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Ⅳ-C、LN、HA)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10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组,测定血浆胛、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PC-Ⅲ、Ⅳ-C、LN、HA)水平。结果A、B、C三级组血浆町、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随Child—Pugh积分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胛、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Child—Pugh分级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359~0.604,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浆PT和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对指导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是较理想的实验室诊断肝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钠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126例检测血电解质,比较有无腹水组、不同肝功能分级组低钠血症发生率,以及低钠血症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时低钠血症发生率较无腹水时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越差,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转正常血钠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死亡的发生率为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与有无腹水、肝功能级别,以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死亡率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化疗药在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大鼠肝癌实验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中化疗药物的抑瘤及肝损害作用。材料与方法复制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经肝动脉插管采取以下介入治疗方案:A组(小剂量TACE,n=10):经肝动脉灌注丝裂霉素(MMC)50μg+超液态碘油(UFLP)50μl+明胶海绵粉(GF)25μg;B组(常规剂量TACE,n=10)经肝动脉灌注5-Fu5mg+MMC50μg+UFLP50μl+GF25μg;C组(对照组,n=10)经肝动脉灌注生理盐水0.3ml。介入术前及术后12d,分别行MRI检查测量肿瘤体积V1及V2,并计算、比较V2/V1,取术后肿瘤及瘤周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行肝功能检查。结果存活27只大鼠,V2/V1比较结果:C组高于A、B组,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间肿瘤坏死程度分别为58.25%、55.60%、26.67%,C组低于A、B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间瘤周肝组织改变分别为肝细胞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无变性坏死;肝功能比较结果:A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高于C组(P〈0.05),而B组又高于A组(P〈0.05),A、C组间总胆红素(TBIL)与白蛋白(AL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前者低于B组(P〈0.05)后者高于B组(P〈0.05)。结论一定剂量化疗药的TACE可有效治疗大鼠移植性肝肿瘤,增加化疗药剂量并不能增加这种作用,相反能明显加重对肝组织的损害及对肝功能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梁志民  殷健 《武警医学》2013,(5):408-409,4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的发病特点及临床治疗策略。方法统计130例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分析Child-Pugh分级与低钠血症程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低钠水平给予相应浓度的氯化钠治疗,观察治疗后转归。结果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血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C级患者血钠浓度[(109.2±4.2)mmol/L]显著低于肝功能A级[(130.8±5.6)mmol/L]和B级[(127.3±6.1)mmol/L](P<0.05)。不同血钠浓度分级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低钠血症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低钠血症对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应根据患者不同血钠浓度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不同介入模式治疗肝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化疗药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探讨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案。资料与方法 9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在超选择性插管后接受3种介入治疗方案:A组(36例,低剂量TACE,L-TACE),给予丝裂霉素(MMC)10mg与超液态碘油(UFLP)乳剂及明胶海绵颗粒(GS)栓塞;B组(27例,常规剂量TACE,C-TACE),给予表柔比星(EPI)40mg,卡铂(CBP)500mg,羟基喜树碱(HCW)25mg其中两种灌注,然后用MMC与UFLP乳剂及GS栓塞;C组(33例,L-TACE与经皮肝穿乙醇消融联合,L-TACE+PEI),在MMC与UFLP乳剂及GS栓塞术后行PEI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后肝功能、副反应发生率和1、2、3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1周B组肝功能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显著高于A、C两组(P〈0.05),白蛋白(ALB)低于A、C两组,而C组仅ALT与AST高于A组(P〈0.05);4周后B组ALT和ALB仍分别高于和低于A、C两组(P〈0.05);术后腹胀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B组显著高于A、C两组(P〈0.05),腹痛的发生率C组高于A、B组(P〈0.05);术后4周甲胎蛋白(AFP)值比较,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B组(P〈0.05);A、B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52.8%、36.1%和70.4%、51.9%、29.6%,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78.8%、60.6%,显著高于A、B两组(P〈0.05)。结论 TACE中化疗药剂量对肝癌患者疗效无显著影响,但常规剂量TACE对肝功能影响较大;低剂量TACE联合PEI是提高疗效、保护肝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瘦素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瘦素在肝源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肝源性糖尿病(A组)、2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B组)、20例2型糖尿病患青(C组)及20例健康对照(D组)进行血清瘦素(leptin)、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测定,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析leptin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A组的leptin水平高于B组及D组(P〈0.05),FPG水平低于C组(P〈0.05),FINS水平高于C组及D组(P〈0.05),ISI低于D组(P〈0.05),HOMA—IR高于B组及D组(P〈0.05);A组的leptin水平与HOMA—IR呈正相关,与ISI负相关(P〈0.05)。结论:肝源悱糖碌病患者leptin水平升高,其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提示瘦素可能在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在高原慢性肺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高原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50例(A组)、缓解期患者47例(B组),健康对照组40例(C组),分别测血清和诱导痰中IL-6、肺功能和血气。结果:A、B组血清和诱导痰中IL-6、PaCO2水平显著高于C组(P均〈0.01),FEV,%、FEV1/FVC、PaO2水平显著低于C组(P均〈0.01);A、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A、B组诱导痰中IL-6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清(P均〈0.01)。A、B组血清和诱导痰中IL-6与FEVl%、FEVl/FVC、PaO2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IL-6参与了高原慢性肺心病的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水、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肝癌、肝硬化患者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50例为肝癌组,再根据其有无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每组各75例;选取同期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50例为肝硬化组,再根据其有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分为SBP组及非SBP组,每组各75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肝癌无感染患者75例为肝癌无感染组,肝硬化无感染患者75例为肝硬化无感染组。分别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肝功能分级,以及肝癌及肝硬化不同预后患者的腹水、血清PCT水平。结果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高于肝癌无感染组及非细菌感染组,细菌感染组腹水PCT水平高于非细菌感染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治疗后,好转患者腹水、血清PCT水平均低于其治疗前及恶化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BP组血清PCT水平高于肝硬化无感染组及非SBP组,腹水PCT水平高于非SBP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治疗后,好转患者腹水、血清PCT水平低于其治疗前及恶化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所有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C、B、A级患者的血清及腹水PCT水平逐次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肝癌及肝硬化存活患者的腹水、血清PCT水平均低于病死患者(P <0. 05)。结论腹水、血清PCT水平检测可有效鉴别肝癌患者是否伴有细菌感染、肝硬化患者是否伴有SBP,且其对两种疾病预后及患者肝功能判断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的临床意义。方法 8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根据Child分级分为A(35例)、B(30例)、C(20例)3组,并与正常组(56例)相对照。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A、B、C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是反映肝炎后肝硬化肝功损害程度及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期待治疗对不同孕周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88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按孕周分三组:A组〈28w,23例;B组28~31w,30例;C组32~33~,3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组患者年龄、孕产次、入选时血压、尿蛋白无明显差异;3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C组最低,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8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期待治疗时间0~45d,平均11.3d;B组期待时间显著长于C组(P〈0.05),A组与C组及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A组明显高于B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胎死宫内、新生儿患病率、新生儿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孕周越小发病率越高,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严重影响母婴预后,适当期限内的保守治疗有助于改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及低渗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补充钠盐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依据血钠水平分为轻、中、重组,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在综合治疗和利尿的基础上补充氯化钠,观察临床转归情况。结果:轻、中、重组发生低渗性脑病的比例分别为0%、12.5%、42.85%;发生肝肾综合征的比例分别为0%、8.33%、28.57%,经积极补充氯化钠后,腹水明显消退,低渗性脑病症状消失。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血钠水平呈负相关,适当补充钠盐是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有利于临床症状的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形成情况,探讨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NAFLD患者70例(轻度脂肪肝及中度脂肪肝患者各25例,重度脂肪肝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者40例。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脂肪肝进行诊断并测量CIMT,CIMT≥1.2mm者判定为斑块形成。结果 ALT、AST、GGT、DBIL、IBIL、CIMT在健康对照组、轻度脂肪肝组、中度脂肪肝组及重度脂肪肝组中逐渐升高,4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70例患者中,CIMT分别与ALT、AST、GGT、TBIL、IBIL、DBIL显著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斑块形成率与NAFLD患者脂肪肝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 NAFLD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与CIMT存在正相关;NAFLD患者更易发生AS和形成粥样斑块,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斑块形成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的水平变化。方法检测血清肌酐浓度正常的61例慢性肝炎,22例重型肝炎,43例肝炎肝硬化,26例原发性肝癌及5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CysC、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分析血清Cys C与ALT、AST、TBIL、GGT的相互关系,观察肝病治疗前后血清CysC变化。结果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和对照组血清CysC分别为(1.12±0.26)mg/L、(1.32±0.36)mg/L、(1.54±0.24)mg/L、(1.38±0.30)mg/L和(0.76±0.15)mg/L。各肝病组血清Cys 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均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显著高于重型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与肝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CysC与ALT、AST、TBIL、GGT呈正相关(P<0.05)。肝病患者治疗后血清Cys C无明显变化。结论肝病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显增高,血清CysC可作为肝功能评价指标,对监测肝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CHD)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老年CHD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中重度RI(A)组和正常或轻度RI(B)组,分析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术前用冠状动脉造影来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TIMI血流分级为0级者明显高于B组(χ2=13.928,P<0.05);A组TIMI血流分级为1级者0例,明显低于B组(χ2=5.407,P<0.05);两组TIMI血流分级为2级和3级的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单支病变例数明显高于B组(χ2=12.990,P<0.05),3支及以上病变例数显著低于B组(χ2=11.216,P<0.05),双支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A组的MACE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χ2=5.162、5.347,P<0.05),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期间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脏(冠脉)不良事件(MACE)、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的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明显高于轻度RI或正常的患者,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有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GFR为标准,评价基于血清胱抑素C的多种肾功能估算公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98例行^99Tc^m-DTPAGFR测定并有血清胱抑素C、SCr测定结果的住院患者(男85例,女113例,平均年龄66.5岁)。GFR测定采用Gates法,血清胱抑素C采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SCr采用苦味酸法测定。用8种不同的公式(6种基于血清胱抑素C,2种基于SCr)估算GFR,并与Gates法测得的GFR(实测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根据实测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轻度受损、中度受损和重度受损组。各公式法对肾功能损伤的诊断效能比较采用妒检验。结果198例中肾功能受损159例(轻度78例,中度58例,重度23例)。在肾功能中、重度受损者中,GFR[经体表面积(1.73m^-2)标准化,ml·min^-1]的Tan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20.7±7.4)ml·min^-1与(19.9±8.2)ml·min^-1,F=6.75,t〈1.05;中度:(42.1±14.4)ml·min^-1与(46.8±9.2)ml·min^-1,F=10.49,t〈1.63;均P〉0.05),且其与实测值偏差最小[重度:(12.3±7.0)%;中度:(17.9±13.0)%]。肾功能轻度受损及肾功能正常者中,Tan公式无明显优势。基于SCr的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研究(MDRD)公式和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CKD—EPI)公式诊断肾功能受损的灵敏度分别为66.0%(105/159)和70.4%(112/159)、准确性分别为71.2%(141/198)和73.7%(146/198),低于基于血清胱抑素C的肾功能公式灵敏度[≥83.6%(133/159)]和准确性[≥79.3%(157/198)]x^2≥23.50,均P〈0.01。对于慢性肾病(中、重度肾损伤,81例)的诊断,基于血清胱抑素C的肾功能公式灵敏度[≥86.4%(70/81)]高于简化MDRD公式和CKD—EPI公式[分别为76.5%(62/81)和79.0%(64/81)],准确性[Tan公式,80.3%(159/198)]略下降(x^2≥56.42,均P〈0.05)。结论基于血清胱抑素C的Tan公式对肾功能中、重度受损(血清胱抑素C≥1.55mg/L)的判断优于简化MDRD公式和CKD-EPI公式,但对肾功能轻度受损及肾功能正常者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6.
托伐普坦治疗心衰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指南推荐的规范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托伐普坦7.5~15.0 mg/d,血钠升至正常范围停用。评估服药前后患者血钠、血肌酐、血钾及尿量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入选患者根据血钠浓度分为3组,分别为重度低钠组(n=11)、中度低钠组(n=13)及轻度低钠组(n=34),比较3组患者用药后的血钠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应用托伐普坦治疗后的平均血钠水平为(138.4±3.4)mmol/L,高于用药前的(128.5±5.5)mmol/L;用药后平均尿量为(3 548.3±980.7)ml,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 295.0±796.3)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肌酐、血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3个亚组患者用药后血钠水平均有显著提升。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高钠血症,无高血钾、肝损害,无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原有肾功能加重。结论托伐普坦能够有效纠治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钠血症,明显增加尿量,近期疗效显著,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兔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兔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变化,探讨变化机理。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标准NAFLD模型组(A组)、半量NAFLD模型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A组给予高脂饲料160g/(兔·d),B组给予高脂饲料80g/(兔·d)+普通饲料80g/(兔·d),C组给予普通饲料160g/(兔·d)。饲养周期13W。实验前后采集血浆标本,常规检测实验前后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糖(Bs)水平;肝脏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1)Ins:C组饲养前后无差异;B组饲养后Ins升高(P〈0.05);A组饲养后Ins水平升高(P〈0.01),且高于B组(P〈0.05)。(2)BS:饲养后A组、B组血糖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A组高于B组(P〈0.05)。(3)TC、TG:饲养后A组、B组与饲养前比较升高(P〈0.05或P〈0.01),且A组高于B组(P〈0.05)。(4)肝脏病理学:A组重度NAFLD,B组轻度~中度NAFLD,C组正常肝脏组织。结论高脂血症致NAFLD兔Ins水平升高,且与NAFLD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紫红  王玉梅  于德新   《放射学实践》2012,27(8):885-88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技术在对比研究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血流变化与肝功能的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3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46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进行MR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连续扫描10期。分别测量肝、脾、门静脉及腹主动脉的最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PV)。比较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流参数,同时分析以上测量指标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以及临床肝功能血清标记物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肝硬化组,肝脏的PEI及PV,门静脉的PV,以及腹主动脉的MSI、PEI及PV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在肝硬化组,肝脏的MSI、SER、PEI、MSD及PV,门静脉的PEI及PV,腹主动脉的MSD均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脾脏的MSI、SER、PEI、MSD及PV在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肝硬化组MSI、MSD和PV均分别与TBIL总胆红素和IBIL间接胆红素呈负相关(P值均<0.05),PEI与IBIL呈负相关(P=0.019,r=0.486),其余动态参数与肝功能血清标记物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MR对比剂动态增强技术可无创评估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肝功能的评估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宁静  陈建魁  于农  王淼 《武警医学》2010,21(8):666-668
 目的 研究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APP)患者的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以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肝、肾脏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APP患者49例(A组),根据患者服毒量和临床体征,分为轻度(A1组)、中度(A2组)和重度(A3组)中毒组,48 h内检测各项肝、肾功能指标.另随机选择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B组).结果 A组与B 组比较:肝功能指标(ALT、AST、TP、ALB、TBIL、DBIL)及肾功能指标(BUN、Cr 、UA)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B组比较:除TBIL、DBI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A3组与B组比较: 肝功能指标(ALT、AST、TP、ALB、TBIL、DBIL)及肾功能指标(BUN、Cr、UA)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比较:除U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3组比较:除U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A3组比较:除ALT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肝、肾可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随中毒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