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琳  覃伟 《中国药业》2007,16(6):55-56
中药炮制减毒的常用方法有净制法、水处理法、炒法、复制法、水火共制法、去油制霜法、水飞法、煅法、培法、提净法等,其原理在于去除毒性成分、改变毒性成分结构、降低毒性成分含量等。通过对炮制减毒方法和机理的探讨,有利于促进中药炮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张艳秋  何心 《首都医药》2011,(12):14-15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皲裂霜治疗皲裂的作用。方法对皲裂霜治疗豚鼠皲裂模型进行毒理和药理学实验。结果皲裂霜对豚鼠皲裂模型的治愈率为100%。在用药过程中对豚鼠的各项指标未有明显毒性作用。结论皲裂霜治疗皲裂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历代本草对中药毒性的大小分大毒、有毒和小毒。大毒之品,毒性强烈,多供外用,如砒石、巴豆等;有毒之品容易使人中毒,用时必须小心谨慎,如乌头、半夏等;小毒之品使用较安全,但也会出现一些毒副作用,如雷九、杏仁等。同样要引起注意。1.降低有毒中药毒性[1]:1.1严格加工炮制:对于有毒中药的安全使用,炮制是重要手段,如大毒的马钱子,用砂炒后降低毒性,质地变酥脆,易于粉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又可除去绒毛;峻下寒积的巴豆,逐水退肿的千金子,用制霜法来缓和泻下作用;截疟的常山,生用致吐,酒炒免吐。1.2重视配伍…  相似文献   

4.
张晓菊 《北方药学》2011,8(3):83-84
针对目前存在的毒性中药购买难、监管的责任不明确、毒性中药的实验项目操作较少,以及毒性中药标本缺乏管理规范等问题,对中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实验用毒性中药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实验用毒性中药的来源和质量、建立实验用毒性中药的监管制度、严格毒性中药的实验操作规范及毒性中药实验后的回收销毁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以避免毒性中药在实验教学中对人身及环境造成危害,保障实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充分发挥毒性中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起效的基础与根本.中药毒性具有动态可变性,其与剂量、炮制、配伍使用、用法等密切相关,毒性反应的出现有时是中药起效的标志,而中药毒性的本质与现代药学毒性的概念和内涵不同.因此,应从中医角度出发,认识中药毒性;利用中药毒性的使用价值,避免中药毒性的弊端;掌握中药毒性的消减方法,从而...  相似文献   

6.
正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广义的药毒是指药之偏性,用来补偏救弊治疗疾病;狭义的药毒是指药性强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可能致死。中药有剧毒、大毒、小毒、无毒之分,古今医者经过反复实践发现,通过不同的炮制、配伍、煎煮以及服用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毒性。一、合理炮制通过对中药加工炮制,可降低药物毒性,方法有"水漂法"、"加热法"、"制霜法"、"水飞法"  相似文献   

7.
郭志军 《中国药房》2011,(15):1428-1430
目的:综述中药毒性研究的进展概况。方法:对中药毒性的分级、化学成分、作用机制等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与结论:应加强对中药毒性的分级、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制定中药毒性的试验标准,提高对中药毒性的重视程度,确保临床使用中药或中成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千金子及不同含油量千金子霜急性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考察千金子霜脂肪油含量与其急性毒性的关系,探讨千金子霜合理的含油量限度标准.方法 以传统法制得千金子霜含油量为参考,采用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千金子、千金子脂肪油、脱脂千金子粉及不同含油量(22.3%、25.0%、28.4%)的千金子霜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观察小鼠进行急性毒性症状及体重变化.在无法测得LD50情况下,又对不同含油量的千金子霜小鼠出现俯卧、食少、被毛潮湿等轻度中毒反应的时间和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 千金子的毒性部位在于脂肪油,脂肪油累积剂量达96g/kg/d,千金子和千金子霜累积剂量达39.96g/kg/d动物均无死亡,无法测出LD50.小鼠口服含油量分别为22.3%、25.0%和28.4%的千金子霜出现俯卧、少动等轻度中毒反应的时间和程度略有差别,随含油量的增加出现轻度不适反应的时间略早,程度略重.结论 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千金子中的毒性部位在于脂肪油,腹泻、弓背、被毛潮湿是主要的急性中毒症状.去油制霜后毒性明显降低.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结合制霜生产实际和传统法制备霜品的含油量范围,建议千金子霜含油量限度标准从18.0%~20.0%可适当放宽为18.0%~22.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梳理中药炮制学中制霜法的定义以及英文翻译词,探讨其概念范围和英文翻译词的准确性。方法 汇总分析包括中药炮制学教材在内的权威文献中制霜法的概念定义,及其英文翻译词。结果 关于制霜法的定义、概念范围及英文翻译在不同文献中存在较大差异,易造成偏颇和混淆。结论 制霜法应包括传统的去油制霜、渗析制霜、升华制霜、煎煮制霜四种,难以用单一英文词汇对应“制霜法”一词,根据中文“霜”字的含义和制霜法的中药炮制品性状,可将制霜法翻译为method of making frostlike powder。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药对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中药与西药一样,也会产生毒副作用。中药本身也可能存在毒性,超量或长期服用、配伍不当等也可使中药产生毒性。因此,我们在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应熟悉掌握中药毒性,通过合理配伍、严谨炮制等手段减除毒性,以安全发挥中药的最大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毒性中药饮片在我院肿瘤科门诊使用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毒性中药饮片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抽取2022年肿瘤科门诊含毒性中药饮片处方838张,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毒性中药品种、毒性中药使用频次、超剂量频次及毒性中药联合使用等问题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838张含毒性中药饮片处方中,共涉及22味毒性中药饮片,占医院毒性中药81.48%,50~60岁使用毒性中药饮片的处方居多(217 例,占25.89%),且每张处方药味多集中在11-15味,临床主要用于各类肿瘤疾病、慢性胃炎、结节病等。除了土荆皮、白果、蜈蚣3种以外,其他毒性中药均存在超剂量现象。毒性中药联用≥2味处方231张,以2味联用190张最多(占比22.67%)。配伍禁忌处方78张,以炮附片与半夏配伍居多,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失眠、郁病等。结论 毒性中药饮片在肿瘤科使用普遍,超剂量现象多,需警惕毒性中药超剂量使用及毒性中药联用配伍导致的潜在风险,加强药物管理,促进合理应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俞金芳 《中国药业》2002,11(2):18-19
毒性中药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1988年国务院颁布执行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规定了28种毒性中药,而在这些毒性中药中明确规定其中的13种中药是以生品的形式入药,如生川乌、生半夏等,它们经加工炮制后以炮制品形式入药的如制川乌、制半夏等,则作为一般中药管理。最近几年由于药品流通渠道混乱,不法分子为谋求暴利,粗制滥造、偷工减料、掺假掺杂,造成了一些毒性中药及这些毒性中药经加工后的炮制品在临床应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当前毒性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中药处方中毒性中药使用情况与合理性,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毒性中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医院2016年7月-12月门诊患者中药处方3374张,统计与分析处方中毒性中药的使用情况与合理性.结果:抽取的3374张中药处方中,其中涉及毒性中药饮片处方1089张和有毒、小毒中药22种;使用科室主要是肿瘤科,其次为中医科、心内科等;处方中含1味毒性中药的单张处方为最多,其次为含2味毒性中药的处方,再则含3味及以上毒性中药的处方,但较少;中药附子是使用最多的中药饮片.结论:医院毒性中药的使用较为普遍,医院行政部门应制定"毒性中药饮片的使用与管理规范",避免不良事故的发生,以确保毒性中药饮片使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冯超 《上海医药》1996,(1):21-24
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亚东药业公司宝山药厂终于向社会正式推出其新产品——益公·肤康片、霜(即积雪甙片、霜。“益公”为其商标)。对于不幸受创伤、溃疡、硬皮病、疤痕等之苦的病友而言,这是一大喜讯。益公·肤康片、霜的有效成分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经精制、加工所得。追本溯源可以知道,祖国医学于二千多年前就已开始用这些中药内服外治,汉代即载入《神农本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对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产生毒副反应的因素,确定有效的应对方法。结果引起中药毒副反应的因素有处方超量、炮制不合格、用法不当、久服蓄积中毒、配伍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引起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等,应加强中药饮片质量与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防范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结论通过加强中药的科学管理,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素质,大力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可以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林强 《海峡药学》2006,18(5):99-101
毒性中药多含有毒成份,药性峻猛,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滥用或乱用毒性中药,会引起中毒,本文对5种常用毒性中药的中毒机理、炮制原理等方面作一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对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产生毒副反应的因素,确定有效的应对方法。结果引起中药毒副反应的因素有处方超量、炮制不合格、用法不当、久服蓄积中毒、配伍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引起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等,应加强中药饮片质量与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防范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结论通过加强中药的科学管理,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素质,大力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可以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北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现有的毒性中药品种及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概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我院毒性中药品种,简介其药典规定用量、毒性成分、不良反应、配伍和使用禁忌、中毒救治方法及合理应用等。结果:目前我院共有草药487种,其中毒性中药占5.75%,并且包括部分药典未收载品种。结论:毒性中药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引起不良反应的概率大于非毒性中药,因此需要对其毒性成分和作用机理不断深入研究,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保障用药安全,促进毒性中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源性肝毒性和中药组分、个体差异及配伍等方面关系密切。从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临床与动物实验的比较3个方面对中药引起的肝毒性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发现生物碱、萜类、蒽醌类化合物是引起中药肝毒性的主要化学成分,肝毒性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代谢酶基因表达异常、肝细胞凋亡失调、脂质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炎症反应等。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在关注其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应重视其所引起的肝毒性,才能进一步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中南药学》2019,(6):899-903
雄黄作为传统中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含砷中药,其毒性和安全性也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脏器毒性、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及细胞毒性、毒代动力学、毒性物质基础和砷形态分析等方面对雄黄毒性的研究加以总结,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