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时的用药量、血液动力学、血糖浓度和肺功能变化等资料的比较,对两种麻醉方式进行评价。方法 随机将32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16)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n=16)。A组单纯静脉诱导插管;B组则先于胸8-9椎间隙行硬膜外腔阻滞,尔后按A组方法行全麻诱导插管。观察两组病人诱导前后、切皮、去肋、病灶切除、手术结束及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气道峰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呼吸环流图、麻醉维持用药量、拔管及清醒时间、术中血糖浓度变化。结果①两组病人诱导前后血液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但切皮、去肋时,A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至手术结束时,A组平均动脉压仍然显著高于B组(P<0.05);②两组间气道压、平台压、肺顺应性及肺环流图无显著差异(P>0.05);③两组病人术毕到恢复至各清醒指标的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P<0.01);④A组术中维持麻醉用药量均明显大于B组(P<0.01);⑤ 两组间血糖浓度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 麻醉药量及内分泌扰乱减少,术后苏醒快,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较为平稳,不影响气道压及肺顺应性。  相似文献   

2.
吴敏 《西南军医》2011,13(1):42-44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ASAⅠ~Ⅱ级28~70岁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单纯全麻组(GA组,n=20)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A+EA组,n=20)。监测SBP、DBP、HR、SpO2、气道压,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术中所用血管活性药病例数、全麻药用量、术者对肛门操作肛门松弛满意的病例数及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情况。结果 GA+EA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拔气管导管时,SBP、DBP、HR低于GA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所用麻醉药少于GA组,术者对肛门松弛满意度高于GA组,术毕麻醉恢复期情况优于GA组。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的,可行的,有益的,较之单纯全麻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满足手术要求即镇痛、镇静———催眠、肌松及阻滞神经反射四大要素[1] ,并根据药效学、药代学知识 ,我院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 ,探索出吸入全麻与硬膜外阻滞联合应用的模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麻醉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普外、胸外复杂大手术患者 10 0 (男2 4 ,女 76 )例 ,年龄 (42 .6± 10 .9)岁 ,体重 (5 8.7± 8.4 )kg ,ASA分级 (Ⅰ∶Ⅱ∶Ⅲ =83∶14∶3) ,ECG(正常∶可疑∶异常 =93∶5∶2 ) ,肺功能 (正常∶轻度∶受损 =98∶2 ) ,麻醉时间 (190 .85±2 0 .76 )分钟 ,手术时间 (16 0 .7± 18.75 )分钟。1.2 …  相似文献   

4.
上腹部手术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上腹部手术满意的麻醉方法,我们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收到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艾春雨  郭富祥  张洋  刘兵 《人民军医》2004,47(3):132-134
目的 :观察复合硬膜外全麻对血流动力学、血糖的影响及对比其用量和术后躁动情况。方法 :随机将 30例择期行胸腹部手术病人分为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各 15例。用LONMEIER无创监测仪 ,分别监测复合全麻组和单纯全麻组术前、硬膜外阻滞后、全麻诱导后、插管后 5min及术毕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用葡萄糖氧化酶比色法监测血糖 ;观察两组全麻药用量、诱导前输液量及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复合全麻组全麻药用量显著降低 ,躁动情况明显少于单纯全麻组 (P <0 0 5 )。全麻诱导前复合全麻组比单纯全麻组补液量增加。两组术前、硬膜外阻滞后、全麻诱导后及术毕心率及收缩压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插管后 5min两组心率及收缩压均比全麻诱导后升高 ,单纯全麻组收缩压显著升高 (P <0 0 5 )。两组术前均无糖尿病病史 ,术前及全麻诱导后血糖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单纯全麻组插管后 5min及术毕血糖明显升高 ,与同组及复合全麻组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复合硬膜外全麻是较好的麻醉方式 ,但应重视血容量补充 ,严防低血压及肺水肿  相似文献   

6.
20例心肺正常行胆囊切除术患者,被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及全麻两组,分别行围术期6天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监测,并将结果同平原同类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受高海拔(2260m)低氧环境影响,所有数值均低于平原,同时,术后第4~24小时 数值明显降低,约3~4天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 ,最令人担心的并发症之一是手术期间发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比正常心脏供血患者的术后死亡率高 2~ 3倍[1] 。为了提高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性。笔者于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对 5 2例老年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 ,采用全麻复合胸段硬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垂直进针骶管阻滞与传统进针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婴幼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婴幼儿手术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观察组采用垂直进针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比较两组穿刺次数、骶管阻滞操作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心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骶管阻滞穿刺次数和操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氯胺酮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率水平及Wong-Baker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两种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婴幼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但垂直进针法相对简单和易行。  相似文献   

9.
10.
旨在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肺癌手术病人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病人随机等分为两组。实验组用异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的段硬膜外阻滞;对照组为常规异氟醚麻醉。结果;实验组,麻醉前45min,血压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对照组,麻醉后4min,血压显著下降,心率增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麻醉的阻滞平面宽度对全身麻醉诱导期丙泊酚靶控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胃肠肿瘤外科手术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15例,A组硬膜外给予1%利多卡因10 ml,B组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5 ml,C组硬膜外穿刺后不给药,留至术中及术后镇痛。硬膜外给药20 min阻滞平面确定后,以2.0μg/ml为起始浓度对患者行丙泊酚血浆靶控注射,患者意识消失时记录各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结果意识消失时,A、B、C 3组患者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分别为(1.51±0.44)μg/ml、(1.99±0.37)μg/ml、(2.68±0.68)μg/m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有镇静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阻滞范围越大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伍用布托啡诺在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效果。方法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Ⅰ组硬膜外麻醉时给予氟哌利多和芬太尼,Ⅱ组给予咪达唑仑和布托啡诺,每组30例,全程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镇静效果及术中的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镇静效果、对抗内脏牵拉反应程度及顺性行遗忘明显优于Ⅰ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伍用布托啡诺辅用于硬膜外麻醉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轻,能够减少对手术的不良记忆和提高麻醉满意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肺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每组15例。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T2)、术毕(T3)、术后1d(T4)、术后3d(T5)测外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术毕、术后1d时CD3、CD4、CD8及CD4/CD8均较麻醉前下降(P〈0.05),术后3dⅡ组指标恢复接近麻醉前水平,Ⅰ组各项指标仍低于麻醉前水平。两组指标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有利于胸科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全身麻醉与硬腰联合麻醉的术中及术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n=36)与硬腰联合麻醉组(n=32),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输血情况、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硬腰联合麻醉组患者的需要输血的人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腰联合麻醉在不延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基础上可明显降低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上腹部手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上腹部手术的优缺点。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42例,术前合并Ⅰ~Ⅱ期高血压(按WHO标准确诊),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A(单纯全麻)、B(硬膜外复合全麻)。两组全麻诱导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阿曲库铵;麻醉维持吸入安氟醚,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追加芬太尼,阿曲库铵;B组硬膜外穿刺选择T8~9间隙,置入硬膜外导管,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术中连续监测BP、HR、SpO2心率;记录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麻醉药用量。结果:插管及拔管时,A组SBP、MAP、HR、RPP均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1),术后60及90 m inSBP、MAP、HR显著升高;同期B组无明显波动,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术毕至清醒时间A组(35.0±15.2)m in,B组(10.0±4.6)m in,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小,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位硬外麻醉时不同辅助镇痛方法对呼吸和血气的影响。方法比较单纯硬外麻醉、静脉辅助镇痛、硬外辅助镇痛三组条件匹配的乳腺手术患者呼吸与血气变化。结果静脉组和硬膜外组对呼吸均有抑制作用,硬膜外麻醉后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静脉组。结论高位硬膜外阻滞下在硬膜外腔辅用镇痛较静脉辅助镇痛对呼吸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以及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4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分为2组,各112例,Ⅰ组为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Ⅱ组为静脉复合麻醉组,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Ⅰ组患儿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变化不明显。Ⅱ组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术前升高(P〈0.05),呼吸频率(R)明显低于术前。而且Ⅱ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延长、苏醒期不良反应也多于Ⅰ组患儿。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与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相比,患儿更容易接受,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苏醒期不良反应少,更适合在小儿疝修补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硬膜外持续泵注局麻药用于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拟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持续泵入给药组(A组)和间断给药组(B组)。每组20例,硬膜外用药均为0.2%丁卡因+1.6%利多卡因。两组均在L2~3硬膜外穿刺成功并给予实验量后,A组(20例)硬膜外先予以1ml/min速度注入,10~15min后以0.15~0.17ml·kg-1·h-1速度持续输注药物至手术结束 B组(20例)初量注入10~15ml,间隔5~10min分次注完,每小时追加5~8ml。分别测定麻醉前及硬膜外给药后的血压(BP)、心率(HR)、SpO2、镇痛起效时间和用药总量 首次注药后至手术结束时针刺皮肤测阻滞平面,同时记录改良Bromage评分,术中肌松质量由手术者评定(手术者为同一组人),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结果A组血压波动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皮肤阻滞平面、用药总量、Bromage评分和术中肌松情况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起效时间B组比A组短。结论硬膜外微泵持续泵入给药方法用于子宫全切术可以达到间断给药法同样的麻醉效果,血压、心率平稳,用药量少,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根治术通常在高位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高位硬膜外麻醉,由于麻醉平面高,存在着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以及血压波动大等风险;单纯气管插管全麻,也存在气管插管和拔管刺激引起强烈心血管反应等危险[1].为此,笔者行乳腺癌根治术40例,均采用喉罩通气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