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62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22例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62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PGS22例,PGS发生率为3.5%,均发生于术后3~8d;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22例均为非手术治愈。结论PGS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引起,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PGS采用非手术疗法均可治愈,手术治疗是禁忌证。  相似文献   

2.
王昆山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5):167-16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2001年至今收治PGS5例,占同期胃切除102例的4.9%。结果:本组PGS发生率为4.9%。均发生在术后6~10d,经非手术治疗,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均可恢复。结论:PGS的发生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一般经非手术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3.
白广琛 《首都医药》2005,12(16):31-3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2月至2005年2月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的11例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胃瘫一般发生于术后6~10d,11例均经非手术治愈,9d恢复2例,12d恢复3例、15d恢复4例、20d恢复2例。结论胃瘫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西医治疗,同时结合中医针灸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8-05~2008-05出现的20例P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PGS发生于术后5~8d。经非手术治疗后。19例全部治愈,1例因并发急性坏疽性胆炎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行粘连松解术后也治愈。结论:PGS的诱发因素有多种,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大部分采用非手术疗法能治愈。  相似文献   

5.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85例胃癌根治术后出现PGS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PGS发生率8.31%,一般发生于术后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期间。6例均经非手术治愈。15d恢复1例,18d恢复2例、22d恢复2例、56d恢复1例。结论术后胃肠道运动的改变及吻合口水肿可能是发生胃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而高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腹腔感染可能为其诱因。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胃瘫多出现在胃大部切除术后的3—12d,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9年12月胃大部切除术后18例患者(占同期手术3.9%)出现胃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患者胃瘫发生于4~10d,16例经保守治疗而愈,2例于胃瘫后15、17d分别行空肠造瘘术,1周后治愈。结论胃瘫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必要时可行空肠营养性造瘘术以解决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8.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PGS)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并发PGS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未并发PG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影响PGS相关因素。结果52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共并发42例PGS,发生率为8.1%(42/520);并发PGS相关因素为:年龄大、低蛋白血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长、术后不良进食史、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等,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PGS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高龄患者围术期综合治疗,以避免PG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对我院2005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208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PGS者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PGS患者均经保守治疗而获治愈,治疗时间12-42d,平均26d治愈。本组发生率8.6%。结论 PGS的发生是多因素诱发,而术后吻合口水肿及胃肠道动力的改变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取非手术保守疗法可获治愈,不要轻易二次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0.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PG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2年来手术治疗的98例胃大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统计分析显示,与胃瘫发生有关有5个因素,即术前存在幽门梗阻,毕Ⅱ式远端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水平和围手术期低清(白)蛋白血症;而血清蛋白>30g/L是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PGS的保护因素。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上述因素可能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PGS的高危因素,在围手术期纠正或避免这些高危因素对防止PGS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食管-贲门癌术后出现PGS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7例PGS患者经非手术的保守综合治疗后26例痊愈,恢复半流质饮食后1周无再次出现胃瘫症状,复查X线钡餐造影检查胃蠕动、排空良好。痊愈时间5~70d,平均25.3d。1例患者自动出院,电话随访45d后死亡。结论 PGS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其主要诊断方法,非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潘世春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79-179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重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月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PGS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GS组与非PGS组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S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低蛋白血症无明显相关性。PGS组与非PGS组在胃肠吻合方式与术前流出道梗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GS的发生率与胃肠吻合方式和术前流出道梗阻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明确PGS的高危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需给予重视以便及时采取预防与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1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均给予非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胃镜、X线胃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可明确胃瘫的诊断。经过非手术治疗,14患者例均于术后10~42d恢复胃排空功能,其中6例患者在2—3周内恢复,4~6周内恢复者8例,无再次手术者。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术前行胃肠减压和洗胃、解除患者焦虑紧张心理,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循序渐进进食等,是预防术后胃瘫的重要措施,早期明确诊断、规范进行非手术治疗,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的发病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结果:经非手术疗法治愈6例,1例虽经开腹再次手术治疗,也未发现病变。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延迟是一种功能性改变,非手术治疗是主要的解决方法,应避免盲目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李铁奎  金宏彪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176-176,181
目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分析近10年本院治疗此类患者的经验,探讨FDGE的治疗原则。方法:本文回顾总结了本院1995~2009年共行胃大部切除术462例中发生FDGE的16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FDGE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经非手术疗法均治愈出院,没有进行二次手术患者。结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绝大部分经保守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3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胃瘫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均治愈,最短9天,最长45天,经过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在术后7周内恢复正常。结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非手术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完全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7.
李军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5):340-34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FDGE)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期间行胃大部切除术的134例患者中,8例出现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手术吻合方式是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X线口服造影、胃镜是诊断FDGE的重要手段。8例经对症保守治疗13~35 d后均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的发生率并不少见,准确诊断及积极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12月发生的腹部手术后胃瘫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瘫多发生于腹部术后4~10d。本组29例经非手术冶疗均治愈出院,1例因恶性高血压致脑溢血而死亡。结论非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投,应尽量避免早期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中药配合肠内营养治疗手术后胃轻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后胃轻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肠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亦称功能性排空障碍.PGS是腹部手术,尤其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GS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正确诊断和治疗对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02年以来我科收治的38例PGS患者采用中药配合肠内营养的治疗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46例病因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的病因与治疗。方法对近10年1469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无力症46例病人进行病因和治疗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残胃无力症的病因是综合因素引起,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和精神紧张可能是最主要的诱因。胃癌行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持续性呕吐,呕吐量>800ml/d。经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诊断为残胃无力症,行保守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胃肠内和外营养支持、各种促进胃肠蠕动药物和对症处理,平均治疗14.6天全部治愈。结论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无力症是多因素引起,其中精神因素可能为最主要因素。经过检查一旦诊断为功能性残胃无力症,治疗原则为消除患者紧张性情绪,保守治疗,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