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大都可视之为病例记载。这些病例的特点是典型和全面。近二千年来,古今中外学者对其研究不止,人们的兴趣、与其说是此书,毋宁说是借此书提供的病例可研究有关人体疾病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虽然仲景在书中明言体质者不多,但《伤寒论》仍反映了体质对疾病的发生、性质、演变和治疗的重大影响,不失为研究祖国医学体质学说的可贵材料。笔者根据《伤寒论》提供的材料研究指出:体质,是盲人体的素质,在常态下阴阳、虚实、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体质思想渊源,为现代体质学说厘清原始脉络,旨在更好地用体质学说指导临床养生及治疗,特别是对外感疾病的辨治。方法:查阅《伤寒论》原书相关条文及历代医家的解读,分析其相关症状、证候与现代体质之间的联系。结果:《伤寒论》桂枝汤证对应气虚质太阳病患者,麻黄汤证对应平和质太阳病患者,大青龙汤证对应阳盛的太阳病患者,小青龙汤证对应痰湿质太阳病患者,葛根汤证及桂枝加葛根汤证对应阴虚质太阳病患者。结论:《伤寒论》太阳病本证的演化确与患者的体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当关注其平素体质,这对预知其病情演变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王方  顾星 《中医药导报》2006,12(3):11-12
文章从体质与发病、体质因素与疾病的传变、体质与治疗、体质与病后调理等方面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的体质思想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体质学说客观地、规范地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证《伤寒论后条辨》重视体质因素与发病的关系的观点。方法:采用搜集资料、检索、归纳整理的方法。结果:《黄帝内经》是在世界医学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人体质现象的医学著作。《伤寒论后条辨》是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对此理论有所发挥创新。结论:《伤寒论后条辨》有关体质方面的研究,对现代中医病因学、诊断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是言人体的素质,在常态下机体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本世纪30年代坎农稳态学说、塞里应激学说,40年代维纳控制论创立后,对体质的研究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对此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在《伤寒论》中明言体质者虽不多,但从中仍可反映体质对疾病的发生、性质、演变和治疗的影响,本文就此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经》体质理论的形成与临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敏 《中医药学刊》2005,23(6):1104-1106
在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进程中,《内经》的阴阳五行、形志苦乐、禀性刚柔、勇怯肥瘦等体质分类方法,以及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等疾病认识方法,强调了体质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内经》有关体质形成的理论基础、相关因素和临证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关于体质理论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体质学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方法: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并参考有关教材及历代医家的注释进行分析论述。结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一部以阐述多种急性热病为主的专著,它以六经辨证的方法,对急性热病进行了分类研究,但是有些内容与杂病有关,如下利即是。《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条文,有些是属于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有些是属于胃肠道的慢性疾病,或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兹将《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条文,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庆 《现代中医药》2012,32(3):71-73
《伤寒论》众多内容反映了体质与疾病的密切关系,笔者结合其相关条文。着重从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伤寒论》对于现代体质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着重从疾病的传变与体质的关系、疾病的预后与体质的关系、用药及调护与体质的关系、治疗禁忌与体质的关系等4个方面,探讨了体质学说在《伤寒论》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分析和理解张仲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注重患者体质差异,做到因人制宜,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药各家学说》中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术思想为源,探讨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概况。阐述中医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辨证用药关系及增强体质的方法。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条件、疾病、社会因素等有关,男女体质有差异,体质决定病邪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演变过程、转归及预后,体质学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戴跃龙  白慧颖  李方洁 《河南中医》2009,29(11):1041-1043
太阳病篇是《伤寒论》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气象角度证实,太阳病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生的传染性疾病。《伤寒论》特别是太阳病篇,最初及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用作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的。气化学说是《伤寒论》重要的理论基础,运用气化学说与气象学证据相互结合,能够很好的解释《伤寒论》研究中的许多谜题。当前,从气化角度理解认识《伤寒论》,对于中医药防控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以前大多研究《伤寒论》的学者都谈到了运气学说,把运气学说的"三阴三阳"精神贯穿其中。阎钧天先生《伤寒论纵横》一书贯穿两个中心思想,其一,《伤寒论》是疾病总论,是方法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纲领性全书;其二,《伤寒论》本身倡导的是"六气辨证",而不是"六经辨证"。在此,阎钧天先生用"六气辨证"阐释《伤寒论》,用五运六气学说否定"六经辨证",而倡导"六气辨证"之说,来还原《伤寒论》的本来面目。给研究《伤寒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所确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精髓,故后世历代医家多奉《伤寒论》为临床医学的圭臬。据不完全统计,自唐宋以来,从事研究者不下四百余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伤寒论》进行了校正、注释、探讨和发挥。然而,有关《伤寒论》的体质学说,迄今尚未见到专论和报导。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这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价值很高的古典医籍,它包括了脏腑、经络以及气化等内容。张仲景非常重视经络学说,《伤寒论》中涉及的经络学说内容很多,张仲景在原序中说: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  相似文献   

17.
于勇 《陕西中医》2008,29(3):318-320
目的:探讨中医气化的源流和内涵。方法:援引《内经》、《伤寒论》有关论述,结合个人体会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气化"是论述自然六气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理论;"气化"是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及其在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推动下,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伤寒论》六经六气学说是《内经》气化学说的具体应用和发展;人的生命其实质是一个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唐宋 《中医研究》1991,4(3):16-18
体质是人体的素质,即在常态下机体的自我调节控制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中医称之为“素体”,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物性。张仲景《伤寒论》对于体质学说的内容,如人体正气的强弱,体质的变化,各种宿疾的体质特点,  相似文献   

19.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诸多体质学说的论述主要源于《黄帝内经》,其体质学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体质形成与居住环境及饮食有关,临证分析宜考虑体质因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须兼顾体质因素,服药剂量、剂型、煎煮方式、用药原则兼顾体质因素等。《伤寒总病论》的体质学说思想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脾胃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勤 《陕西中医》2003,24(7):637-639
脾胃是后天之本 ,研究脾胃的特性和脾胃在治疗中的作用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临床价值 ,脾胃学说作为中医学中一个独立的学说 ,具有重要的地位。脾胃学说从提出到建立、完善 ,经历了几个阶段 ,其中仲景的脾胃学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伤寒论》中 ,脾胃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学说已初露端倪。因此 ,研究《伤寒论》中的脾胃思想 ,对整理、深化脾胃学说 ,开拓视野 ,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