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分离人皮肤肥大细胞,进行肥大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测定组胺释放率.结果 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者24例占38.71%.混合细胞悬液中肥大细胞的组胺自发释放率<5%.血清活化皮肤肥大细胞引起的组胺释放率从3.1%~79.5%(16.44%±14.26%),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其中27例组胺释放率>15%(43.55%);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组的组胺释放率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组(P<0.01).结论 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组胺释放活性,可直接活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  相似文献   

2.
肥大细胞病(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特征是在不同组织中有肥大细胞增生和聚集,因释放的介质所产生的局部和系统作用不一而临床上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最常见,而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则少见。从病史和皮肤活检即可诊断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本病预后好,治疗上以对症处理为主,必要时可选用皮质类固醇,α-2b干扰素,手术切除等。  相似文献   

3.
近来,在荨麻疹发病机理的分子基础和治疗两方面取得了进展. 人们发现物理性荨麻疹患者口服抑制组胺释放的药物不能消除红斑和风团,这促使去寻找另外一些与组胺同时释放的非组胺介质.从冷荨麻疹的研究中发现了可与组胺同时释放的花生酸类和血管活性脂类介质.PGD_2是人类肥大细胞环氧合酶的主要产物,皮内注射时也可致红斑和风团反应.用寒冷刺激冷荨麻疹和热荨麻疹患者,然后测定其静脉血中组胺和PGD_2的含量,发现此二介质可同时释放,且释放的时相与荨麻疹反应的发生、发展、消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183例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部分患者。 结果 183例患者中,色素性荨麻疹136例(74.3%),肥大细胞瘤43例(23.5%),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4例(2.2%);生后2岁内发病者179例(97.8%)。43例肥大细胞瘤患者中出生即发病者21例(48.8%),出生后至6个月发病者17例(39.5%),136例色素性荨麻疹患者中出生即发病者35例(25.7%),出生至6个月发病者78例(57.3%)。伴随症状记录详细的33例患者中,10例出现伴随症状,其中9例为潮红发作。对45例患者随访3 ~ 6年(平均4年),色素性荨麻疹患者1例于11岁时皮损完全消退,18例皮损部分消退;肥大细胞瘤患者1例皮损于8岁时完全消退,7例行皮肤活检后1年内皮损消退。口服抗组胺药可控制患者潮红、风团及水疱等症状;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反复发生的泛发水疱、大疱。 结论 儿童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以色素性荨麻疹最常见,其次为肥大细胞瘤。肥大细胞瘤多于出生即发病,而色素性荨麻疹以出生后至6个月发病多见。口服抗组胺药可控制介质释放相关症状。严重的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  相似文献   

5.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M)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15例CM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表型检测(SP法染色).结果:15例患者年龄为2个月~27岁,其中10例患者年龄<6个月,男:女为1:1.1.荨麻疹样色素沉着/斑丘疹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3例,肥大细胞瘤2例.甲苯胺蓝染色显示15例肥大细胞胞质内均出现多少不等的紫红色异染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0/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类胰蛋白酶(tryptase),8/12例患者肥大细胞表达CD117,所有患者肥大细胞均不表达CD1a和S-100蛋白.结论:CM好发于儿童,大多数患儿在6个月内发病,其诊断通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可以确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真皮内肥大细胞数量增多,但类胰蛋白酶或CD117阴性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儿童CM预后较好,大多数患儿皮损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改善或消退.  相似文献   

6.
色素性荨麻疹(urticaria pigmentosa,UP)是肥大细胞增生症中最常见的皮损类型,可分为单一形态型、多形态型。成人和儿童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均常有UP皮损,但临床特点和预后上有所差异。在明确有肥大细胞增生症皮肤表现的患者中,需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才能诊断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utaneous mastocytosis,CM),CM中满足UP皮损特点即可诊断为UP。偶发的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在肥大细胞增生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M的临床治疗主要以避免和减少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改善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7.
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消敏颗粒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及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方法检测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小鼠耳A值;并对Ⅰ型超敏反应致敏动物模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运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测定组胺释放率;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5-羟色胺的积分。结果消敏颗粒各组PCA均明显减轻,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量均明显降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部分腹腔肥大细胞颗粒脱失,5-羟色胺表达减弱。对细胞进行综合积分可见,消敏颗粒各组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敏颗粒能显著抑制小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消敏颗粒可通过减少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其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发挥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8.
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在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中均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肥大细胞主要通过免疫学途径和非免疫学途径释放组胺,多种物质参与组胺释放过程.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肥大细胞激活的典型方式.抗FcεRI抗体和抗IgE抗体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机制中起作用.凝血机制中生成的凝血酶可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介导肥大细胞黏附于纤维连接蛋白,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及物理因素也参与荨麻疹患者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儿童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接种疫苗的安全性,为指导本病患儿接种疫苗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4年1月-2020年1月至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67例患者中,153例(91.62%)患者按计划进行了疫苗接种,其中色素性荨麻疹109例,肥大细胞瘤39例,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5例。96.08%的患者接种疫苗后未发生不良反应,3.92%的患者接种疫苗后发生了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潮红、皮损出风团、皮损增多。色素性荨麻疹、肥大细胞瘤及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7%、2.56%和20.0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儿童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接种疫苗较安全,除特殊情况外,如晕厥和休克等严重介质释放症状,可按国家免疫计划进行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0.
自体敏感性皮炎患者血清组胺及组织内肥大细胞测定李文全,畅继武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300211)随机选择自体敏感性皮炎病人12例,在其皮疹急性进展期测定血清组胺水平,并取原发病变的皮疹活检做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和组织内肥大细胞的测定,痊愈后...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kit基因突变是多数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病因,血浆类胰蛋白酶检测及骨髓涂片CD25免疫组化标记对诊断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有重要意义。依据对肥大细胞增生症更深入系统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制定了肥大细胞增生症的分类方法及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荨麻疹     
20 0 0 312 4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的检测 /孙仁山 (三军大西南医院皮肤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 2 0 0 0 ,2 2 ( 4 ) .- 34 9~ 350选择 3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 ,通过自身血清皮肤试验和嗜碱性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检测 ,阳性率分别为 37.5%和 4 3.75% ,说明部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中组织胺释放活性增高。提示该类病人具有特殊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机制 ,很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王琳 )2 0 0 0 312 5 心脏荨麻疹误诊 1例分析 /张景友 (吉林长白县医院 )…∥吉林医学 .- 2 0 0 0 ,2 1( 2 ) .- 9…  相似文献   

13.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是肥大细胞增生症中最多见的类型,以肥大细胞在一个或多个器官聚集增生为特点。研究发现编码跨膜受体KIT蛋白的原癌基因c-kit活化性突变是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一个重要机制,对肥大细胞的增殖有重要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有c-kit突变的肥大细胞增生症有治疗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关于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组胺是参与炎症和过敏反应的化学递质,它储存于组织中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粒细胞颗粒中,以无活性的结合状态存在.当这些细胞受到免疫性(图1)或非免疫性刺激时,可促使细胞颗粒脱出和释放出组胺及其它一系列化学递质,如组胺、5-羟色胺(5-HT)、慢反应物质(SRS-A)、徐缓激肽等. 组胺能引起皮肤和粘膜的毛细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高,产生红斑和风团,可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瘙痒和疼痛.  相似文献   

15.
脱敏组方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脱敏组方对大鼠被动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大鼠抗卵蛋白抗血清被动致敏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为细胞模型,分别进行脱敏组方对其脱颗粒的抑制实验及释放组胺的抑制实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其5-羟色胺(5-HT)的释放。结果脱敏组方1.4g/mL,2.8g/mL均可明显抑制大鼠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5-HT等炎症介质的释放。结论脱敏组方可以稳定和抑制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具有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卵白蛋白(OVA1mg)与Al(OH)3悬液(1mL)的混合液进行复制Ⅰ型超敏反应模型,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模型的影响;4-氨基吡啶皮下注射诱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观察荆防颗粒的抑制作用。结果:荆防颗粒明显降低Ⅰ型超敏反应大鼠血清IgE含量,显著降低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含量。结论:荆防颗粒能明显抑制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LAD2肥大细胞系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共培养,探讨SEB对肥大细胞非IgE机制的活化作用.方法 建立LAD2与不同浓度的SEB(0.01、0.1、1、10、100 μg/ml)以及A23187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的孵育体系,培养箱中培养30 min后,光镜下观察SEB对肥大细胞的细胞形态影响并收集各体系上清液,通过酶活性法检测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浓度,并通过ELISA法检测组胺水平.结果 LAD2与SEB共孵育30 min后,光镜下可见肥大细胞形态为细胞略增大、边缘模糊、突起增多,折光性下降,呈放射状毛刺样.LAD2与不同浓度SEB(0.01、0.1、1、10、100 μg/ml)共孵育30 min后,上清液检测类胰蛋白酶浓度分别为(4.116±0.651)、(5.344±0.874)、(3.806±0.459)、(1.309±0.247)、(0.310±0.199) ng/ml,SEB浓度在0.01、0.1、1μg/ml时,释放类胰蛋白酶浓度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而SEB浓度继续增加则类胰蛋白酶浓度水平依次下降.不同SEB浓度下检测组胺水平分别为(242.409±63.915)、(522.491±73.466)、(550.926±84.466)、(334.397±33.640)、(226.527±5.678) ng/ml,SEB浓度在0.01、0.1、1μg/ml时,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浓度随SEB浓度的增加而增高,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而SEB浓度继续增加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浓度依次下降.结论 SEB可通过非IgE依赖机制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使肥大细胞活化发生形态变化并释放类胰蛋白酶和组胺.  相似文献   

18.
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PACU)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分离人皮肤肥大细胞,进行肥大细胞体外组胺释放试验,测定组胺释放率。将患者血清用Microcon YM-100超滤膜,分成>100ku和<100ku两部分,以及56℃加热去补体等处理后,比较不同条件下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结果:15例PACU患者全血清组的组胺释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00ku组与全血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00ku组和去补体组与全血清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PACU患者全血清组和>100ku组分别有10例组胺释放率>15%,阳性率为66.67%:<100ku组无1例阳性;去补体组有2例阳性,阳性率为13.33%。结论:部分PACU患者血清中存在组胺释放活性,这种活性物质的分子质量>100ku,且依赖补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介绍肥大细胞生物学方面的一些进展。肥大细胞增生症至少有两种病理发生机制,一种为W位点基因突变,另一种为干细胞生长因子的反应性增高。肥大细胞的表型主要受局部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调节,干细胞生长因子可阻止白介素-3撤退后引起的凋亡。通过研究肥大细胞凋亡,可能为治疗肥大细胞增生症及一些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了正常皮肤及3种皮损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发现肥大细胞在不同情况下形态学上有改变。为了对这些变化作出客观的定量分析,作者结合电子显微镜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对肥大细胞作了研究。对照标本取自3名新生儿及一名婴儿的包皮,2名成人尸体及1名正常成人的躯干皮肤。皮损标本取自2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基底细胞癌(BCC)及1例血管瘤,均系成人。电镜观察并照相,每例至少检测30个肥大细胞。电镜照片输入带电子计算机的图象分析仪,检测每一肥大细胞的细胞总面积,核面积、颗粒数目及颗粒直径,并用方差分析法及双尾 t 检验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