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龄(年龄≥75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经PCI治疗的98例高龄ACS患者,评价手术成功率,院内死亡、PCI相关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急诊PCI成功率100%,靶病变介入总成功率95.9%,出血并发症16.7%,院内死亡率1.1%;经(22.9±13.3)个月随访表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为13.4%.结论:PCI治疗ACS高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注意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急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的 183例大于 70岁ACS患者 (≥ 70岁组 )与 76例小于 70岁但大于 6 0岁的ACS患者 (对照组 ) ,两组均在心绞痛发作时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病变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适宜的介入方式对“罪犯”病变予干预。结果 ≥ 70岁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置入支架 173枚 ,直接置入支架 2 2枚 ;手术成功率 97.8%;术后 15 1例 (82 .5 %)患者心绞痛消失 ,18例有胸闷感 ,次日自行消失 ,14例患者仍有心绞痛症状 ;对照组PTCA后置入支架 71枚 ,直接置入支架 10枚 ;手术成功率 98.7%;术后 6 5例 (85 .5 %)患者心绞痛消失 ,3例仍有心绞痛症状。两组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心绞痛改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置入支架后两组均无急性闭塞和死亡病例 ;随访期内 ,两组心绞痛复发率及复发后接受再次血运重建术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有条件的心脏介入中心 ,对老年ACS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 ,与对照组比较 ,手术的成功率、安全性及近、远期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过程中联合应用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预防远端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5 4例ACS患者接受了PCI。其中 ,74例ACS患者 (男 6 5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5 7± 10岁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 1例 )在PercuSurge装置的保护下进行PCI(PercuSurge组 ) ;80例ACS患者 (男 6 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6± 10岁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 2例 )进行无保护的常规PCI(对照组 )。首要研究终点是院内和 30d的MACE。次级研究终点是PCI术后的TIMI血流和PercuSurge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全部病例均成功地置入血管支架 ,PercuSurge组全部成功放置PercuSurgeGuardWire保护装置 ,平均阻滞球囊直径 4 8± 0 6mm ,平均阻滞时间 9± 7min。PercuSurge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 5 9%与 81 2 5 % ,P <0 0 5 )。并发症包括 1例血管夹层 (1 35 % )、1例远端小血管血栓栓塞(1 35 % )、1例PercuSurge导丝所致血管穿孔 (1 35 % )。PercuSurge组院内及 3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4 0 5 %与 16 2 5 %、2 70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中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详细特征及趋势,以便更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方法对在我中心实施急诊介入治疗的2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病例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时间窗、治疗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平均年龄增大、高龄及高危患者增多,治疗时间窗中各时间段(发病→急诊科→导管室→首次球囊扩张)均有缩短,其中导管室→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缩短显著;药物支架、远端保护装置、血栓抽吸器、预防性冠状动脉联合注射防止无复流药物在近两年增长迅速,无血流发生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显著下降,同时溶栓后介入治疗较直接介入治疗各种严重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急诊介入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各种新型辅助技术的使用可有效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发病后不同时间段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的近期疗效以确定早期介入治疗的时间窗。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4年 6月间进行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15 0例 ,根据介入治疗开始的时间分为发病后 <2 4h ,2 4~ 72h和 >72h组 ,比较各组的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 ,术后胸痛缓解率 ,术后血流TIMI分级改善率 ,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住院天数的长短。结果 各组间PCI成功率、术后胸痛缓解率、术后血流TIMI分级改善率均无明显差异。术中并发症 <2 4h组较其他组明显高 (2 3 3%比 8 3% ,P <0 0 5 )。结论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时间介入治疗在院期间的近期疗效是相当的 ,但 <2 4h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 ,从安全性及效价比的角度考虑 ,2 4~ 72h为非ST段抬高的ACS早期介入治疗较为合适的时间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国产药物支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介入治疗(PC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1例ACS患者,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BraunwaldⅢ级)10例,在对罪犯血管行PCI过程中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结果:51例患者PCI治疗均获得成功。共治疗罪犯血管51支,置入Firebird支架63枚。1例STEMI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4例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25例(49.02%)患者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在ACS急诊PCI中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3月进行PCI治疗的4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0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15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成功率为97.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95.6%,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3.6%。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34支成功率61.8%,严重并发症0.6%。结论 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成功率均达到95%以上,因此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7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所有患者术前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均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等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结果:单支病变57例,双支病变71例,3支病变56例,左主干病变3例。处理冠状动脉病变256处,置入支架178例(支架置入率95.2%)。185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9%,病死率1.1%。1周、1年、3年和5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5%、1.89%、3.31%、5.83%。结论:AMI后尽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极为重要,急诊PCI使AMI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不同年龄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配至早期介入组(24 h内接受冠脉造影)和延迟介入组(36 h后接受冠脉造影).主要研究终点为180 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MI)、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 共有815例患者入选,其中≥75岁患者198例,<75岁患者617例.≥75岁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75岁患者(18.7%比9.2%,P=0.00).<75岁患者早期介入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介入组(6.5%比12.5%,P=0.01).≥75岁患者早期介入组和延迟介入组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5%比21.3%,P=0.39).结论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75岁患者病死率和新发MI发生率高于<75岁患者;<75岁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减少MI的发生率,≥75岁患者早期和延迟介入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early intervention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therapy on elderly patients and younger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coronary angiography taken within 24 hours after grouping)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 coronary angiography taken after 36 hours after grouping).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a composite endpoint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during 180 days follow-up. Results A total of 815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cluding 198 elderly patients aged 75 years and above, and 617 younger patients aged below 75 years. The elderly patients had a greater incidence of the primary endpoint than that of younger patients ( P = 0. 00). The primary endpoint of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of younger patients ( P = 0. 01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imary endpoint incidence of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group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P =0. 39). Conclusions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ho underwent intervention had greater incidence of death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Early intervention reduced the rat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r the younger pati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imary endpoint incidence between early intervention and delayed intervention among elderly patients.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应用那屈肝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那屈肝素的合适剂量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2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患者随机分为Ⅰ组(那屈肝素0.075ml/10 kg,120例)和Ⅱ组(那屈肝素0.1 ml/10 kg,116例).两组给予相应剂量那屈肝素,每12 h皮下注射1次,至少48 h,最后一次注射1 h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不再追加那屈肝素.分别在末次注射前、注射后1 h、2 h、4 h、6 h、8 h测定血浆抗Xa因子活性.观察记录患者30 d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血运重建)及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30 d内随访主要心脏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血浆抗Xa因子活性Ⅱ组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应用两种剂量那屈肝素均能达到有效的抗凝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PCI后根据其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54)和死亡组(n=13),采用多因素Lo...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状动脉远端血管弹性对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开通后出现无复流或血流减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中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成功置入支架完成IVUS检查的CTO病变患者34例。支架置入后远端血流正常组26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级],血流减慢组8例(TIMI血流分级0级或Ⅰ级)。分析可能导致无复流的病变形态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血管钙化、中膜血肿、导丝行走于内膜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流正常组的远端参考管腔面积[(4.09±1.71)mm2比(2.70±0.86)mm2,P=0.036]、远端血管收缩面积比[(15.96±3.95)%比(7.26±1.62)%,P=0.020]显著高于血流减慢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血管弹性差(OR 13.75,95%CI 1.946~97.178,P=0.009)是支架置入后远端无复流及血流受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IVUS观察的CTO病变远端血管弹性是影响CTO病变开通后远端出现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5例ACS患者,35例在IVUS指导下实施支架置入术为治疗组,30例直接支架置入术患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支架置入后IVUS检查,3例贴壁欠佳,7例支架未充分扩张,使用高压球囊高压扩张(18-20atm)后复查IVUS达到满意标准,其余25例达到满意标准;支架置入后,斑块面积显著减少(P〈0.01),病变处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管腔直径显著增加(P〈0.01)。对照组30例支架置入后,CAG提示贴壁良好,TIMI血流3级。随访1年,治疗组1例出现心绞痛,3例偶发性室性早搏;对照组6例出现心绞痛,4例频发室性早搏,5例出现劳力性胸闷。结论IVUS能准确测量血管直径、病变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同时能分析病变偏心程度及斑块特征,因此可指导选择支架的规格,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比邻关系、贴壁情况,支架扩张程度,是评价冠脉支架置人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的初步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5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1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16例接受择期PCI治疗.20例接受药物治疗。比较3组间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心绞痛时间、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较药物治疗减少了心绞痛消失时间,降低了住院期间的死亡率(P<0.05),较择期PCI显缩短了心绞痛时间,减少了完全血运重建率(P<0.05),但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无显性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尔硫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并接受PCI的患者共53例,随机分为地尔硫组和对照组,地尔硫组于PCI后即刻给予地尔硫5μg·kg-1·min-1,持续24h。观察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2组术前,术后即刻、24、48、72h血压、心率、心肌氧耗指数变化,以及C反应蛋白(CR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①2组在观察期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尔硫组(2·6±1·2)次,对照组(2·8±1·5)次]。②2组在术前和术后即刻血压、心率并无显著差异,但术后24h地尔硫组较对照组血压、心率均有明显降低[地尔硫组:血压(122·8±16·6)/(72·5±6·7)mmHg,心率(67·4±8·5)次/min;对照组:血压(135·6±18·9)/(86·2±9·7)mmHg,心率(78·9±10·6)次/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一直保持到术后72h,地尔硫组可有效降低心肌氧耗指数。③2组在术前和术后即刻CRP、NT-proBNP并无显著差异,但术后较术前CRP、NT-proBNP水平升高[地尔硫组:术前CRP(20·4±4·3)mg/L,NT-proBNP(254·2±31·7)ng/L,术后即刻CRP(39·8±8·6)mg/L,NT-proBNP(448·9±51·2)ng/L;对照组:术前CRP(18·6±5.2)mg/L,NT-proBNP(210.5±29.8)ng/L,术后即刻CRP(41.2±9.1)mg/L,NT-proBNP(502.6±57.4)ng/L]。术后24h地尔硫组较对照组CRP、NT-proBNP均有明显降低[地尔硫组:CRP(25.2±3.2)mg/L,NT-proBNP(202.5±21.4)ng/L;对照组:CRP(39.7±8.5)mg/L,NT-proBNP(482.3±49.7)n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直保持到术后72h。结论:地尔硫可降低ACS患者PCI后的心率、血压和心肌氧耗指数,并可显著降低PCI后CRP和NT-proBNP水平,有可能改善ACS患者PC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行经皮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150例搭桥术后行PC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2.3±9.3)岁,左室射血分数(59.1±6.6)%.150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共处理罪犯病变197处,其中自身血管153处,动脉桥血管2处,静脉桥血管42处.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疗,无再流发生率为12.7%,其中16例为桥血管病变,3例自身冠状动脉病变,桥血管介入治疗较自身血管介入治疗后其心肌标志物升高明显,无术中死亡病例. 结论:PCI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心功能和血管病变造影特点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70岁以上老年ACS患者50例,对持续性胸痛伴(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 2例,UA2例)行急诊PCI;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经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1周后行PCI。结果:对70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术后置入81枚支架。49例患者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2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经支架内再支架置入术后随访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安全程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纳入ACS患者行PCI治疗术后无复流患者72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经冠状动脉给予硝普钠0.9μg/kg,替罗非班组经冠状动脉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3min内注完,随后以0.15μg/(kg·min)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24h。观察两组患者冠脉给药前、给药后20min靶血管前向血流的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改变及术后2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冠状动脉内给药20min后造影显示,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均较给药前有改善,替罗非班组IRA的TIMI血流0级、1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IMI血流3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给药2h后与给药前比较,对照组心电图改善不明显,而替罗非班组患者心电图获得显著改善,两组冠脉给药2h后ST抬高及压低程度、缺血损伤导联数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内替罗非班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周内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地改善ACS患者术后无复流现象,并减少术后2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ACS+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行PCI的ACS患者278例,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ACS+DM组(91例)和非糖尿病ACS组(NDMACS组,187例),ACS+DM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HbAbl〈6.5%。两组均应用DES支架行PCI术治疗,ACS+DM组和NDMACS组分别行急诊PCI术20例(22.0%)和49例(26.2%),分别行择期PCI术71例(78.0%)和138例(73.8%)。随访36-48个月,观察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和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CS+DM组患者中女性比例和三支血管病变明显高于NDM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6%比46.0%,P〈0.05;58.2%比33.2%,P〈0.05)。ACS+DM组和NDMACS组PCI术成功率分别为96.7%和97.3%。两组术后并发症、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糖治疗可使ACS+DM患者PCI术后获得与NDMACS患者同样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对比依诺肝素(克塞)预处理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在行经皮冠脉介治疗(PCI)术中普通肝素小剂量用法与常规剂量用法的疗效。方法:60例在克塞预处理72小时后的ACS患者,在行PCI时,术中使用普通肝素3000 IU(小剂量肝素组,S组)与10 000 IU(常规剂量肝素组,R组)各30例。对比观察术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时间(APTT)、肌钙蛋白I(TnI)、再梗死率、出血情况、死亡率。结果:两组术后PT、APTT、TnI、死亡率、再梗死率、严重出血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轻微出血率S组显著低于R组(3.3%、26.7%.P<0.05)。结论:皮下克塞预处理在ACS患者可为PCI提供足够的抗凝作用,且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