.75倍,ATC-Ⅱ-SLN在肝脏中的TE、TI、RTE均为最高值,药物在肝脏中的平均驻留时间(MRT)延长。结论:异穿心莲内脂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后在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和组织分布行为发生了改变,并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丹参酮Ⅱ_A白蛋白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处方,进而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优选的处方制备的丹参酮Ⅱ_A白蛋白纳米粒形态为规则的圆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75.7±3.07)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0.8%±1.47%和5.52%±0.09%。对于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载丹参酮Ⅱ_A白蛋白纳米粒较游离药物有更优的抑瘤效果。白蛋白纳米粒制备工艺简便,可显著改善丹参酮Ⅱ_A的溶解度,有助于拓展其在抗血液肿瘤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聚乳酸(PLA),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了包裹中药ST(荆芥内酯)的生物降解纳米粒,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对聚乳酸载药纳米粒性质的影响,优化了聚乳酸载药纳米粒制备的条件。粒径分布范围为170~300n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纳米粒(H102-NP), 考察其体内外特性。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纳米粒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并对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及稳定性进行表征;小鼠尾静脉注射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液质联用测定血和脑中药物浓度。结果 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呈球状、均一性好, 平均粒径为137 nm, Zeta电位为-38 mV, 包封率为64%。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在pH 7.4 PBS和血浆中12 d累积释放分别为93%和95%。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血浆及脑匀浆孵育12 h, 药物降解约5%。静注H102肽溶液, 血中消除快, 脑内含量低;而将其载于纳米粒中, 药物血中消除减慢, 且脑内H102浓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在血和脑内AUC值分别是溶液剂的245倍和11倍。结论 所制备的载H102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特性, 有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4,(9)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丹参酮ⅡA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材料,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白蛋白纳米粒。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界面响应面法优选制备工艺,对纳米粒进行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丹参酮ⅡA∶白蛋白(m/m)为0.09,乙醇与水比例为0.53,乙醇滴速为1.27mL/min。此工艺所制得丹参酮ⅡA白蛋白纳米粒的平均包封率为84.35%,模型预测值和实验观察值都比较接近,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丹参酮ⅡA白蛋白纳米粒具有缓释特性,体外释放符合一级释放特征。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条件准确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9,(11)
目的制备载穿心莲二萜内酯有效部位的透明质酸-苯硼酸纳米粒。方法酰胺反应合成透明质酸-苯硼酸后,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粒,并进行表征。MTT法检测体外细胞毒性,HPLC法测定细胞摄取效率,UPLC-MS/MS法考察药动学行为。结果所得纳米粒呈球形,形态均一,平均粒径为(112.3±0.92)nm,Zeta电位为-48.4 mV,载药量为(47.50±0.62)%,包封率为(90.1±1.60)%,30 d内稳定性良好,24 h内累积释放度为90%。与原料药相比,纳米粒对HepG2、A549、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显著增强(P0.05,P0.01),摄取量显著升高(P0.05),并呈时间依赖性。纳米粒体内消除缓慢,延长了药物循环时间。结论载穿心莲二萜内酯有效部位的透明质酸-苯硼酸纳米粒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可促进大鼠体内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0.
丹参醇提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莉  蒋学华  袁媛  王凌  杨俊毅  周静 《中草药》2005,36(10):1480-1482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HPLC-UV检测法,并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以吉非罗齐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简单的甲醇沉淀蛋白后,上清液直接进样测定。大鼠尾iv丹参醇提取物(以丹参酮ⅡA计为5 m g/只),测定各时点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采用3p87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尾iv丹参醇提取物后,丹参酮ⅡA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α为(0.088±0.024)h,t1/2β为(2.1±0.7)h;VC为(0.8±0.6)L;CL为(2.0±1.1)L/h-1;AUC0-4和AUC0-∞分别为(2.2±0.9)m g.h/L和(3.4±1.7)m g.h/L。结论丹参醇提取物iv给药后,丹参酮ⅡA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血浆中丹参酮ⅡA迅速下降,表观分布容积大;隐丹参酮在血浆中消除快,药动学参数不易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