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生脉散的分子靶标,并为生脉散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人参、麦冬、五味子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收集生脉散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戈米辛D、五味子乙素、γ-五味子素、20(S)-人参皂苷Rh、人参皂苷Rk3等14种血中移行成分,采用Accelrys公司Discovery Studi0 2.5版完成分子构建,并上载至PharmMapper服务器进行靶标预测;从BIND,BioGRID,DIP,HPRD,IntAct,MINT等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中收集与预测靶标有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已有的实验发现,五味子有10个血中移行成分,人参只有4个血中移行成分;人参与55个基因相关,五味子与1个基因相关,没有基因与麦冬相关.人参的4种血中移行成分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实验证实的靶标,还能影响相关靶标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五味子的10种血中移行成分只能通过影响相关靶标而发挥间接的治疗作用.结论:结果可为生脉散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用的线索,促进生脉散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茵陈蒿汤近年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保国  刘庆芳 《中成药》2011,33(3):502-505
探讨近年来茵陈蒿汤临床研究和应用的概况.茵陈蒿汤具有保肝、利胆、退黄,抑制肝纤维化,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抗炎、镇痛,降低血糖等多种药效学作用.目前广泛用于肝胆系统疾病及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另外,对母婴血型不合病、重症胰腺炎、癌性发热、阴道炎、糖尿病、多种顽固性皮肤病等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戴克敏 《山西中医》2012,28(4):4-5,11
茵陈蒿汤首载于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前者治疗阳明病瘀热在里的发黄,后者治疗黄疸病的谷疸.后世医家广泛应用本方治疗湿热黄疸,现代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也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5.
茵陈蒿汤急症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刘某,女性,50岁,1998年11月2日诊。患胆囊炎7年,每进油腻食物后即感右胁下疼痛不适。3d前又进油腻食物,出现微热恶寒,右剑突下剧痛,恶心,呕吐黄绿色液体,经用抗生素及解痉止痛药效不佳。诊见巩膜黄染,腹部胀满,胆囊区有压痛,舌微红,苔黄腻,脉弦数。查T38.2℃,血WBC13.3×109/L,N0.82,黄疸指数34u,硫酸锌浊度14u。证属湿热内蕴,肝胆不利。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处方:茵陈蒿30g,栀子12g,大黄15g(后下),柴胡10g,黄芩15g,枳壳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0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体温正常,黄疸渐退,呕吐止,疼痛明显减轻,以…  相似文献   

6.
茵陈蒿汤降血脂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贡瑞生 《中成药》1992,14(7):34-35
本实验用高胆固醇脂肪乳剂灌胃法。建立一种小鼠高血脂模型,该模型病理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C、TG、LDL—C、LDLC/HDL—C均有显著地降低,而HDL—C/TC有显著地提高。并观察了茵陈蒿汤组对TC、TG、HDL—C、LDL—C水平的影响。与病理对照组相比,茵陈蒿汤组可使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的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TC比值有意义的增加,LDL—C/HDL—C比值有意义的降低。与安妥明治疗组相比,结果相近。实验表明,茵陈蒿汤组有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茵陈蒿汤护肝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茵陈蒿汤是临床上治疗肝病的有效方剂。茵陈蒿汤及其有效成分包括乙醇提取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二炔酮、茵陈炔、葸醌类化合物和京尼平,能抑制核因子κB激活,减少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和氧化应激,减轻肝细胞损伤和凋亡,抑制肝星状细胞激活和增殖,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减少肝组织细胞外基质沉积,因而具有较显著的抗肝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为其临床应用和试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二种方法煮取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茵陈蒿汤为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著名方剂。《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注明: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1〕。明确指出茵陈先煎,栀子、大黄后下的煎煮方法。但是,目前多以三药同煎〔2〕或三药加味同煎服的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9.
茵陈蒿汤的三维HPLC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喜军  孙晖 《中成药》1993,15(12):33-35
利用三维HPLC对茵陈蒿汤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建立了定性鉴别该制剂及定量分析该方剂有效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都桷子甙及番泻叶甙A的方法,为整个经方的分析建立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0.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具清热、利湿、退黄之效,治疗湿热黄疸之“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腹微满,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病症。方中君以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臣以山栀清热燥湿,并利三焦;佐以大黄降瘀泄热,通利二便。三药合用,使湿热前后分消,黄疸自愈。临床以该方随证加减,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将临床应用报道的文献资料综述如下。黄疸周氏等[1]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3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治疗方法:初、中期用I号方[茵陈60g,栀子、黄芩、茯苓、车前草、丹参、郁金、赤芍各15g,生大黄10g(后下),板蓝根、金钱草各30g,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20g,甘草9g],恢复期用II号方(茵陈20g,栀子9g,茯苓30g,党参10g,板蓝根、白术、郁金、丹参、当归各15g,陈皮9g,五味子9g,甘草6g),治疗结果显效196例,好转32例,无效4例,有效率98.3%。张氏[2]应用自拟茵陈蒿汤治疗黄疸(阳黄证)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55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 l、...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计算机模拟分析丹参与三七配伍协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丹参、三七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从多个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以及文献中查询与这些基因或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的信息,构建丹参、三七及其配伍后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应用Merge程序比较3个网络的异同;采用IPCA软件分析网络中的高连接区,BiNGO计算机工具进行基因本位论的聚类分析。结果:21个蛋白质与三七和41个与丹参相关,其中9个相同,去除冗余有53个基因应与两药配伍后药理机制相关;构建的3个网络均由数百上千个蛋白质参与组成;丹参、三七相关网络相同蛋白质构成的子网络明显多于直接用重叠基因相互作用信息建立的网络(651:572),模拟配伍后网络与三七、丹参相关网络比较,出现了一个由480新蛋白质相互作用构成的子网络;在丹参、三七相关网络相同蛋白质构成的子网络中,存在4高连接区,基因本位论注释均主要与凋亡、增殖的细胞进程有关,模拟配伍后出现的新子网络功能主要与小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模拟药物作用机制,且能模拟分析系统的涌现性;丹参和三七配伍可能主要在凋亡、增殖等以及小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上发挥协同作用而有效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13.
茵陈蒿及其汤剂药物动力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倩  于治国  薛松 《中成药》2003,25(3):182-185
目的 :测定大鼠灌胃给予茵陈蒿单煎液与茵陈蒿汤后 ,茵陈蒿中药效物质成分 6 ,7 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血药浓度 ,研究其药物动力学行为。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紫外检测法。以香豆素为内标 ,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 ,上清液在 50°C下经氮气流吹干 ,残渣加入流动相溶解后 ,离心 ,上清液进样。流动相为甲醇 1 %乙酸溶液 四氢呋喃 (30∶63∶7) ;检测波长为 340nm。大鼠经灌胃 (4mg·kg- 1 ,按 6 ,7 二甲氧基香豆素计 )给予茵陈蒿单煎液及茵陈蒿汤后 ,所测得血药浓度数据用Topfit程序拟合并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 :方法线性范围为 0 .0 2 5~ 2 .5μg·mL- 1 。经非房室模型计算 ,药物动力学参数T1 / 2 分别为 1 .30和 1 .75h ,AUC0→t分别为 1 2 1 5 .0 0和 2 52 7.85ng·h·mL- 1 ,AUC0→∝ 为 1 32 5 .90和2 61 2 .58ng·h·mL- 1 。结论 :本文建立的方法适用于 6 ,7 二甲氧基香豆素血药浓度测定及药物动力学研究。大鼠灌胃给予茵陈蒿汤后较单独给予菌陈蒿液后 ,血浆中 6 ,7二甲氧基香豆素 1 /2延长 ,AUC值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4.
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中医的"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生物学逐渐受到关注。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将系统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中医证候与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总结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同时分析了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为从多学科、多视角进一步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味(加刘寄奴、野菊花、荔枝核)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P)大鼠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CAP大鼠模型,检测大鼠前列腺湿质量/体质量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前列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和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茵陈蒿汤加味能减轻CAP大鼠的前列腺湿质量/体质量比,降低TNF-α水平(P<0.01)、抑制诱导性iNOS在大鼠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P<0.01),减轻前列腺组织炎性反应。[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发现:1)茵陈蒿汤加味可以有效治疗CAP。2)茵陈蒿汤加味治疗CAP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NF-α含量和抑制前列腺组织中诱导性iNOS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配合常规西药的方法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抑酸、抑制胰酶、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脂肪酶等实验室指标,并观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运用SPSS16.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秩和检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比西药对照组疗效好,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经t检验P<0.05;但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治疗后这些实验室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经t检验P>0.05。结论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证候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其对证本质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高脂血症大鼠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用SD大鼠除空白对照组外,建立正常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茵陈蒿组、非诺贝特片组,予高脂饲料配方灌胃造模。检测模型,以确立是否符合高脂血症模型标准;运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测定各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5项指标。结果:模型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大鼠甘油三酯、胆固醇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明显升高,所以可以确定高脂血症造模成功,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确立。各组造模大鼠经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两治疗组(茵陈蒿组和非诺贝特片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极明显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茵陈蒿汤组与非诺贝特片组两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味茵陈蒿汤能有效地改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诸多证候,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的血脂含量,同时在血液流变学中能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加味茵陈蒿汤能有效地调节机体的脂肪代谢,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与分析桃红四物汤配伍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脘痛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桃红四物汤配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复发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较对照组的80.0%显著较高,且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烧心、嗳气、胃痛、胃胀等证候积分较对照组均显著较低,且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发率为5.0%,较对照组的17.5%显著较低,且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桃红四物汤配伍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显著改善患者各种症状,又能降低患者复发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月经病为妇人杂病之一,其病因病机概括而言,不外虚、积冷、结气三个方面。因肝经血虚寒凝、胞脉气血凝滞导致的月经病较为多见,采用柴胡桂枝合吴茱萸汤加味治疗,能切中病机而获良效。依据《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内经》“厥阴肝经循行及所主病症”、《伤寒论》“小柴胡汤治疗月经病热入血室证”等经典理论,通过对临床应用柴胡桂枝合吴茱萸汤治疗肝经血虚寒凝、胞脉气血凝滞型月经病的思路予以浅析,表明柴胡桂枝合吴茱萸汤为治疗月经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