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10年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野外和室内鼠密度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种群变动较大,1983年为11.54%,1984年为24.49%,其它年份为4.11~7.03%;室内鼠类种群变动规律不明显,但其密度普遍高于野鼠.野外和室内鼠种有互相流窜现象,但数量较少.室内优势鼠种是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优势鼠种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室内外优势鼠种逐年交替更换,两者的繁殖情况和食性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根据 1993~ 2 0 0 0年我省沿江西部地区鼠类调查结果 ,分析该地区鼠类种群结构 ,为有效防制鼠害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农田和居民室内合适生境 ,采用夹夜法布放鼠夹 ,对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 ,计算鼠种构成比和鼠密度 ,分析研究该地区鼠种结构和室内外优势鼠种。结果 农田鼠种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东方田鼠 ,其构成比 (% )分别为 84 .33、9.6 7、5 .6 7,农田鼠密度为 9.0 2 % ,黑线姬鼠为该地区农田优势鼠种。室内鼠种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 ,其构成比 (% )分别为 5 3.2 2、35 .19、10 .73、0 .86 ,室内鼠密度为 11.5 2 % ,褐家鼠和黄胸鼠为该地区室内优势鼠种。结论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黄胸鼠分别为我省沿江西部地区农田和居民室内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青岛机场卫生检疫局1992 1993年青岛机场鼠类调查结果。隶属2目2科4属6种,年均鼠密度为0.91%。鼠类种群构成有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和食虫目食科的臭鼯鼠。鼠类季节消长以第二和第三季节为高,褐家鼠是该地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西安市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每2个月监测1次。结果 2012-2013年共捕获鼠类4种152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33%,其中褐家鼠占51.32%,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39.47%和7.42%,为常见鼠种。密度在8月份呈现高峰。结论 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每年的8月份监测结果较高,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适当在春秋两季加强灭鼠工作可有效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鼠情8年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城乡家鼠组成均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和黄毛鼠;城镇褐家鼠构成比高于农村,黄胸鼠所占比重逐年缩小,小家鼠比重增大。农村户外野栖鼠组成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各县、市家野鼠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农村鼠密度明显高于城镇;8年来全省城乡鼠密度总趋势是家鼠密度明显下降,野栖鼠密度1990~1994年比1987~1989年有所上升。城乡家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波形基本相似,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3~5月和8~10月),表明家鼠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一致。结果还表明,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的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既有相似性,又有相抗性。农村野栖鼠的季节性数量高峰期年度间不稳定,农村野栖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数量变动,与野栖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农村地区鼠类种群和鼠密度季节性消长规律 ,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991~ 1999年按全国鼠情监测工作方案。 [结果 ]仙居县农村地区室内有鼠科 6种 ,食虫目 1种 ,主要家鼠为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野外有鼠科 9种 ,食虫目 1种 ,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鼠密度高峰期为 12月至次年 1月 ,野外鼠密度高峰期为 6月和 12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农村地区鼠类种群和鼠密度季节性消长规律,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1~1999年按全国鼠情监测工作方案。「结果」仙居县农村地区室内有鼠科6种,食虫目1种,主要家鼠为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野外有鼠科9种,食虫目1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鼠密度高峰期为12月至次年1月,野外鼠密度高峰期为6月和12月。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不同类型疫区监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河南省不同类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的人间疫情、宿主动物监测及影响因素,为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计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1990至2000年,河南省HFRS呈稳定下降趋势,其中姬鼠型疫区一直呈下降趋势,家鼠型有一定有春、冬两个季节高峰。(3)家鼠型疫区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58.07%),黄胸鼠、小家鼠次之。野外以黑线姬鼠(33.67%)和大仓鼠(42.5%)为优势种。姬鼠型疫区居民区以褐家鼠(46.12%)、小家鼠(42.92%)为优势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占绝对优势(83.04%),大仓鼠为次要鼠种(11.49%)。混合型疫区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鼠种(73.8%),黄胸鼠为次要鼠种(17.83%);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49.66%),大仓鼠次之(36.43%)。(4)家鼠型疫区居民区褐家鼠带病毒率较高,其次为黄胸鼠、小家鼠,野外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姬鼠型疫区居民区以黑线姬鼠带病毒率最高,褐家鼠及小家鼠次之,野外仅有黑线姬鼠带病毒。混合型疫区居民区带病毒鼠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及小家鼠,野外为黑线姬鼠、大仓鼠、黑线仓鼠。(5)在姬鼠型疫区褐家鼠、黄胸鼠及小家鼠中发现带有Ⅱ型HFRS病毒。说明我省姬鼠型疫区已发生向混合型疫区的转化。结论:我省HFRS不同疫区呈不同流行特点,制定防制措施应根据监测结果分别实施,并密切观察不同疫区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西安市城区鼠类的种群结构分布、生态习性、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夹夜法。结果 2009-2013年共捕获鼠类433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4种。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63%,其中2010年鼠密度最高为0.80%;2012年鼠密度最低为0.51%。优势种群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分别占鼠类总数的69.05%和26.10%。结论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可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在鼠类活动高峰前适时加强环境整治,采用物理、化学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更好地控制鼠类的繁殖,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对吴淞沿江地区鼠类种群及密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115只,隶属于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5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臭鼩鼱),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0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江县家、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结果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1990年和1992—1993年,达18.85%-26.57%,一般稳定在4.21%~14.88%之间;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达9.47%,其余年份在1.96%-7.26%之间,均较野外密度低。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1.59%)、四川短尾鼩(27.36%)和褐家鼠(18.68%),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64.32%)、小家鼠(26.58%)、四川短尾鼩(7.99%),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结论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合浦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黄胸鼠和褐家鼠是室内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室外优势鼠种;平均鼠密度为10.75%,室内(11.46%)高于室外(10.04%);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的密度分别为4.09%、3.88%、3.20%、6.86%和2.51%。结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均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摸清贵州省余庆县鼠种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86—2001年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统计鼠密度和鼠种组成。结果:余庆县家栖鼠和农田鼠种有8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83.97%;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95.16%。家栖鼠类在每年3、10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农田鼠类在每年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结论:黑线姬鼠、褐家鼠是我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防制的关键时期,化学防治是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灭鼠村庄家鼠群落变化的10年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告1981~1991年在济南市郊区两个灭鼠村庄内进行家鼠群落变化观察的结果。灭鼠前家鼠群落中褐家鼠占85.23%,小家鼠占14.77%。苏家村用毒饵盒持续灭鼠后调查13265夹夜,捕获率为2.60%;1983~1985的3年中,野栖鼠型动物分别占86.96%,92.67%和45.83%,以后的年份只捕到1只小麝鼩。宿家村一般每年彻底灭鼠1次,1993~1991年共调查11506夹夜,捕获率为7.30%;其中1983~1986的4年中,野柄鼠型动物分别占29.14%,35.80%、15.30%和27.78%,其余年份则很少发现;该村1990年冬季以后未灭鼠,1991年8月调查褐家鼠又成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6.67%。作者认为,以褐家鼠为主,间有少量小家鼠,为北方尤其是农村的家鼠群落的顶极群落。在灭鼠的条件下,这一群落遭到破坏;而一旦停止灭鼠等人为干扰,可很快恢复原来的顶极群落。另外,野栖鼠型动物进入室内,除受室内鼠类密度影响外,还与野鼠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85~1991年城乡家栖鼠鼠情监测资料为主要依据,揭示了辽宁省城乡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月变动及七年来年变动趋势。城乡1年内均有两个数量商峰,城市数量高峰为4~5月与9~10月,农村数量高峰为3~4月与10~11月。城市家鼠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鼠密度被控制在1%以下;农村鼠密度也下降,但平均密度高于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鼠类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方法夹夜法。结果14年共捕获鼠类动物1196只,经鉴定属2目2科5种,即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和臭鼩鼱。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3.71%。平均鼠密度2.37%,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结论在城镇居民区家栖鼠防制中,应加强鼠情监测,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汕头港区1951~1988年鼠类及其寄生蚤调查结果:在港区捕获的3583只鼠类及食虫目小兽经鉴定属2目2科3属6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黄毛鼠、卡氏小鼠和臭鼩鼱;随着港区环境的变迁和对鼠类防制活动的结果,不同年份不同鼠种在数量构成上有明显变动。从捕获的3314只活鼠体上检集到跳蚤8249只,经分类鉴定共有6种,即:印鼠客蚤、缓慢细蚤、致痒蚤、猫栉首蚤、不等单蚤和适存病蚤;印鼠客蚤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5.3%;本港历年来蚤指数都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制订科学灭鼠对策,控制奉贤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方法 依据1986~1995年奉贤县断RS流行特征及黑线姬鼠、褐家鼠等5种宿主动物均携带汉坦病毒(HV)的监测结果,于1996~2001年的每年春秋两季,选取溴敌隆配制毒饵,对1986~1995年的历史疫点及以后逐年出现的新疫点,在室内、外环境及村(集镇)周田野同步投毒饵灭鼠;非疫点仍按1995年以前的方法以室内灭鼠为主,兼顾室外环境。同时,在全县25个乡镇(农场)每月于各村轮转用夹夜法以300夹日监测鼠密度,然后计算年平均鼠密度。结果 全县年平均鼠密度和HFRS年平均发病率,1996~2001年比1986~1995年分别下降68.55%和64.36%。结论 长达6年的动态观察结果证明,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制订的科学灭鼠控制对策,可有效地控制长期居高不下的HFRS流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自1991年以来对周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开展控制的效果研究。通过历年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证实了黑线姬鼠、褐家鼠和黄毛鼠是周宁县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疫区类型属姬鼠为主的混合型疫源地。自1991年以来每年坚持在春秋季节进行两次大规模的以灭野鼠为主,并灭家鼠的防制措施,使鼠密度、带病毒鼠指数大幅度下降,人群发病率比灭灵前18年年均下降54.16%,比灭鼠前5年下降67.37%。监测发现,随着灭鼠工作的深入开展,鼠种构成及带病毒状况发生变化,近年来野外针毛鼠、黑线姬鼠构成明显下降,带病毒率减少,黄毛鼠构成相对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