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改进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三种百部的鉴别方法。方法:利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与HPLC色谱鉴别方法对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对叶百部进行鉴别。结果:粉末显微鉴别中直立百部、蔓生百部的根被细胞壁木栓化及木化,具致密的细条纹,对叶百部根被细胞壁无细条纹;HPLC色谱中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含有原百部碱,对叶百部中不含原百部碱。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中国药典进一步修订,建立不同基源百部的专属性鉴别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中药百部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柱色谱法从蔓生百部中分离原百部碱,对原百部碱HPLC含量测定色谱条件进行优选。结果分离得到原百部碱化学单体作为含量测定对照品。含量测定采用HypersilODS色谱柱;乙睛-0.25%甲酸铵(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05nm;流速:1.0mL·min-1。原百部碱进样量在0.01480~189.6μg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RSD为1.51%。蔓生、直立百部均含有较多的原百部碱,所取样品中含量为0.22%~0.36%;对叶百部中并不含有原百部碱。结论首次建立了中药百部中原百部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能有效控制蔓生百部、直立百部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中国药典>收载的对叶百部、直立百部、蔓生百部3种百部药材的止咳作用强弱.方法: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以可待因作为阳性对照药,比较研究了3种百部(包括对叶百部3种化学类型)的水煎液、总生物碱和非生物碱提取物,以及各3个产地和2种百部炮制品的止咳作用,观察2 min内小鼠咳嗽次数.结果:3种百部的水煎液、总生物碱和非生物碱提取物均有止咳作用,且前两者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ED_(50)值显示水煎液和总生物碱提取物止咳强度均为:对叶百部(Ⅰ型)>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总生物碱提取物止咳作用强于水煎液和非生物碱提取物;对叶百部的3种不同化学类型止咳作用强弱为:对叶百部Ⅰ型>对叶百部Ⅲ型>对叶百部Ⅱ型;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间的止咳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3种百部止咳作用强弱不受产地影响;蜜百部止咳作用强于百部片.结论:百部药材种内和种间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不同极性部位及炮制方法对其止咳作用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亚中  薛玉梅  陶建生 《中成药》2008,30(2):248-251
中国药典从1985版开始收载百部的来源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ilifolia(Miq.)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BL.)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e Lour.的干燥块根。  相似文献   

5.
蔓生百部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蔓生百部药材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417nm处测定。结果:蔓生百部碱在0.02mg0.14mg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247.6x-0.43,平均回收率为100.1%。结论:本文首次以自制原百部碱(纯度98%)为对照品,建立了蔓生百部药材中百部总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于提高《中国药典》中百部药材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借助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从药材的名称、性味、产地分布、功效主治、炮制、禁忌等方面对其进行考证。经过系统考证表明,百部以“玉萧”“箭悍”出现于《名医别录》中,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整理发现百部有“百部草”“嗽药”“玉箫”“白并”“野天门冬”“一窝虎”等21种名称。百部历代功效以《新修本草》中“疗咳嗽,亦主去虱煮作汤”为底应用,后世记载功效如“润肺下气止咳”为“疗咳嗽”的详细应用。性味多以《本草便读》中“甘、苦,微温”为底加以应用。产地多见于山东、安徽、湖北、浙江、四川等地,百部以华南地区为优势品种。古代本草书籍中百部实际为直立百部、对叶百部、蔓生百部、羊齿天门冬四类。明代之前以酒渍、火炙等为主,明代以蜜煎为主,并流传至今,清代以蜜炙与酒渍并见,现代多以切片与蜜炙为主。  相似文献   

7.
刘振通 《中药材》2001,24(3):178
中药百部(Radix Stemonae),按中国药典记载有直立百部、蔓生百部与对叶百部等三种。药材外形均为纺锤形或长条形。在组织构造中占大部分的皮层由大型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石蜡制片,如按照常规的脱水、透明后,再进入浸蜡,材料往往会发生收缩现象,且浸蜡时间越长,收缩越厉害,使制片无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茴香类药材的基原进行调查考证,为药材的正确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代本草文献及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查考。结果茴香类药材包括小茴香、大茴香、红茴香、土茴香等,通过考证明确了它们的基原植物及分布。结论小茴香及大茴香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为药食两用植物,并被《中国药典》收载。红茴香的基原包括披针叶茴香、红毒茴。两者均有一定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维吾尔族医学常用药材夏合坦然基原,纠正使用药材品种与考证品种基原不符的问题。方法:采用经典形态鉴别、显微鉴别、同步辐射鉴定、分子鉴定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新疆各地的维吾尔医医院中应用的夏合坦然药材植物形态鉴别、显微鉴别、同步辐射鉴定及分子鉴定结果与正确基原不符。结论:误用品以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地锦草居多,而正品应为罂粟科烟堇属植物烟堇。  相似文献   

10.
锦灯笼药材为各版中国药典一部所收载的药材,本实验针对锦灯笼的基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紫外吸收光谱鉴别、薄层色谱鉴别等进行了研究。为更好的生药鉴别、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 )共收载 4种姜黄类药材 ,即郁金、莪术、姜黄及片姜黄〔1〕,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 (CurcumaL .)植物 ,基源相近 ,药材易混淆 ,药用上亦有所差异 ,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今就本草考证情况 ,主成分挥发油及姜黄素与药材质量的若干内在联系阐述如下。1 植物基源的古今演变1.1 郁金 唐代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记载的郁金 ,植物基源为姜黄CurcumalongaL .的根茎。始初根茎从国外进口 (沿丝绸之路到甘肃与四川 ,由海运至广东与福建 ) ,后引入栽培 ,国内至今未见其野生品种。至今日本仍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新版药典附录Ⅲ首次收载溪黄草(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进行探讨。方法对两种原植物进行基原考证、形态描述、显微和薄层鉴定。结果溪黄草的两种基原植物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有显著差别。结论新版药典溪黄草两种基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茜草为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从考证商品药材茜草的原植物基源出发,对茜草、大叶茜草和小红参等3种茜草属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加以鉴定比较,结合薄层层析和DNA条形码技术等方法学在茜草属药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为茜草药材及其原植物的鉴别,以及同属药用植物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药典中肉苁蓉药材原植物来源的确定及临床区别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本草考证、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别对几种列当科植物进行对比,利用HPLC技术对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草苁蓉指标性成分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本草考证,发现管花肉苁蓉产地、药材性状与历代本草记载肉苁蓉药材有明显差异,判断古代管花肉苁蓉并未做"肉苁蓉"入药;发现肉苁蓉、盐生苁蓉,沙苁蓉可能为肉苁蓉药材的原植物来源,以肉苁蓉应用最多;发现历代本草记载"草苁蓉"来源为列当或草苁蓉,作为肉苁蓉药材的代替品;古人优质肉苁蓉药材的判断标准为长而粗大,鳞叶整齐,未开花;药用部位多为肉质茎下部。应用性状特征配合现代显微鉴别技术已可以将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草苁蓉较好区分,其中断面维管束排列情况是三者重要区别点。管花肉苁蓉比肉苁蓉指标性成分含量高,草苁蓉指标性成分含量与肉苁蓉非常接近。结论:古时,管花肉苁蓉未做肉苁蓉药材原植物来源;肉苁蓉药材原植物来源多样,但对优质肉苁蓉已有明确认识;通过断面维管束排列情况可区别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和草苁蓉;管花肉苁蓉比肉苁蓉指标性成分含量高,草苁蓉指标性成分含量与肉苁蓉接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海龙是我国重要的动物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基原众多。该研究的目的是澄清海龙尤其是尖海龙的物种基原,为海龙类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历代海龙本草文字记载、图片和照片进行考证,结合形态和DNA序列分析,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标本馆馆藏动物标本、中药标本及我国主要中药市场市售样本进行药源调查,推断本草及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海龙的物种基原。结果:从我国7个省份的药店或药材经销商处收集到标为"尖海龙"的36批药材,以及中药标本馆中历年来存留的8批"尖海龙"样品的形态与DNA均符合舒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 (Kaup,1856)。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海龙性状描述也为舒氏海龙鉴别特征。中国的尖海龙S.acus可能是舒氏海龙S.schlegeli的错误鉴定。结论: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海龙的基原应修订为刁海龙Solegnathus hardwickii(Gray,1830),拟海龙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Bloch,1785)或舒氏海龙S.schlegeli (Kaup,1856)的干燥品。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尖海龙S.acus应修订为舒氏海龙S.schlegeli。并建议增加鉴别方法,完善海龙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来源信息。方法: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建立数据库分析其数量、基原植物、药用部位等。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59科142种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包括85种果实类中药和57种种子类中药,占其收载616种药材和饮片的23.05%。药材数量最多的10科是豆科14种、芸香科11种、葫芦科9种、蔷薇科9种、大戟科6种、姜科6种、禾本科4种、菊科4种、茄科4种、使君子科4种。有31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2种,占比为21.83%。基原植物数为4种、3种、2种的药材分别有1种、5种、19种,且有6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不明。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药用部位分为完整果实、果实的一部分、完整种子、种子的一部分,各含71种、14种、51种、6种药材。85种果实类中药涉及20种果实类型,如核果、蒴果、浆果、柑果、聚合浆果等。结论: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数量较多,药材的来源科属、药用部位和果实类型有多样性,还需深入分析《中国药典》记载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7.
苍耳本草考证和药用文献考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苍耳的药用情况进行本草考证及文献考实,方法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植物资源普查及商品药材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苍耳药用品种自古并不混乱,但在名称和原植物形态描述中,与石竹科卷耳某些特征一并描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现代文献《中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中苍耳原植物图片有误应予纠正。结论 苍耳药用基源正品应为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相似文献   

18.
骨碎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Sm.的干燥根茎;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地区;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因该药材疗效确切,对其研究甚多,现将近十年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1 基源研究及品种鉴定 骨碎补的药用记载甚早,商品来源也多。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仅指槲蕨一种,1990年版《中国药典》及此前版本收载为槲蕨和中华槲蕨[D.baronii (Christ) Diels]。 1.1 本草收载的骨碎补的原植物考证 据考证[1],…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5,(7)
防己为常用中药,历史上先后分化为木防己、汉防己两个品种,但其植物基原一直存在争议。粉防己与广防己为防己的近代主流品种,却缺乏本草学渊源。该文通过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资料分析,认为历代本草中防己、木防己、汉防己的药材基原并不明确。粉防己已有百余年药用历史,且临床疗效明确,中国药典收录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根为防己基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吴茱萸与小花吴茱萸的鉴别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强  赵桦  陈曦 《中药材》2007,30(12):1507-1513
目的:对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进行生药鉴别比较,为准确用药和寻找新药源提供依据。方法:原植物特征和药材性状描述,显微观察,TLC比较和理化鉴别反应,HPLC含量测定。结果: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存在差异;二者的横切面显微结构有所不同;薄层色谱基本一致,并均检出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吴茱萸样品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总量高于小花吴茱萸,小花吴茱萸的多数样品中的含量符合药典规定的限度。结论:实验显示的不同结果为二者鉴别提供了依据;显示的相同或相似结果为小花吴茱萸作为新药源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