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对我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干预后的效果,分析干预后儿科病区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二次合理性评价。方法:调取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我院儿科病区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全部例数和各病区例数明细进行比较。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模式,抽取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儿科病区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病历各300 份,统计并比较溶媒选择和溶媒溶质体积比。将我院2017 年临床药师干预后,使用数量排名前5 的儿科病区,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模式,各抽取100 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二次合理性评价。结果:2017 年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全年用量在临床药师对其进行合理干预后,同比下降18.39%。抽查的300 份病历中溶媒选择含氨基酸溶媒的比例由25.67%上升至73.67%,溶媒与溶质体积比逸5: 1 的比例由0% 上升至69.33%。结论:临床药师对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干预有效,但该药应用于儿童尚无权威参考依据,尤其在临床适应证和儿童用药剂量等方面急需建立适用于儿童的权威性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17,(9):1338-1340
目的讨论本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使用的合理性,为其在临床上的安全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第2季度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出院病例200份,对用药争议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并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探讨了丙氨酰谷氨酰胺适应证、溶媒问题、输注方式、可否单独应用等问题。结果根据文献分析,初步拟定合理性评价标准,临床应用病例中33.5%存在不合理用药。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使用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应为其制定使用标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持续性干预对医院丙氨酰谷氨酰胺临床合理应用的作用和效果。 方法 对2016年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出院病人病历进行收集与分析,同时针对相应问题开展持续性的药学干预。 结果 临床药师对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使用进行持续性药学干预后,医院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临床应用合理率从62%上升至9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持续性干预对我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合理使用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对2013年第一、二、三季度所有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出院病历进行收集与分析,比较干预前后临床使用该药的变化情况。结果:持续性干预后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消耗金额占总药品消耗金额的比例为0.53%,使用率为5.80%,与干预前及第一次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理使用率为91.48%,在用药适应证、溶媒选择、用药疗程等方面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对我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使用进行持续性干预,使其临床使用规范合理,表明持续性干预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临床应用合理性。方法 经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回顾性收集2021年1—6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病例,按科室消耗构成比,随机抽取1 260份病例的相关数据,针对该药的科室分布情况、用药适应证、剂量、疗程、溶媒是否合理展开进一步分析,并总结病例中出现的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提出相应问题解决策略。结果 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科室分布中,使用率前3位为胃肠外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使用率分别为37.54%、19.60%、14.44%,其次为重症医学科、肝胆外科等;药物使用剂量及疗程中,1 260例病例剂量为(11.41±8.11)g,疗程为(6.15±4.33)d;溶媒种类分布中,“全合一”营养液、11.4%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乐凡命)、脂肪乳(10%)氨基酸(15)葡萄糖(20%)注射液(克林维)使用率占据前3,分别为65.40%、15.87%、8.33%;该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不合理使用率为5.40%。结论 针对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用药,临床需进一步强化药物管理工作,明确药物适应证、禁忌证,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对...  相似文献   

6.
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说明书要求其与可配伍的氨基酸溶液或含有氨基酸的输液相混合后与载体溶液一起输注.但很多医生习惯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本文探讨了葡萄糖注射液配制丙氨酰-谷氦酰胺注射液的合理性,认为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虽无稳定性改变,但其与氨基酸合理配伍可以比葡萄糖注射液更有效的改善氨基酸代谢.促进氮正平衡.而且从法律和医疗行为规范化的角度考虑.临床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时应按照说明书要求.  相似文献   

7.
吴丹梅 《海峡药学》2011,23(9):194-195
评价我院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使用情况,为安全、有效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茚三酮柱后衍生化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丙氨酰-谷氨酰胺含量的方法,以评价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与配伍输液的稳定性。方法根据丙氨酰-谷氨酰胺与茚三酮反应后溶液在570nm处有最大吸收的原理,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含量。将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以1:5体积比分别与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果糖注射液、乳酸林格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以及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配伍,室温下,6h内检查性状以及含量的变化。结果丙氨酰-谷氨酰胺在1~2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 9),低、中、高3种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4.5%、97.6%和98.7%;RSD分别为0.52%、0.10%和0.06%。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分别与上述各组输液配伍后,6h内外观未见明显变化;0~6h复方氨基酸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分别与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配伍,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输液与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配伍后,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该法操作简单,分离度良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含量测定。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最佳载体为5%葡萄糖注射液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药学服务对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合理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查阅本院2013年5月248例使用过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出院病历以获取基线数据,针对发现的问题实施一系列药学干预。2014年5月再次查阅228例使用过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出院病历,比较和分析2组病历在药学干预前后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使用差异。结果:实施药学干预后,选药适宜率(P<0.01)、稀释载体准确率(P<0.01)、氨基酸占比达标率(P<0.01)等评价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药学干预对丙氨酰-谷氨酰胺的合理使用产生显著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与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室温下,24h内取样检查性状、pH、渗透压、丙氨酰谷氨酰胺标示含量、有关物质、以及5-羟甲基糠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后,24h内上述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丙氨酰谷胺酰胺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24h内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现状及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判断标准进行判断。结果:360例手术病历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100.00%。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04例,合理的有2例(0.98%);Ⅱ类切口手术146例,合理9例(6.16%);Ⅲ类切口手术10例,合理1例(10.00%),总合格率为3.61%。用药时间正确16例(4.44%);选用的药物超标准的320例(88.89%),术后用药时间正确的13例(3.61%)及联合用药不合理(包括无指征)的191例(53.06%)。结论: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评价其使用合理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该院急诊2012年1—12月所有处方,从每月处方中随机抽取100张,共1 200张处方,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其使用合理性。结果:1 200张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268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2.3%;抗菌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种类依次是氟喹诺酮类(149例次)、头孢菌素类(86例次);其中抗菌药物单一用药处方226张(占84.3%),联合用药处方42张(占15.7%)。结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后,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变化趋势,为医院抗茵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1年1-6月我院儿科门诊处方2350张及2013年1-6月儿科门诊处方2487张,统计与分析抗茵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我院2011年1-月儿科门诊抗茵药物使用率由45%(1057/2350)降至2013年1-6月的18%(448/2487);合理应用率由68.0%(719/1057)升至91.1%(408/448);抗茵药物使用强度(AUD)由28.3DDD降至12.4DDD。结论:《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实施后,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有很大的提高,行政干预手段能有效地改善抗茵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该院Ⅰ类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2~4月的42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42例Ⅰ类切口手术中有37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88.10%),给药时机及持续时间合理33例(89.19%),不合理4例(10.81%)。其中选用药物合理23例(62.16%),不合理14例(37.84%)。结论该院Ⅰ类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还是存在用药时间过长、选药不当的问题,需要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甲状腺手术住院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情况,并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随机选择沈阳市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随机抽样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甲状腺手术住院患者病历400份,提取病历资料中有关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信息,按照国家有关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相关评价标准,逐一分析抗茵药物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剂量、次数、换药理由及其合理性等。结果:400例患者中,抗茵药物单一使用率为92.00%(368/400),二联使用率为8.00%(32/400)。其中,抗菌药物种类选择合理率为47.50%(190/400),给药途径合理率为100.00%(581/581),给药剂量合理率为82.10%(477/581),给药次数合理率为85.20%(495/581),换药理由合理率为14.36%(26/181)。结论:该三级甲等医院甲状腺手术住院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我院门诊抗感染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急诊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评价其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2月~6月的门诊、急诊处方共10 110张,对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调查10 110张处方,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处方为3 498张。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为34.60%。单用1种抗感染药物的处方为3 032张,占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的86.68%,二联用抗感染药物处方为457张,占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的13.06%,二联以上抗感染药物处方为9张,占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的0.26%。结论:我院门、急诊抗感染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改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张弋  王炎炎  沈中阳 《中国药房》2008,19(8):580-582
目的:评价我院器官移植中心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抗感染药的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调查我院2005年9~12月5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1月内抗感染药的应用状况,结合其应用例/次、应用时间、药物利用指数(DUI)及药物联用与病原学相符情况,分析其应用的合理性。结果:肝移植术后1月内应用频率列前10位的抗感染药中,DUI≤1的有9个,DUI>1的1个;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联合用药中,单用2例(占4%),二联应用17例(占34%),三联应用21例(占42%),四联以上应用10例(占20%)。结论:我院术后抗感染药应用剂量和联合用药比例均偏高,亟待干预。  相似文献   

18.
我院2008年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08年收集的132例ADR报告,分别从上报科室、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32例ADR涉及的药品有51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91例,68.94%);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34例,37.3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8例,74.24%);ADR出现在用药2h内66例(50.00%);严重的ADR有6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其次为消化系统(17.28%)及神经系统损害(15.72%)。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我院骨科髋关节置换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整治活动的效果,以期逐步扩大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成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2例,其中2010年4月-2011年4月(整治活动前组)90例,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整治活动后组)92例。对患者的自然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品种、使用时机、使用疗程等进行汇总及评价,并将结果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主要药物由第3代头孢菌素(31.11%)变为第1代头孢菌素(54.35%),其他各类药物的使用率均有显著下降(P<0.01);预防用药时机由大于术前2 h(58.89%)变为切皮前0.52 h(88.04%);用药疗程由平均(11.91±3.87)d变为(4.07±2.32)d;抗菌药物平均总费用下降71.06%。经过整治活动后药物选择不合理、术前用药不合理、更换药物不合理以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我院骨科髋关节置换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得到明显改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长效管理机制已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评价其使用合理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发出的《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每个月组织对25%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每名医师抽查的处方不少于50张,不足50张的按实际开具处方数。结果:2012年共抽查门诊处方31 729张,其中抗菌药物处方6 870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65%;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406张,占5.91%。急诊处方9 402张,其中抗菌药物处方2 483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6.41%;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443张,占17.84%。结论: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