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季谈疟防     
为了减少疟疾发病人数,降低发病率,控制暴发流行,必须搞好全年的疟疾防治工作,其中抓好春季灭疟这个环节尤为重要.春季灭疟的重要意义在我省,每年7~10月份是疟疾的传播季节,其它几个月疟疾是不会传播的.因为,疟疾的传播主要靠蚊子。当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被按蚊吸到胃里以后,逐渐发育成熟,当蚊子再咬健康人时,就会使人得病.但是,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与外界温度有密切关系.当气温低于15℃时,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就停止了.这个时期不会引起疟疾的传播,流行病学上称谓“传播休止期”.可是,在传播休止期为什么也会有疟疾病人出现呢?据我省观察,在前半年的病人中,大部分是上一年感染了疟疾而到来年春季才发病,医学上把它叫做“长潜伏期发病”.有的病人是上一年感染,并且当年已经发病,但到今年春季又复发了。对  相似文献   

2.
广西基本消除疟疾策略和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疟疾流行规律,研究基本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建立疟疾防治管理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疟区,分类防治。全面防治阶段,疟史率达到20%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全民根治,流行高峰期全民预防服药的综合措施。疟史率10%以上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近两年内疟史者、脾肿大者、带虫者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抗复发治疗。其它病灶村,采取现症病人和病家周围人群根治,对象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疟疾监测阶段,采取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根治,该两者次年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活动性病灶点灭蚊处理。结果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7/万降至2000~-2008年0.009/万-0.09/万,居民疟原虫阳性率从1953~1958年7.1%~23.4%降至2000~2008年0.0003%~0.05%。到2008年,全区109个县(市、区)经卫生厅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研究采取的疟疾控制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有效,至2008年广西基本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因素,为临床诊治和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整理永兴县1989-2009年期间县人民医院、县CDC就诊、报告的高龄残存远期复发疟疾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永兴县近20年期间,共发现9例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在57-83岁之间,平均年龄69.1岁.9例病例从感染初发至最后复发时间为39-54年之间,平均为49年.结论 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属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少见类型,未见报道.病例资料显示,部分未经抗疟规范治疗及漏治的高龄间日疟患者,在长达十几及数十年之久仍可出现远期复发,临床应予重视,避免漏诊;在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其防治策略应以防止输入性的传染源和当地残存复发病例引起的传播为重点,规范抗疟治疗,加强监测,防止残存病例引起的新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郊区为间日疟流行区,现将我区传播休止期疟疾患者的发病因素及控制方法予以介绍。发病因素一、通过3年的观察,我区休止期疟疾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复发病例减少了,新发病例增加了。1979~1981年1~5月底的复发病例,各占该期总病例的75.6%、57.1%和28.3%;又各占上一年病例总数的2.8%、1.5%和0.9%。而休止期新发病例在该期总病例中的比例则分别为24.4%、42.9%和7.7%。出现复发病例减少与新发病例增高的主要原因:(1)“三治”(即现症治疗、复治和休治)的正规服药率逐年提高了。(2)随着疟疾发病率的降低,间日疟的长潜伏期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疟疾最普遍的是间日疟,因此消灭间日疟就成为我国消灭疟疾传染源在防治与研究工作上的主要任务。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已经把大部分地区严重流行着的间日疟基本上消灭了。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徹底消灭疟疾,并清除病人体内的疟原虫,使每一个间日疟患者不再引起远期复发,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自伯氨喹啉(Primaquine)问世以后,许多学者即用以进行间日疟的抗复发治疗与毒性试验,结果一致认为,伯氨喹啉能制止间日疟的远期复发,是所有抗疟  相似文献   

6.
1999年~2000年对西盟县间日疟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效果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对重点人群给予的疟疾化疗药物抗复发治疗,其服药率、全程足量率均高于上一年,致抗复发治疗一月后,治疗人群的带虫率明显低于上一年,为全年疟疾发病率的下降奠定了基础。揭示2000年西盟县抗疟综合措施中的休止期抗复发治疗落实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在1979~1989年的10年中,对我国最多见的疟疾病原体——间日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间日疟潜伏期和潜隐期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对间日疟种下分类、鉴别新感染和复发以及制订防治对策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温带地区迄未  相似文献   

8.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及休止期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安徽及其周边疟疾高发区疟疾发病特征,探讨休止期科学合理的服药策略.方法 收集相关省2004~2006年网络直报数据、年报数据及五省联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通过Excel5.0和MapInfo Professional 7.8软件作图.结果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包括病例分布广而散、中华按蚊疟区发病超过嗜人按蚊疟区并逐年上升、发病时症状典型、月分布明显和发病以新发病人为主.结论 症状典型有利于病人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休止期根治对防治有疟史者的复发是必要的,但对以长潜伏期发病为主的地区,达不到清理潜在传染源的目的,全民服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新的以“灶点”(如水体周围)为依据的服药范围划分方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技术措施的由来我省地处北纬31~35°之间,间日疟在全省呈地方性流行,其中80%集中在徐、淮、盐、扬地区,严重地危害广大贫下中农的健康,影响抓革命、促生产及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几年来疟区广大干群及医务人员通过斗争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各项措施的效果及其局限性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休止期疟史根治在流行休止期对上一年有疟史的病人以乙、伯八日疗法进行根治,能大幅度降低疟史病人的远期复发。但在一次暴发流行之后,无疟史带虫者也大量存在,因此,休止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枝江市1979-1998年疟疾流行特征,评价其防治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方案,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20年共观察人年数9986827,发生疟疾1225例,发病率(IR)为1.23‰人年;发病率由10‰下降到0.02‰、近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1990年后IFAT及居民带虫率结果阴性;灭疟 后期现症病人根治率及休止期根治率为100%,结论:枝江市疟疾发病具有典型的灭疟后期的流行特征;现症病人根治,休止期根治及病家防蚊灭蚊是主要关键技术措施;流动人口增加和传染源输入是影响流行潜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梁河县2001-2006年期间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疟疾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6年的发热病人血检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疟疾流行因素间的关系。结果6年血检38824人,阳性1836例,阳性率4.73%,年均发病率191.37/10万;其中间日疟1330例、恶性疟471例、未分型35例;当地感染发病300例,占16.34%;外出感染输入发病1536例,占83.66%。结论梁河县2001~2006年期间疟疾发病数逐年上升,造成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民工外出感染发病,提示只有加强疟疾监测,对外出务工者实施预防服药和做好休止期根治,才能有效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将长寿区1951-2008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长寿区20世纪50年代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年发病率高达622.90/万。主要分布于晏家、龙溪、双龙、石堰等9个乡镇。经过约10年的普查、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对有疟史者根治、健康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83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1985年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结论经过监测,证实长寿区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今后应加强监测,加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向消除疟疾标准迈进。  相似文献   

13.
输血性疟疾     
疟疾通常由感染性按蚊叮咬传播,但也可通过输血而输入带疟原虫血液感染疟疾,称为输血性疟疾。近年来,随着热带地区输血量的增加以及温带地区和疟疾流行区之间旅游业的发展,输血传播疟疾的危险性也逐渐增加。据报道,国内发生的输血性疟疾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输血性疟疾常因原发病被忽视,新感染疟疾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导致受血者的原发病情加重,造成恶性循环,出现不良后果。输血性疟疾不仅发生于输用全血以后,而且输用血液成分也会发生。也可因皮下或肌肉注射时,由于被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污染了注射器而造成感染。血液来源大多为无症状而又具有免疫力的疟原虫携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怒江峡谷海拨1 600m以下均属疟疾流行地区,年均发病数在600例以上;发病以间日疟疾为主;为防止部分间日疟疾病人休止期根治中因G6PD缺乏,服用伯氨喹啉片后产生溶血,怒江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属泸水、福贡、贡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1~6月份,休止期根治前对上一年有疟史的人开展了G6PD缺乏筛查工作。方法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筛查试剂盒(纯化学反应荧光法)。结果共筛查2009年有疟史者412人;其中有强荧光反应的357人(G6PD不缺乏),弱荧光反应的44人(轻、中度缺乏),无荧光反应的11人(重度缺乏)。结论以此为依据,对G6PD缺乏者不再作为休根对象,为我州顺利完成休止期根治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疟疾是一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常流行的疾病,混合感染现象在疟疾流行区普遍存在。能够引起混合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HIV、结核分枝杆菌、血吸虫和钩虫。本文就疟疾和HIV、EB病毒,疟疾和蠕虫,以及疟疾和细菌的混合感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伯氨喹啉已被认为是目前根治间日疟疗效最佳之抗疟药。但应用时药物反应较多,其反应可包括各系统的症状,特别重要者为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及发绀等。目前对于伯氨喹啉药物反应的报告多为有关溶血方面,而对临床上各系统的反应作较大规模及较详细观察的报告则较少。本文报告1964年在广东省英德及清远两县的部分地区进行疟疾春季抗复发治疗时所观察的3,966例服用伯氨喹啉时药物反应结果。材料及方法材料取自1964年2月在英德及清远两县的部分地区进行疟疾春季抗复发治疗时服用伯氨喹啉及部分合  相似文献   

17.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将长期存在。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我们邀请国内感染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以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根据排毒特征可分为潜隐期、排毒初期、排毒高峰期和衰减期。感染新冠病毒后,感染者一般在前1~3 d处于潜隐期,表现为连续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这一时期没有传染性,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很低;排毒初期表现为短时间内核酸检测Ct值快速下降,临床症状逐渐显现。感染者在这一时期的传染性逐渐上升,其密切接触者感染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但尚处于感染早期,排毒可能性低,次级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低;排毒高峰表现为核酸检测Ct值维持低水平,临床症状明显。这一时期感染者传染性最强,接触者感染风险最高,应适当扩大密切接触者判定范围;衰减期表现为核酸检测Ct值逐渐升高,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这一时期感染者传染性逐渐下降至消失。在一起暴发疫情中,处于衰减期的感染者更可能是传播链中的早期感染者。如果在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地区发现衰减期感染者,则提示当地疫情已有一段时间的传播,规模可能较大。根据排毒特征可以更加科学、精确地判定风险人员,在最大限度控制风险的同时减少防疫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9.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之一。Ct感染性疾病主要引起男女泌尿生殖道感染,治疗上目前仍以抗生素为主,但由于本病病程一般较长,所以患者常出现耐药性高、肝肾损害大的表现。近年有学者提出,应用微生态疗法治疗Ct感染性疾病,这与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一致。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避免耐药性高、肝肾损害,临床治愈率高,且不易复发,远期效果好。本文拟就Ct感染性疾病认识和治疗目前取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氯喹应用于临床治疗约有40年,一直被认为是抗疟疾药家族中最安全的药物,但对其用于治疗哮喘的情况则未见报道。笔者在疟疾患者休止期应用该药根治时,发现患者的哮喘病也收到了意外效果,此后笔者曾试用氯喹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