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感神经活性过度激活所致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神经刺激或消融可促进自主神经再平衡,从而有效地预防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现就自主神经再平衡策略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主神经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神经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是目前电生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心脏自主神经损伤后可出现神经重构,重构的自主神经可通过一系列变化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的去神经支配及交感神经再生和修复,致使心脏自主神经发生不均衡重构,并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介导因素之一。本文将对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联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研究显示,自主神经调节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或增加迷走神经活性均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干预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如迷走神经、脊髓神经、肾交感神经、左星状神经节、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正中神经等可调节自主神经张力,为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均参与调节心房和心室电生理,直接干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研究表明,进行低强度脊神经刺激调节脊神经活性可改变心脏外在和内在自主神经活性,抑制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疾病时,而抗抑郁药物和电休克疗法又有室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显示出抑郁症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炎症状态、心脏离子通道异常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QT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 QT离散度 (Q Td)、JT离散度 (JTd)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 31例 ,按照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的结果分成阳性者及阴性组 ,16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人员均测 QTd、JTd及 2 4h Holter心电监测 ,并进行心律失常分析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 5 4.8% ,其发生率与病程呈正相关 ,QTd与 JTd显著延长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QTd和 JTd可作为一项 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改善心肌细胞电生理、心室结构重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等。深入探讨n-3不饱和脂肪酸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心脏电生理参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都存在昼夜节律.心律失常发生的昼夜节律可能与心脏外周时钟,以及自主神经的调节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率高,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有关,而心率变异性是公认的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指标。近期研究多集中于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率变异性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而探讨二者相关性的报道较少。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寻找早期预警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并适时调整血液透析治疗方案,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