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检测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0例膀胱癌患者、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阳性例数26例(26/30),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李显文  莫曾南  陈坚 《广西医学》1999,21(6):1160-1163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是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它虽不带基因,但却具有稳定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端粒酶是催化合成并维持端粒序列稳定的一种核糖核蛋白,也是RNA依赖性的DNA多聚酶(1)。近年来研究发现约90%的人类癌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而大多数的成熟组织则不表达(2),这表明端粒酶的活化和上调可能与癌症的演进存在相关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活性抑制具有潜在的诊治应用前景。1 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  端粒酶具有模板功能的RNA组分和催化活性蛋白组分构成。作为依赖RNA的一种特殊聚合物,它属于反转录酶范畴。端粒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0例膀胱癌患者、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0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阳性例数26例(26/30),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探讨检测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 (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基础上PCR -ELISA)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 5 8例膀胱癌患者、 2 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 30例健康体检者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1) 5 8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阳性率为 81 0 % (4 7/ 5 8) ,2 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 (2 )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与常规尿细胞形态学镜检间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法对膀胱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较常规尿细胞形态学方法高 ,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1端粒与端粒 酶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是由染色体末端DNA和末端结合蛋白形成的复合体,在稳定染色体结构、防止染色体末端融合、免受细胞间核酸酶的降解、保护染色体结构基因和控制细胞生长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正常的人体细胞,端粒末端随周期性复制逐渐缩短,一般每经过一个细胞周期端粒DNA约  相似文献   

6.
蒋利君  韦晓谋 《柳州医学》2009,22(4):215-217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的高发肿瘤,它的早期诊断列临床有重要意义,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的指标,hTERT是较端粒酶活性对膀胱肿瘤的诊断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本文就近年来检测HTERR活性作为膀胱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概述。  相似文献   

7.
蒋利君  韦晓谋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600-3602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的高发肿瘤,它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有重要意义。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的指标,hTERT是较端粒酶活性对膀胱肿瘤的诊断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本文就近年来检测hTERT活性作为膀胱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概述。  相似文献   

8.
吕慧汇 《西部医学》2013,25(5):781-783
目的评价尿端粒酶、生存素(Survivin)和细胞角蛋白19(CKl9)测定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寻找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80例经病理诊断明确为早期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0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尿端粒酶、生存素、CK19和标准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尿端粒酶、生存素、CK19和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度分别为62.5%(50/80例)、67.5%(54/80例)、60.0%(48/80例)、23.7%(19/80例);准确度分别为78.1%(125/160例)、79.3%(127/160例)、75.0%(120/160例)和61.8%(99/160例);特异度分别为93.75%(75/80例)、91.3%(73/80例)、90.0%(72/80例)和100%。三者联合检测与尿端粒酶、生存素和CK19单独检测相比,敏感度和准确度都有所提高(P<0.05);尿端粒酶、生存素和CK19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尿脱落细胞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端粒酶、生存素和CK19是早期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一种高特异性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蒋利君  韦晓谋 《广西医学》2008,30(2):175-176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检测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早期诊断移行膀胱癌(TCC)的价值。方法用RT-PCR法分别对膀胱癌组织、正常膀胱组织及TCC和正常对照组尿脱落细胞进行hTERT检测。结果28例TCC癌组织hTERT表达呈100%阳性,正常膀胱组织25例均无阳性表达。28例TCC患者中,尿脱落细胞hTERT表达阳性率为88.1%(25/28),正常对照组尿脱落细胞hTERT表达阳性率为6.7%(2/30)。结论尿脱落细胞hTERT检测敏感性高,无创伤,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膀胱癌患者多见于男性,主要发生于泌尿生殖系统,是比较常见的肿瘤。在目前对膀胱癌的检查中,最为常用的检查方式就是膀胱镜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痛,也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恐惧。近年来,对于膀胱癌治疗与检查,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无创性尿液检查上,对膀胱癌进行诊断,患者的复发性给予监测,并对预后给予判断。本文主要对尿液检查在膀胱癌诊断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和发展给予探讨,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如在膀胱癌诊断和术后复发监测中给予尿液检查的主要方法、对尿液中新肿瘤标志物的相关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活性测定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端粒酶活性测定对膀胱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色法,对54例膀胱癌组织及尿沉渣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并与对照组及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达89%;尿沉渣的阳性率达81%,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为46%。尿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尤其在肿瘤早期差异更为显著。结论: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尿沉渣端粒酶活性测定阳性率高、特异性好,且各级膀胱癌之间无明显差异,可以替代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膀胱癌中活性表达及其与膀胱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利用TRAP银染法对32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粘膜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32例膀胱肿瘤中有26例表达阳性(81.25%),而10例正常膀胱组织均无端粒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χ2=18.018,P<0.05)。G 1级肿瘤阳性结果为7/11,G 2级为12/13,G 3级为7/8;T a~T 1期阳性者为15/20,T 2~T 4期为11/12,统计学分析证实与分期分级不相关。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膀胱肿瘤的发生有关,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应用Meta分析判定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和膀胱肿瘤的相关性.②方法 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模型,合并效应尺度OR,并汇总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该标志物的效度.③结果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OR合并为27.1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OR合并为33.87(95%可信区间为25.87~44.36),将同质的23项研究结果加权合并后,膀胱肿瘤组累积为1238例,对照组累积为1136例,检测此标志物敏感度为0.7649,特异度为0.9067,阳性似然比为8.20,阴性似然比为0.26.④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是一种理想的膀胱肿瘤生物学标志物,meta分析结果为将此标志物用于膀胱肿瘤的诊断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确诊为肺癌合并胸水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另选择35例经确诊肺部良性病变伴胸水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诱导痰、外周血、胸水、支气管冲洗液、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诱导痰、外周血、胸水高度、支气管冲洗液、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两组患者相对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于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可能是判断肺癌发生的诊断指标,多项联合检测诊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使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沉默,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针对hTERT基因设计构建多种siRNA表达载体,并转染至膀胱肿瘤BIU-87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单四唑(MTT)检测端粒酶活性,观察siRNA表达载体对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和MTT检测证明,所构建的载体能导致不同程度的hTERT基因沉默,并成功地抑制BIU-87细胞的生长。结论:RNA干扰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BIU-87)端粒酶hTERT基因,能影响端粒酶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端粒酶活性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5.6%,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仅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与非膀胱肿瘤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膀胱肿瘤的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7.
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后复发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并评估预后.方法 总结1999~2004年收治的140例膀胱癌手术后的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膀胱癌手术后复发与肿瘤位置,数目,大小,手术方式.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其中肿瘤数目与复发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肿瘤数目与复发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发、病理分级较高、肿瘤直径大于3cm以及位于膀胱颈周围的肿瘤更容易复发,预后较差,应高度重视.多发肿瘤与复发最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bcl- 2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活性与 3种与癌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脉法检测 58例膀胱癌、1 0例癌旁粘膜及 1 0例正常膀胱粘膜的端粒酶活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P53、c-myc、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c -myc和bcl- 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86 .2 %、60 .3 %、68.9%和 81 %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c -myc和bcl- 2蛋白阳性率为 1 0 %、1 0 %和 2 0 % ,P53蛋白为阴性 ,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P53、c-myc蛋白为阴性 ,bcl- 2蛋白阳性率为 1 0 % ,膀胱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 (P <0 .0 1 ) ,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53、c -myc和bcl- 2异常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bcl- 2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结论 端粒酶活化P53、c-myc和bcl- 2基因均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联合检测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端粒酶与P53、c-myc和bcl- 2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膀胱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膀胱肿瘤患者尿中D-二聚体含量,探讨D-二聚体与膀胱肿瘤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43例患者。结果:肿瘤患者尿中D-二聚体平均含量高于非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P<0.05)。非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肿瘤患者及非肿瘤患者尿中D-二聚体合量较术前增高(P<0.05),肿瘤患者高于非肿瘤患者(P<0.05)结论:膀胱肿瘤患者尿中D-二聚体含量发生改变,尿中D-二聚体可作为监测肿瘤患者的指标之一。手术创伤可导致尿中D-二聚体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