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咳因虽多根本在肾──读《杂症会心录》有感310007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徐泉玉310009浙江中医学院钱俊华尝闻哮证,病标在肺,病本在肾;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然笔者未闻咳嗽一证,亦有此一说。近读清代医家汪蕴谷先生《杂症会心录》,见“咳虽在肺,而实根在肾...  相似文献   

2.
《杂症会心录》为清代医家汪文绮晚年所著,为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代表人物之一,汪文绮在肺系疾病治疗方面勤采众长,而却绝不盲从,提出了肺系疾病宜固本培元的治疗论点。强调肺病之治,重在治本,治本之法,重在肺肾;守古法而不苟同,变古法而非立异。剖析《杂症会心录》的固本学术思想,对现代肺系疾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运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修园著作真伪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为  苏颖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15-1716
通过对陈修园的《医医偶录》、《医学逢原》、《家藏心典》、《伤寒医约录》的研究,推断《医医偶录》非陈修园作,《医学逢原》、《家藏心典》、《伤寒医约录》虽非陈修园手订之书,但是记录了陈修园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可以看作是陈修园的医书,由他人编辑而成。  相似文献   

4.
吕同杰哮证论治经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全国名老中医吕同杰主任医师,业医40余年,对于哮证的辨治经验丰富,颇具特色,临床疗效显著,谨介绍如下.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于哮证的辨治,历代医家多主张发作期祛邪治标;缓解期抉正固本.对于发作期之虚,与缓解期之实的病理改变则少有重视.张景岳云:“虚实者,有余不足也”(《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吕老认为,气有盛衰,哮有虚实,实哮为气盛邪伏,痰宿于肺;虚哮则气虚痰贮,数脏并亏,发作期不同,缓解期有别.如汪蕴谷言:“其人强壮,……忽然壅气喘咳不得卧,……哮病居多,乃肺金一经受病……此属实喘也”.(《杂症会心录·卷上》)李用粹亦指出:“体弱质薄之人,……脉虚形减者,当调补其中,兼以清  相似文献   

5.
刘福庆是晚清四川绵州著名医家,著有《医录便览》传世。本文对其生平、生卒年代、葬地、《医录便览》书名,以及其子刘莹对《医录便览》的贡献等问题作出相关考证。  相似文献   

6.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4,(12):2484-2484
《医验录二集》,原名《医医十病》和《破俗十六条》。作者吴楚,字天士,号畹庵,清代歙县人,为名医吴正伦之孙,吴昆之侄孙,业科举而精于医术,他学问渊博,才品超迈,旁通医术未久,辄活命甚众,取效甚神,是故人人称叹为奇。其编著有《宝命真诠》《医验录二集》。《医医十病》和《破俗十六条》即为《医验录二集》的卷首部分。书刊中,  相似文献   

7.
《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医录》)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毕生经验的结晶。医家一生学验俱丰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其论病用药有其独到之处。笔者细读《医录》,感其山茱萸应用颇具特色。现不揣愚昧 ,浅述如下 ,供与同道商磋。1 《医录》中山茱萸应用概况1985年 8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医录》共上、中、下三册。上册收录的主要内容是张氏自制方 ,共 182方 ,其中原方中有山茱萸的有 17方 ,占 9.4% ,下册主要是医案 ,共有 139条病证及案例 ,其中 2 9则医案中有山茱萸 ,占 2 0 .9% ,中册主要为药物解 ,共有中药 79味 ,其中山茱萸解位…  相似文献   

8.
从《医碥》看何梦瑶的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博通河间、丹溪之学,擅长于温病及内科杂症。何氏著有《医碥》一书,六卷,“碥”是上车、上马的踏脚石,“籍此以登,如履碥石”(《医碥》自序)“医碥”即学习医学之阶梯。何氏的学术经验,系统而集中地反映在《医碥》之中。  相似文献   

9.
“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法浑是泻而无补”一语,据汪机所称,是朱丹溪提出的。查考丹溪的著作,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见有此语。这句话,对明代中期以及清代的许多医家所产生的影响颇大。据粗查,仅从明代正德十年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五一五~一六○一年)这八十六年中,就有六部医著相互转摘引录。如《医学正传》、《针灸问对》、《医学入门》、《东医宝鉴》、《古今医统大全》、《针灸大成》等。在这六部医著中,《东医宝鉴》(1611)引自《医学入门》(1595),《医学入门》又录自于《医学正  相似文献   

10.
肿瘤治验     
胡老行医任教四十余稔,毕生致力于《内经》、《伤寒》等古典医著之研究,善融新知,擅长内科疑碓杂症的治疗,对肿瘤病颇多灼见。兹选录三案简介如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1.
《医录便览》乃清代四川三台名医刘福庆、刘莹父子二人合力完成之作。刘福庆、刘莹等人为编写《医录便览》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几易星霜,才得以面世。对该书进行简介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考证其成书及刊刻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通报》2010,9(4):18-18
目录,是指一书的篇章或群书经过整理,登记之书名。余嘉锡《目录学发挥》称:“目谓篇目,录则合篇目及叙言也”。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专科目录的产生,先于系统目录。最早的专科目录,除公元前二世纪杨朴《兵录》外,就是医学文献发展专科目录了。如:《隋志》著录的《四时采药及会目录》,宋·《秘书省四库阙书目录》著录的《医经目录》,《大宋本草目》,明·《李嵩诸医书目录》,清·王宏朝的《古今医籍考》,余鸿业的《医林书目》,董恂的《古今医籍备考》,邹澍的《医经书目》等。但这些书目,均已亡佚。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就是明末殷仲春的《医藏书目录》。  相似文献   

13.
《幼科医验》二卷,作者秦昌遇,字景明,号广埜山道人,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医学家。精通内科,擅长治疗儿科病证。据《松江府志·艺术传》载,秦氏“天资警敏,少善病,因遂学医。治婴儿疾称神,已而遍通方脉,不由师授,妙悟入微……尝谓:法当死者,虽卢扁不能为,苟有生理,勿自我死之可矣。”秦氏著作繁富,除《幼科医验》外,着有《症因脉治》、《大方医验大成》、《幼科折衷》、《痘疹折衷》、《伤寒总论》等行世。《幼科医验》存有稿本与抄本,皆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今据稿本制版。是本系秦氏幼科医案集。卷上除初生杂症外,有胎病、疳…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未来我有三个目标。第一个,我希望能把中医推进一百年!""我的第二个目标,把我的《医间道》的稿费成立一个基金会,每年再投入一点钱进去,帮助那些成长中的中医,推动中医发展。""第三个目标:这辈子永不收诊费!"一这是我们在网上搜到的任之堂主人余浩的一段"真情告白"。这期我们为您推荐的是近几年已经很火了的任之堂系列书籍一《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万病之源:任之堂解说不可不说的养生误区》《任之堂医经心悟记:医门话头参究》,以及最新出版的一本《任之堂师徒问答录》。下面我们从《任之堂师徒问答录》里选择两则原汁原味师徒相传的案例分两期分享给大家。  相似文献   

15.
御药院是宋、金、元三朝宫廷中的药局机构,此机构所制定的成方配本,称为《御药院方》。现存的《御药院方》为元代配本,系许国祯等人编纂而成。关于其成书年代,《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和《三百种医籍录》均认为是在公元1338年。经笔者核实有关史料,发现有误,今考证如  相似文献   

16.
袁仁智 《中医研究》2011,24(6):78-78,F0003
以原简照片为底本,结合文理和医理知识参考《武威汉代医简》[1]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2]等诸家观点对当前有关武威汉代医简校注中所存在的文字识录、句读和注释方面的问题谨陈管见,并与相关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17.
《女科经纶》8卷,清·萧纂著,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初刊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书中以条文形式对女科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症予以辨证析源,考究发挥,并以其精辟独到的学术见解,拓宽了临证者辨治用药之思路,为习医者进一步钻研女科疾病证治指点了门径,是一部重点介绍中医妇产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类病证及其治法研究的专著。萧及其著述萧,字赓六,号慎斋,李(今浙江嘉兴)人。少年习儒,年长后因屡举功名不第,遂弃儒习医。自康熙二年(1663年),乃以毕生精力,潜心考究《灵枢》、《素问》,悉心钻研金、元及明代医著,尤擅长内科杂症与女科证治…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55-557
<正>笔者最近重新编订了清初名医吴天士的《医验录》初集和二集,名之为《吴天士医话医案集》,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内含《兰丛十戒》《破俗十六条》《医医十病》3篇医话和吴氏医案203则,以伤寒、内伤、虚劳病症为多,兼以杂病。吴氏医宗伤寒,精于脉诊,屡起疑难重症,擅用附子,彰显火神派风格,特色鲜明,予人诸多启迪。吴楚,字天士,号畹庵。为清代康熙、乾隆间安徽  相似文献   

19.
高辉远出生在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勤奋好学,18岁即独立行医,现为我院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业医五十余载,擅治温病与老年病。先后著有《中医对几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医门新录》等,发表学  相似文献   

20.
杜建教授诊病不拘一科,内科杂症、疑难病症,甚至儿科、妇科、肿瘤等都有诊治,并且疗效皆佳,于老年病尤为擅长。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老年病临床诊疗、科研数年,虽尚未得导师临诊所有精华,但揣度导师些许经验,斗胆为文,以期抛砖引玉。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杜建教授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原》等中医学古典医藉,曾经执教温病学、内科学,对中医的辨证论治稔熟于心。然而,杜建教授师古而不泥古,随着当今医学的进步,接纳并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应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办法,取得良好临床诊疗效果。杜建教授认为,“证”即西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