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生后不同日龄小鼠喙端迁移流(RMS)的发育,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规律。方法 利用Caspase-8免疫荧光标记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对小鼠RMS内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凋亡进行研究(n =92)。结果 生后早期小鼠脑内,尤其是室管下区(SVZ)和RMS,存在大量的增殖细胞。随着小鼠年龄的增加,脑内干细胞逐渐减少,到成年,大脑皮质几乎见不到增殖的神经干细胞,但在SVZ和RMS仍可以看到许多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在RMS,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同时伴随着细胞凋亡,干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结论 RMS的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凋亡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通过细胞凋亡,RMS可以调节神经干细胞向嗅球迁移的数量,也可以调节干细胞向颗粒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切除嗅球对成年大鼠嘴侧迁移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前的研究观察到嗅球切除后室管膜下层(SVZ)仍能产生新细胞,但新细胞迁移的通路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建立了成年SD雄性大鼠右侧嗅球切除模型,利用Nissl染色、PSA-NCAM和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了成年SD大鼠嗅球切除后存活不同时间两侧嘴侧迁移流(RMS)的形态学特征及RMS细胞的密度和单个细胞的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SA-NCAM在RMS的表达。结果观察到:(1)嗅球切除后不同时间点,嗅球切除侧RMS的细胞数和面积增加,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而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在嗅球切除后2周和4周有明显增加;(2)嗅球切除后两侧RMS的细胞密度和单个细胞的面积没有明显改变;(3)从矢状切片可见嗅球切除后RMS的形态和路径没有明显改变,但在切除断端细胞堆积明显。这些结果提示嗅球切除后仍有年轻神经元沿RMS向嘴侧迁移,SVZ的神经生发活动与嗅球的存在与否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大鼠海马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迁移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为观察成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切割海马伞侧海马和正常侧海马后的存活和迁移状况 ,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获取成年 SD大鼠前脑室下带组织的神经干细胞 ,并用 Brd U标记、扩增。在切割 SD大鼠右侧海马伞术后 14 d,将标记有 Brd U的神经干细胞植入双侧海马齿状回中。分别于术后 1周、2周、1个月和 2个月时取脑、冰冻切片 ,进行 Nissl染色和 Brd U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发现 ,1周和 2周时移植细胞主要围绕在移植点周围 ;1个月和 2个月时 ,移植细胞沿着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迁移排列成条带。在所有的脑组织切片中 ,切割海马伞侧海马内移植细胞的密度均明显地大于正常侧海马内的移植细胞密度 ,且切割海马伞侧海马内 Nissl深染的大胞体神经元样细胞明显地多于正常侧。提示 ,移植至海马齿状回中的神经干细胞可存活并可沿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迁移 ;切割海马伞侧海马中存活和迁移的神经干细胞密度大于正常侧者 ,可能与某种物质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海人酸毁损成年大鼠海马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立体定位注射海人酸毁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毁损一周后,将Hoechst33342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毁损区,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利用荧光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追踪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毁损侧海马中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显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锥体层呈链状迁移,并分化为MAP2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这些结果提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海马锥体层呈链状迁移,大部分分化为胶质细胞,部分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成年大鼠脑室下区吻侧迁移流(RMS)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及特点,我们利用Nissl染色,BrdU、GFAP、PSA-NCAM和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estin与GFAP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等方法观察了正常成年SD大鼠RMS的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同时观察了正常RMS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观察到:(1)在光镜下,Nissl染色切片的RMS由深染和浅染细胞组成,其中深染细胞为PSA-NCAM、BrdU及nestin免疫反应阳性,浅染细胞为GFAP及nestin免疫反应阳性;(2)电镜下,RMS存在数量不等、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聚集形成的细胞团,以及星型胶质细胞和少量少突胶质细胞,细胞团中可看到正在分裂的细胞。结果提示:(1)除少突胶质细胞外,RMS主要由两种类型细胞组成,即成神经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2)成神经细胞存在于RMS全长并保持分裂特性,属神经元前体细胞;(3)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RMS中存在干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胚胎中脑腹侧来源神经干细胞(NSCs),观察其生长及诱导分化培养特点。方法:取孕12.5~14.5 d的SD大鼠,采用机械分离法获取中脑腹侧组织,剪碎并吹打成单细胞悬液后,以2×10~5个细胞/ml的密度接种到无血清NSCs培养基中以神经球法培养。培养神经球5~7 d后,按原密度进行传代培养,并取第三代培养的神经球用含10%胎牛血清(FBS)分化培养液分化培养,分化培养7 d后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神经球呈巢蛋白(nestin)阳性,诱导分化后的细胞作分别呈微管蛋白(βIII-Tubul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结论:经神经球法培养得到的大鼠胚胎中脑腹侧来源神经干细胞可自我增值,并可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7.
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迁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环境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迁移的特性。方法 运用半固体培养法结合单细胞克隆技术动态观察神经干细胞迁移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鉴定迁移细胞的类别。结果 在具有NGF浓度梯度的培养体系中,克隆细胞迁向高浓度NGF区域。在NGF源附近,这种定向迁移更加明显。迁移细胞随时间的延长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抗原。在含均匀浓度NGF的培养基中细胞从球团向四周短距离的扩散,无方向性。所有迁出细胞随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分化成熟,干细胞比率下降。结论 NGF有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的神经干细胞孵育成熟以及沿喙端迁移流(RMS)切线迁移至嗅球(OB)的过程,尤其是Reelin对细胞迁移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野生型(WT)小鼠50只和纯合reeler小鼠23只胚胎16 d至生后90 d的各年龄点小鼠大脑,应用尼氏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墨汁灌注及电子显微镜技术标记并观察小鼠大脑的神经干细胞、胶质细胞以及血管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两组小鼠RMS的发育情况。结果 胚胎后期至出生早期,在SVZ分布着大量的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血管网,它们相互联系构成SVZ神经干细胞孵育的血管龛(niche);神经干细胞在niche中孵育成熟后可以进入RMS,切线迁移至嗅球,到达嗅球后转变为放射状迁移,分化为各种神经元整合入嗅球;神经干细胞在RMS的迁移过程中,放射状胶质细胞协同血管为其提供支架引导;reeler小鼠也能形成RMS,但形态有所改变,主要在嗅球处,神经干细胞失去规律排列,呈散乱分布。结论 室管膜下区的niche是神经干细胞的主要来源;血管协同放射状胶质细胞为RMS中的神经干细胞提供支架引导作用;作为调节细胞迁移的重要信号,Reelin可以通过其交互作用影响血管的发育,Reelin缺失导致嗅球处神经干细胞放射状迁移的转变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Nestin、NeuN、MAP2、GFAP、CNPase阳性细胞在大鼠胚胎期及生后脊髓内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胚胎发育早期,脊髓中央管、灰质、白质均可检测到Nestin阳性细胞,生后Nestin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大鼠脊髓神经元的发生呈现明显的背腹模式,孕14d(E14)脊髓内可检测到NeuN阳性细胞,E16 NeuN阳性细胞逐渐增多,腹侧NeuN阳性细胞核体积较大,分布较稀疏,背侧神经元细胞核体积较小,分布较密集。MAP2染色结果与NeuN一致。胶质细胞的分化、成熟在生后初期进行,P4可检测到GFAP及CNPase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脊髓白质内,P30在脊髓灰质内可检测到GFAP阳性细胞,细胞分支较多且短。结论:正常大鼠脊髓发育中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呈现一定规律性,向神经元方向化较早且呈明显的背腹模式,胶质细胞的分化较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不同发育时期脑组织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和发育变化规律,为分离、富集和增殖神经干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Wistar大鼠按胎龄和日龄分组,剥离脑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经间接荧光法标记nestin抗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析。结果:E13至P90整个发育过程中都有nestin抗原的表达;从E13到E19表达逐渐升高,E19表达水平最高;出生后表达急剧下降,出生后7d便接近于出生后90d(成年鼠)表达水平。结论:胚胎发育近中期后,脑神经干细胞nestin表达水平随胎龄逐渐升高,E19达到高峰,出生后表达迅速下降,一周内趋于成鼠表达量。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慧  金淑敏  张世馥 《解剖学报》2003,34(3):317-319
目的 探讨大鼠不同年龄组来源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的最佳条件。方法 分离12~15d大鼠胚胎、1~2d新生鼠的脑组织和成年大鼠脑的海马区和嗅球,在条件培养基(包含生长因子)中增殖培养,用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巢蛋白(nestin)鉴定克隆细胞;去除生长因子,降低血清浓度到2%后,诱导细胞分化,用神经细胞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鉴定分化细胞。结果 获得了大量可自我增殖并分化为3种神经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结论 在适当的分离培养条件下,可以获得大量的神经前体细胞,为神经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细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含GABA_A受体α_6亚单位mRNA神经元在大鼠脑内的生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小脑皮质和耳蜗核中含GABAA受体α6亚单位mRNA神经元的生后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小脑在生后发育中,杂交信号在生后第5d最早出现于内颗粒层,在生后第21d达到高峰并持续至成年期。但在外生发展始终未见到阳性信号。在耳蜗核中,α6亚单位mRNA到生后第7d方出现,其表达水平在此后的阶段内迅速增加,从生后第14d开始,杂交信号的增强趋于缓慢,至生后第3w达到成年水平。α6亚单位mRNA在小脑及耳蜗核的生后发育早期即有较强表达,提示其与上述两个系统的成熟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在成年C57小鼠和SD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探讨并比较神经干细胞在两种啮齿类动物中分布的异同。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含神经干细胞特征性的标志物巢蛋白的阳性结构在上述两种啮齿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结果 在成年C57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巢蛋白在整个脑室系统周围均有表达,免疫阳性结构位于室管膜细胞胞体及其突起,并呈现由吻端向尾端渐次减少的趋势。在成年SD大鼠的脑室系统中,巢蛋白主要分布在侧脑室外侧壁及其周围脑区。此外,在两者的齿状回、穹窿下器、最后区等脑结构中也有巢蛋白的表达。成年C57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巢蛋白的表达,无论在免疫阳性结构的数量上还是在染色强度上都明显多于和强于成年SD大鼠。结论 巢蛋白在成年C57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广泛脑区均有表达,而在成年SD大鼠中仅见于有限的脑区,提示成年C57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具有较强的神经可塑性和损伤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探讨HIF-1α对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生理盐水组(NS)、腺病毒空载体组(AD)及携带HIF-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组(Ad-HIF-1α)。分别将NS、AD和Ad-HIF-lα注射到模型鼠缺血侧侧脑室,观察4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4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灶周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免疫荧光法计数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室管膜下区(SVZ)BrdU阳性细胞(3d、7d、14d、21d、28d)和皮层BrdU/NF200、BrdU/GFAP(28d)阳性双标细胞。结果Ad-HIF-lα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AD组和NS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EPO表达增强;Ad-HIF-lα组BrdU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加;新生细胞分化结果显示,28d时Ad-HIF-lα组BrdU/NF200(47.74±13.52)%、BrdU/GFAP(67.83±20.75)%,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可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内源性NSCs的增殖与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在大鼠大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表达的增龄性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年龄正常组及脑损伤组SD大鼠脑内ER的表达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老年组海马齿状回神经元ER表达明显少于青年组;脑损伤组海马各区出现大量ER阳性反应的胶质细胞,且青年组阳性胶质细胞明显多于老年组。结论老年组海马齿状回神经元雌激素受体表达下降,从而更易发生退行性变;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青年组胶质细胞表达更多的雌激素受体,从而更好地利用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5 (CDK5 )的mRNA及蛋白在大鼠发育过程中脑内的表达及分布。方法 采用胚胎至老年期Wistar大鼠脑片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结果  1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脑内CDK5mRNA在大鼠E14~P35 0整个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 ,成年后趋于稳定 ;脑内CDK5mRNA主要定位于神经元 ,阳性区域主要分布于大脑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 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出生后脑内CDK5蛋白表达较强 ,胚胎及老年鼠表达较弱 ;阳性区域集中在室周区、海马、小脑及部分神经核团内 ;老年鼠仅在海马、小脑蒲肯野细胞层内表达。 结论 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 ,脑内CDK5的作用贯穿了整个神经发育的各个时期 ;老年大鼠海马内CDK5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老年性学习记忆减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水通道蛋白-4在大鼠大脑中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彭雪华  孙善全 《解剖学报》2004,35(2):132-136
目的 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在大脑实质和室管膜、脉络丛、最后区、神经垂体、腺垂体和松果体中的分布,为研究脑组织中水分子运输和平衡以及内分泌腺体的分泌和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漂洗法(LAB-SA、BCIP/NBT法)。结果 AQP4主要分布于软脑膜、脑室和导水管系统的室管膜、脉络丛等与脑脊液(CSF)直接接触的组织中及脑实质的血管周围;在脑实质内可见阳性细胞体;在海马的锥体细胞层、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细胞呈阳性;在脑室周围器官如神经垂体、最后区(AP)及松果体和腺垂体(包括中间部)各种腺细胞膜表面均可见AQP4的阳性标记。结论 AQP4不仅与水分子的转运及平衡调节有关、同时与电解质代谢和内分泌活动有关,还可能与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