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 35例冠心病患者 ,利用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方法得到心肌灌注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 ,观察曲线的上升斜率和信号强度的峰值。并同期作了冠脉造影 ,确定心肌异常改变与冠脉病变血管分布相对应关系。结果  33例经心肌灌注成像有 41个病灶呈低灌注区为心肌缺血 ,其中 5例出现延迟强化为心肌梗死 ,经冠脉造影证实 3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结论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 ,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测定心肌血流的检查方法 ,为及时诊断及恰当治疗冠心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心脏腺苷负荷磁共振成像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临床无急性冠脉综合征,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的患者34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管腔狭窄>75%、第2组狭窄50%~75%以及第3组狭窄<50%。在3.0T磁共振成像仪上分别行静息和腺苷负荷磁共振心脏灌注扫描和延迟增强成像,对比分析不同状态下磁共振(MR)成像心肌灌注变化。结果: 在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静息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显示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肌灌注减少,总阳性率38%(13/34),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磁共振腺苷负荷试验可增加患者心肌灌注降低检测的阳性率[62%(21/34)]。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心肌缺血的检测,心脏磁共振腺苷负荷试验与静息心脏磁共振心肌灌注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延迟扫描成像在34例患者中无延迟增强改变。结论: 腺苷负荷MR灌注成像可以显著提高心肌缺血诊断的阳性率,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磁共振 (MR)首过灌注成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肌首过灌注特点 ,评价病变心肌组织血流灌注治疗效果。方法 :AMI患者 16例 ,正常对照组 8例。采用TurboFLASH序列行MR首过灌注及延迟成像扫描 ,绘制左心室各壁心肌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 ,分析病变心肌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特点。结果 :AMI未溶栓者首过不强化 ,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 ,曲线上升时间、上升斜率、峰值时间和对比增强率明显低于正常心肌 ,峰值信号强度仅为正常心肌的 (5 4 .5± 12 .0 ) %。溶栓再灌注者首过及延迟均强化 ,延迟扫描时病变心肌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 ,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仅曲线上升时间延长 ,峰值信号强度可达正常心肌的 (90 .8±13.0 ) %。结论 :TurboFLASH序列可反映心肌首过灌注 ,分析心肌首过灌注有助于评价病变心肌血流灌注情况 ,评价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软、硬件技术的发展,MR成像速度明显提高,时间分辨力及空间分辨力明显改善,这使MR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它能准确提供心脏解剖、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性、室壁运动、心脏代谢和冠状动脉等信息,从而有可能"一站式"诊断冠心病。现主要从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MR心肌活性成像及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这三个方面对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一站式"诊断冠心病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注射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TPA)行心血管磁共振(MR)增强扫描,用心肌信号强度变化描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观察静息状态下及潘生丁负荷状态下心肌灌注储备情况,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比,以评价心血管磁共振冠状动脉扫描检测心肌缺血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综述CT心肌灌注成像、核素心肌灌注成像、MR心肌灌注成像及心脏声学造影等心肌灌注的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心脏疾病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T MR心肌灌注成像(MR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RMPI)检查技术应用及方法。方法对25例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经两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21例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21例受检者狭窄度≥50%的冠脉共34支中,29支显示首过灌注减低,9支显示延迟增强,其中心肌透壁增强4例,非透壁增强5例。4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在控制好受检者心率及呼吸,掌控好技术要点的情况下,MR心肌灌注成像完全可以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有效评价心肌缺血情况及程度,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心肌微循环功能不全被认为是冠心病以及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侵入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该项检查并不能很好地对冠脉病变严重性进行功能评估。非侵入性心肌灌注成像技术能够评估冠脉微血管的功能,帮助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及协助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其中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灌注成像是一种可靠且稳定的检查方式,能够为局部心肌灌注提供准确的定量评估。由于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空间分辨率高,非侵入性,无电离辐射等优点,CMR已经用于临床相关冠心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本文综述CMR灌注成像在冠脉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容积(EFV)与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关系, 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钙化(CAC)预测模型比较, 评价EFV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增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肌灌注成像(SPECT-MPI)的疑诊冠心病患者。通过胸部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得EFV与CAC。阻塞性冠心病定义为1支及以上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 心肌缺血定义为负荷及静息MPI可逆性灌注缺损, 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且至少1支狭窄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区域存在心肌缺血。两者均不具备或仅具备其一为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收集、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CAC及EFV参数。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EFV和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相关性,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EFV能否在传统危险因素及CAC基础上提高对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预测。结果共纳入164例疑诊冠心病患者, 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OT MR心肌灌注成像(MR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RMPI)检查技术应用及方法.方法 对25例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经两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1例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21例受检者狭窄度≥50%的冠脉共34支中,29支显示首过灌注减低,9支显示延迟增强,其中心肌透壁增强4例,非透壁增强5例.4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在控制好受检者心率及呼吸,掌控好技术要点的情况下,MR心肌灌注成像完全可以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有效评价心肌缺血情况及程度,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负荷磁共振(MR)心肌灌注成像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准确诊断冠心病并提供大量预后信息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它具有早期准确的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观察局部和整体的心功能、高空间分辨率、没有电离辐射等优势。本文对负荷MR心肌灌注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心肌成像技术在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5TGE Signa CV/iMRI对20例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并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扫描。采用真正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FIESTA)完成心脏长轴面和短轴面的心脏运动MRI电影采集;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GREET)完成心肌灌注首过时相MRI图像采集;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MDE)完成心肌灌注延迟时相MRI图像采集。结果首过灌注减低区和延迟增强区与同层面正常区域心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最大上升斜率(slope)差别显著(分别为t=12.9,P<0.001;t=14.3,P<0.001)。首过期灌注减低12例(60%),延迟期心肌增强19例(95%),延迟强化范围明显大于首过灌注缺损区。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延迟强化的范围和与其运动能力呈负相关。结论多种MRI成像序列的应用为正确地评价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冠脉CT血管成像(CCTA)与动态心电图(DCG)联用的价值。方法将91例高危冠心病心肌缺血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别采用CCTA、DCG诊断,并利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检查了解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统计MPI检查结果,CCTA、DCG、CCTA联合DCG诊断的结果,对比CCTA、DCG单独诊断,评估CCTA联合DCG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能。结果 91例受检者中经MPI检查共有52例发生冠心病,发生率为57.14%,共发现89个心肌灌注异常区域,以可逆性灌注减低区、前降支区的构成比最高;经CCTA检查共有54例拟诊断为冠心病,共发现92个收缩期心肌灌注异常区;经DCG检查共有43例拟诊断为冠心病,共发现36例ST段水平压低者;CCTA联合DCG检查发现,共有53例拟诊断为冠心病;CCTA联合DCG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与CCTA相同,均为100.00%,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诊断。结论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CCTA联合DCG的价值较高,明显优于单纯CCTA和DCG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与核医学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探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前瞻性入选51例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之前或之后4周内进行了CMR和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三种检查之间无任何再血管化治疗。以CAG作为参考标准,将CMR与SPECT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基于患者个体分析,CMR和SPECT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测狭窄50%以上冠状动脉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和75%;74%和75%。CMR的诊断效能0.879,与SPECT 0.818相似(P=0.3377);基于血管分析,CMR和SPECT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测狭窄50%以上冠状动脉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和83%;75%和86%。CMR的诊断效能0.827,略好于SPECT 0.767(P=0.1284)。其中基于分支血管进行分析,CMR探测左前降支(LAD)分支血管病变的诊断效能0.849好于SPECT 0.688(P=0.0141)。CMR探测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分支血管的诊断效能与SPECT相似,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MR与SPECT负荷心肌灌注成像均能有效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基于患者个体分析,CMR与SPECT相比敏感性高,特异性相同;基于血管分析,CM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于SPECT,尤其对于LAD分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冠心病已成为中国有较高的病死率、复发率及致残率的疾病之一。冠心病诊断及评估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有重要作用。心脏磁共振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近年来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明显提高,具备多参数、多序列和任意方向断层成像的技术优势,在一次检查中心脏磁共振便可准确提供整体心功能、节段性室壁运动及心肌血流灌注、活性心肌等信息,并且避免电离辐射、放射性同位素及碘造影剂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现讨论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在冠心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12例240个正常肺段的磁共振肺灌注成像(magneticresonancepulmonaryperfusion,MRPP),初步探讨MRPP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12例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正常、无呼吸系统疾病及右心功能障碍的患者,分别进行增强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agneticresonancepulmonaryangiography,MRPA)、MRPP检查。通过在MRPP显示的各肺段区域内设置感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signalintensity,SI)、时间—信号曲线,获取灌注高峰期信号强度变化率(transformationrateofsignal,TROS)。测量各部位TROS。结果:1·MRPP拥有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可以获得首次通过肺实质灌注高峰相,以显示肺循环血流变化。2·通过信号强度变化率半定量分析肺动脉血流,MRPP显示正常肺灌注信号均匀,TROS=227%±52·32%,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肺动脉灌注高峰期时相,峰值时间为(9.83±1.19)s。结论:拥有高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的MRPP能够显示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联合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86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周内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CCTA、DCG检查。统计MPI、CCTA、DCG检查结果,并以MPI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CCTA、DCG单一与联合诊断结果。 结果286例患者中,MPI共诊断出176例心肌缺血,CCTA检查共发现183例心肌缺血,DCG检查共发现152例心肌缺血。CCTA+DCG联合诊断特异度与CCTA、DC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A+DCG联合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高于CCTA及DCG(P<0.05)。 结论CCTA与DCG联合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度和准确度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资料与方法 为分析心电图ST段改变与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心肌缺血,对126例心电图ST段改变患者同时行99mTC-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126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诊断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其中男性94例,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反转恢复序列的反转时间(TI)在判断心肌活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TI选择方法 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时经反转恢复序列TI手动与自动选择获得磁共振心肌活性图像的30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总结出其图像特点.结果 在反转的反转恢复技术比较,其手动与自动选择TI时间时图像质量及心肌与血池对比程度,显示对于图像质量最佳时TI有较强的一致性.结论 在磁共振心肌活性成像的临床应用中应恰当、合理地选择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才能获得最佳的心肌与血池对比的图像,以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心病等危症患者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00例均接受了CCTA与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冠心病等危症患者。采用目测直径法对CCTA图像狭窄程度进行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为<50%,50%~69%和≥70%。相应MPI图像上心肌节段的核素分布分为:灌注正常及灌注异常。结果 400条冠状动脉中,22条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10条(45%)相应的心肌供血区域在MPI图像上出现心肌灌注异常;378条冠脉血管狭窄程度<50%及正常,其中18条(4.8%)冠状动脉的心肌供血区域在MPI图像上出现心肌灌注异常。CCTA对评估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6%、97%、45%和95%。结论 CCTA用于诊断冠心病等危症患者心肌缺血时,确定诊断性能较低,排除诊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