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哈英娣  李宁  杨艳丽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2):2331-2333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21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织化学SMA,S100,CD34,CD117,CKp抗体等标记。结果: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为主,肿瘤直径〈3.0cm者17例,〉6.0cm的4例。肿瘤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4个/50HPF。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20例(20/21),CD117阳性(20/21),SMA阳性20例(20/21),S100蛋白阳性1例(1/21)。结论: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与食道癌相似,病理改变以良性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2.
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 收集21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织化学SMA ,S100,CD34,CD117,CKp抗体等标记.结果: 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为主,肿瘤直径<3.0cm者17例,>6.0cm的4例.肿瘤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4个/50HPF.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20例(20/21),CD117阳性(20/21),SMA阳性20例(20/21),S100蛋白阳性1例(1/21). 结论: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与食道癌相似,病理改变以良性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3.
黄海  王仆  刘岩雪  战忠利  梁寒 《肿瘤》2006,26(10):927-929,94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恶性程度指标。方法:用CD117、CD34、SMA、S-100、ki67五种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确诊99例胃间质瘤,并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胃间质瘤,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9%、74.7%、SMA、S-100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5.2%、5.1%,ki67标记指数为5.1%。潜在恶性52例,恶性47例,平均随访期为5年,各组之间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因素分析瘤体大小,恶性程度。核分裂象,完整切除均与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只有完整切除为决定生存率有意义指标。结论:胃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可作为高度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对22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等抗体的表达。结果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年龄34~76a)。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直肠1例,腹膜后2例。常见症状为腹部肿块和腹胀不适,2例胃GIST术后1a有肝转移。镜下观察,基本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CD34及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72.7%和68.2%。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S-100阳性率分别为27.2%和36.4%。结蛋白及NSE均阴性。恶性组中瘤体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直径〉5cm,核分裂像〉10/50HPF,肿瘤性坏死及细胞密集与交界性良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细胞形态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34和CD117阳性。瘤体直径,核分裂像,肿瘤性坏死及细胞密集程度可作为判断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标准、良恶性参考指标和预后因素。方法对34例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进行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其CD117、CD34、a-SMA、S-100蛋白等的表达状况,并结合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GIST患者平均年龄58.9岁。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和消化道出血。大体上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部分区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梭形细胞25例,上皮样细胞4例,梭形或上皮样细胞5例。CD117和CD34多弥漫强阳性。阳性率为94.1%、79.4%。a-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29.4%、35.3%。34例GIST中,良性7例,交界性16例,恶性11例。良性与交界性随访23例健在,恶性11例随访9例,3例无瘤生存,4例复发与转移,2例死亡。结论GIST好发中老年,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CD117、CD34阳性。肿瘤临床和病理形态、CD117和CD34表达是诊断GIST的要点。肿瘤直径大于5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可作为良恶性参考指标。肿瘤性坏死、核分裂大于5/50HPF及肿瘤大小是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意义,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近8年收治的1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状况及CD117、CD34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4例共行手术11次.结直肠间质瘤以梭形细胞为主占92.3%,CD117阳性率占92.33%,CD34阳性率占77.0%.13例患者皆无淋巴转移.肿瘤体积10cm以上,核分裂>5/50 HPF 6例,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2例膀胱及大网膜转移.结论结直肠恶性间质瘤体积>10cm.核分裂>5/50 HPF是远处转移的信号.采用合理的首次治疗,肿瘤完整切除及预防性大网膜切除是治疗结直肠恶性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外间质瘤(EGISTs)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与临床特点,研究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E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表达及预后。结果:8例EGISTs患者平均年龄59.9岁,临床上以腹部肿块伴疼痛为主,偶见胃肠道症状。肿瘤平均直径为16.2cm,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多见。核分裂数4例﹤5个/50HPF,2例﹤10个/50HPF,2例﹥10个/50HPF,肿瘤中心坏死6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8例、CD34阳性5例、SMA阳性2例、S-100阳性1例。2例患者术后因肿瘤复发和转移死亡,1例患者带病生存,1例失访,余4例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转移。结论:EGISTs好发于中老年,具有胃肠间质瘤(GISTs类似的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恶性潜能高,预后差;瘤体直径>5 cm、核分裂数>2个/50HPF、瘤细胞密度高和坏死是诊断恶性的主要指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应给予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0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等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间质瘤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9·82岁(27~80岁)。发生部位:胃8例(40%),小肠4例(20%),大肠2例(10%),食管1例(5%),肠系膜4例(20%),大网膜1例(5%)。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19/20),75%(15/20),100%(20/20),40%(8/20),5%(1/20)及25%(5/20)。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良性3例(3/20),潜在恶性4例(4/20),恶性13例(13/20)。恶性间质瘤中的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比良性和低度恶性者常见(P<0·05)。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排列多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组化证实部分GIST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单向或双向分化特征。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肠道胃肠间质瘤(gastr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31例肠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CKp标记。结果: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以腹痛、肿块、便血为主。分布在十二指肠、小肠和直肠。以高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为主。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34和CD117阳性为主。结论: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与肠恶性肿瘤相似,诊断依据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标记,并以此判断肿瘤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的内镜、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ang KH  Liu JH  Wang LY  Wang LY  Li CQ  Zhu ZH  Li HG 《癌症》2007,26(11):1252-1256
背景与目的:胃间质瘤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组织起源仍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探讨胃间质瘤的内镜、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胃间质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特点,并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2例胃问质瘤的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esmin和S-100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42例胃间质瘤发生于胃底21例,胃体14例,胃窦7例;良性17例,交界性14例,恶性11例;胃镜表现为粘膜下半球型隆起或息肉状隆起.与周围分界清楚,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胃镜下组织活检阳性率较低.42例胃间质瘤中梭形细胞型29例,上皮样细胞型5例,混合型8例;CD117、CD34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92.86%及78.57%.结论:胃间质瘤有独特的形态特征,CD117和CD34同时检测有助于胃间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