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CABG,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6例患者共换瓣6个,搭桥11支.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绞痛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明确诊断,术中完善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心肌保护及提高术后监护水平,同期实施瓣膜置换+CABG仍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病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和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老年心脏瓣膜病病人为分析对象,并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在治疗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治疗后依据病人情况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结果]在接受治疗的66例病人中,死亡3例,死于低心排综合症征有2例,死于心室颤动的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的1例,心律失常的6例,肺部感染的5例,根据病人自身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后均出院。出院随访6个月~12个月,病人无并发症的出现。[结论]对老年病人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的护理,应围绕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加强对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监护,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王伟玲 《全科护理》2011,9(32):2955-2956
[目的]探讨冠心病联合瓣膜病变同期手术治疗的手术配合和护理。[方法]对18例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认真做好术前访视和心理护理,熟练掌握手术配合要点。[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联合心脏瓣膜病变同期手术风险极大,细致周到的手术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护理要点。[方法]对32例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后病人在ICU监护期间进行严密监测和病情处理并提供专科的护理措施,并对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水电解质紊乱、抗凝不当、呼吸功能障碍、感染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32例病人中,心脏复跳后都转为窦性心律,3例在术后第1天转为结性心律,无一例发生心包填塞、低心排综合征、水电解质紊乱、呼吸障碍等并发症带来严重后果。2例死亡,30例治愈出院。[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病例提供术后ICU监护及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CABG,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6例患者共换瓣6个,搭桥11支。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绞痛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明确诊断,术中完善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心肌保护及提高术后监护水平,同期实施瓣膜置换+CABG仍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影响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病人130例,统计病人所有手术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方式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死亡高危影响因素。[结果]年龄、LVEF、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时间与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0岁,LVEF≤50%,体外循环时间≥120min,同期CAGB是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0岁,LVEF≤50%,体外循环时间≥120min,同期CABG影响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护理要点.[方法]对32例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后病人在ICU监护期间进行严密监测和病情处理并提供专科的护理措施,并对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水电解质紊乱、抗凝不当、呼吸功能障碍、感染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32例病人中,心脏复跳后都转为窦性心律,3例在术后第1天转为结性心律,无一例发生心包填塞、低心排综合征、水电解质紊乱、呼吸障碍等并发症带来严重后果.2例死亡,30例治愈出院.[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病例提供术后ICU监护及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10年3月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3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8.1±3.2岁。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1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34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成形术17例,合并心瓣膜置换术48例,其中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3例。平均每例作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1.96±0.85个。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12.3%),共出现并发症17例(26.2%);住院病死患者中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再次开胸止血3例。57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随访48例,失访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平均随访32.2个月,随访期间病死2例,均为非心源性病死。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护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曹涌 《护理学报》2000,7(3):24-25
对4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瓣膜置换术后的护理进行了论述,作认为:对于重症瓣膜病病人,术后强化呼吸道的护理,防止部并发症;严密监测循环系统,及时纠正低心排和心律失常;加强抗凝监测和心理护理,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病人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探讨对老年人复杂手术更全面、更优质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48例合并出现冠状动脉病变与瓣膜病变的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生物瓣膜置换术。手术护士通过术前对病情和手术方法的了解,根据手术的特点和需要理论,进行相应的准备和护理。结果48例手术过程顺利,术中体外循环时间83—3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2~216min。术后2例死于重度低心排,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对合并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的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生物瓣膜置换术,手术效果良好。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护士业务熟练,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全方位密切配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合并大左室心脏瓣膜患者置换术后防治低心排综合征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合并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防治低心排综合征的护理经过。结果:18例患者术中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5例,死亡1例。结论:针对合并大左室瓣膜病患者的病情特点,术前积极调整心功能,术后进行严密的监护,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做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维持循环稳定,是合并大左室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预防和治疗低心排综合征,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张俊  许勤  崔焱  张一明 《护理研究》2006,20(21):1916-1917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目前外科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常用方法[1]。术后由于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心排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会导致病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一旦出现,预后极其凶险,若不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病人将很快死亡或遗留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损害[2]。我科于2002年—2005年共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468例。术后突发心跳呼吸骤停者23例,抢救成功21例,死亡2例。现将对2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和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6岁~58岁。其中心律失常导致心跳呼吸骤停者…  相似文献   

13.
许利琼 《全科护理》2013,(34):3192-3193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4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均对其进行周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即刻监护和精心的术后护理.[结果]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住院14 d,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心脏瓣膜置换病人通过护士完善的围术期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痊愈.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均已成为心脏外科的常规手术,但对部分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或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需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由于此类病人多数病情重、病史长、年龄大、血管条件差、合并脏器功能不全者较多、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致使病死率明显增加[1].2006年2月-2007年6月对18例行同期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现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其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对87例患者术后进行心电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肾功能的监测等处理措施,同时进行抗凝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结果早期生存79例,死亡8例,其中5例为顽固心室颤动致死,3例为术后持续低心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并发症72例,其中心律失常51例,低心排综合征11例,急性心包堵塞6例;脑栓塞并发症4例。结论术后加强循环、呼吸、心功能等监护及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人102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疼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缩窄性心包炎(CCP)是由于心包的慢性炎性病变、导致心包增厚、粘连甚至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受限,心功能逐渐减退而引起的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手术剥离缩窄的心包、解除机械性压迫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我院对1例缩窄性心包炎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病人实施心包剥离术加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1病例介绍病人,男,34岁,因"反复活动后气促、双下肢水肿3年,加重1周"于2015年8月25日入院。诊断:缩窄  相似文献   

18.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7月~2005年7月,我们共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3例,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8例,给予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3例,均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21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4例。术后8例发生低心排综合  相似文献   

19.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测及护理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 ,但临床用药剂量不易掌握 ,致使抗凝治疗中出血、栓塞成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1,2 ] ,本文通过检测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rothrombintimeratio ,PTR)的变化规律与出血的关系 ,探讨机械瓣膜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测和护理要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2 2例 ,男 14例 ,女 8例 ,年龄16~ 4 4岁 ;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行二尖瓣置换术15例 ,双瓣置换术 2例 ,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化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 ,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  相似文献   

20.
心脏瓣膜和冠状动脉联合病变同期外科治疗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和冠状动脉联合病变同期外科治疗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对 2 1例行该手术的患者术后加强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神经系统功能、肾功能的监护 ,重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护理和腹膜透析护理。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 5例 (2 3 .8% ) ,肾功能衰竭 4例 (1 9.0 % ) ,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各 3例 (1 4 .3 % ) ,二次开胸止血 1例(4.8% )。除 2例术后早期死于低心排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 ,余 1 9例痊愈出院 ,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心脏瓣膜和冠状动脉联合病变同期外科治疗手术风险极大 ,而细致、周到的护理是使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