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伊犁鼠兔生态学及与鼠疫自然疫源地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米对分布于新疆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新定种动物——伊犁鼠兔进行了生态学及与鼠疫自然疫源地关系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伊犁鼠兔的分布区恰与北天山的疫源地带相重迭,该鼠兔的栖息分布与旱獭疫源地高山带疫点的宿主动物有联系,但从生态学和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可排除伊犁鼠兔作为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伊犁鼠兔分布区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3年首次发现伊犁鼠兔(Ochotona iliensis Li et Ma,1986)以来。笔者对该鼠兔的分布作了大量调查,1988年确定新疆尼勒克,精河、乌苏、沙湾、玛纳斯、呼图壁、昌吉、乌鲁木齐及和静等县市所属的北天山的婆罗科努山,伊连哈比尔尕山和天格尔山等山区为其分布区(李维东,等.动物学杂志,1991年第3期)。嗣后,又对周围山系作了大范围调查,包括阿尔泰山、北塔山、东天山、中天山和北天山西段及南天山中段北坡,结果皆排除存在  相似文献   

3.
捕)获及群众报送等方式,共收集各类动物检材184份(表1),蚤类236匹,草原硬蜱48匹。表1 动物检材统计结果动物种类自毙活体合计来源地旱 獭91423上杜柯乡、岗木达乡社 鼠45045上杜柯乡、中壤塘乡鼠 兔86775上杜柯乡獾707上杜柯乡其他鼠类43034上杜柯乡合 计73111184 14 小型啮齿类动物调查 采用夹捕、绳套、笼关等调查了小型啮齿类动物的种类及分布,结果见表2。表2 小型啮齿类动物构成情况种类数量构成比(%)藏鼠兔754870社鼠452922大林姬鼠221429长尾仓鼠9584鼢 鼠1065林跳鼠10651065合 计1541000015 鼠密度调查 采用5米夹线…  相似文献   

4.
伊犁鼠兔体外寄生蚤的种属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掌握伊犁鼠兔(Ochotona iliensis)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作者对其体外寄生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经多年调查,仅于1989年8月在新疆沙湾县境伊犁鼠兔体外获得寄生蚤1只(♀),其后(1991年9月)在库车县境该鼠兔体外采到6只蚤(3♂,3♀),经透明标本鉴定,皆为倍蚤属(Genus Amphalius)的哗倍蚤(A.clarus)。目前世界上该蚤共有3个不同地区亚种,包括哗倍蚤指名亚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西藏帕里啮齿动物种类及分布特点。方法采取夹捕法、粘鼠板法、笼捕法进行调查,旱獭等较大体型啮齿动物采用活套法抓捕。结果捕获啮齿动物72只,其中黑唇鼠兔57只,藏鼠兔7只,锡金松田鼠5只,喜马拉雅旱獭2只,灰尾兔1只,捕获率8.8%,脱逃率29.4%。结论帕里在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上属古北界,生态环境复杂,海拔较高,生活着多种啮齿类动物,优势种群为黑唇鼠兔,有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对伊犁鼠兔(O.iliensis)生态学的数年研究中,于1985年8月14日及1987年7月13日采集和观察到3只亚成体,1987年9月见到唯一1只幼体。为充实该物种研究资料,对该幼体作了生物学及行为观察和繁殖胎次分析。一、生物学观察:该幼体发现于新疆尼勒克县境  相似文献   

7.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鼠兔的食性显微组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新疆若羌县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鼠兔暖季和冷季食性及营养生态位,为高原鼠兔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13年7月(暖季)和2014年1月(冷季)分别采集高原鼠兔60份粪样,组合为10个复合样本进行粪便显微组织分析,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主要常见植物标本进行鉴别,之后通过显微镜对比分析确定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结果高原鼠兔暖季采食14科24属25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19.15%)、莎草科(15.57%)、豆科(14.29%)和菊科(12.35%);高原鼠兔冷季共采食12科16属17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21.94%)、莎草科(18.53%)、豆科(16.42%)、藜科(10.46%)和菊科(10.32%)。46种参考草本植物超过一半(54.35%)出现在粪样中。高原鼠兔食物种数和生态位宽度暖季大于冷季,而多样性和均匀度暖季小于冷季。结论高原鼠兔的食物以禾草和杂类草为主,冷季食物资源匮乏时,表现出食性泛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伊犁鼠兔人工饲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加强对伊犁鼠兔的全面研究,作者将捕获的这种高山动物作了低海拔区的人工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伊犁鼠兔基本能适应低海拔地区的生活;食物构成由高原的青兰等野生植物,逐渐过渡为以芹菜为主的蔬菜。从近10个月的饲养观察看,伊犁鼠兔性情温顺,食性广,易于管理,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特有害鼠黑唇鼠兔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唇鼠兔既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害鼠,也是青藏高原的优势害鼠,严重威胁草原的生态环境、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防治鼠兔常用的方法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生态防治,文章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只有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控制鼠害;提倡对黑唇鼠兔的开发利用,化害为益,探索防治鼠兔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敌鼠钠盐对不同种类鼠的灭效观察阳林俊(54088部队卫生所)敌鼠钠盐是目前大规模灭鼠广泛采用的一种慢性抗凝血灭鼠剂,但每次灭鼠后,仍有少数残存鼠。为了摸清敌鼠钠盐的灭鼠情况,提高灭鼠效果,对不同种类鼠的灭效作了观察。1材料和方法敌鼠钠盐为大连市化工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寄蝇科昆虫种类及区系特征。方法采用形态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原理与方法。结果所采集蝇类经分类鉴定隶属4亚科15族35属57种,其中发现1个中国新纪录属:短柄寄蝇属(Elomya Robineau Desvoidy,1830);3个中国新纪录种:侧短柄寄蝇〔Elomya lateralis(Meigen,1824)〕、岸厉寄蝇〔Lydella ripae (Brischke,1885)〕、鹊声寄蝇(Phonomyia atypical Mesnil,1963);2个中国特有种:黄鳞长须寄蝇(Peleteria flavobasicosta)、源寄蝇(Tachina genurufa);14个内蒙古新纪录种。结论由于贺兰山地貌形成的时间要明显晚于寄蝇科昆虫的形成、分化时间,贺兰山未能有效地阻止古北界和东洋界寄蝇种类的相互扩散,故该地区寄蝇科昆虫区系特征以古北界和东洋界成分为主,并以在古北界和东洋界跨界分布的种类最为丰富。所有标本均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翅目蠓科志。方法采用帐诱法、网捕法、畜诱法、灯诱法和文献资料收集蠓种。结果报道了新疆双翅目蠓科昆虫小志,记述了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4亚科10属106种,其中细蠓亚科(Leptoconopinae)1属,即细蠓属(Leptoconops Skuse)17种;毛蠓亚科(Dasyheleinae)1属,即毛蠓属(Dasyhelea Kieffer)16种;铗蠓亚科(Forcipomyiinae)3属,即裸蠓属(Atrichopogon Kieffer)1种,铗蠓属(Forcipomyia Meigen)8种和蠛蠓属(LasioheleaKieffer)2种;蠓亚科(Ceratopogoninae)5属,即库蠓属(Culicoides Latreille)48种,短蠓属(Brachypogon Kieffer)4种,贝蠓属(Bezzia Kieffer)8种,须蠓属(Palpomyia Meigen)和塞蠓属(Mallochohelea Wirth)各1种。结论为新疆双翅目蠓科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进行分类研究和整理。方法 在山西省太岳山地区以网捕为主笼诱为辅的方式,广泛采集有瓣蝇类昆虫,并通过针插的方式制作标本。根据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在显微镜下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及整理发现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8科75属168种。包括粪蝇科1属1种,花蝇科13属26种,厕蝇科1属10种,蝇科22属70种,丽蝇科11属22种,麻蝇科14属21种,寄蝇科12属17种,皮蝇科1属1种,其中山西省太岳山地区产模式种5种。结论 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物种丰富、多样,并具特有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区高原鼠兔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7—8月,累计设置和调查鼠兔活动洞群内5m×5m样方69个,另外在附近相同生境类型中无鼠兔活动地方设置对照样方62个。记录样方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土壤硬度以及距道路的距离等指标。结果活动洞群和对照样方植被高度、植被密度、坡度、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和土壤硬度等生态因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坡度(0.886)、植物种数(-0.865)和土壤硬度(0.834)。结论高原鼠兔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坡度陡,植被高度低,而植物密度高,土壤硬度小的高寒草地或高寒荒漠生境。该结果为利用植被改良调控高原鼠兔密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山西省恒山地区有瓣蝇类的种数及区系特征。方法采用昆虫学分类原理与方法。结果在山西省恒山地区发现有瓣蝇类154种,隶属6科63属,包括特有种9种(占调查总数的5.84%)。记述了该地区有瓣蝇类的名录。结论山西省恒山地区有瓣蝇类的区系特征是以古北界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16.
Orientobilharzia turkestanicum is a blood fluke of many mammals and causes orientobilharziasis that is also a neglected parasitic zoonosis because the cercaria of O. turkestanicum can infect humans and cause cercarial dermatitis. The present study determined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mt genome of O. turkestanicum and revised its phylogenetic position based on mt gene content and arrangement. The complete mtDNA sequence of O. turkestanicum was 14,755 bp in length, which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mtDNA genomes of three species of the blood flukes, Schistosoma mekongi (14,072 bp), Schistosoma japonicum (14,085 bp) and Schistosoma mansoni (14,415 bp), but smaller than Schistosoma haematobium (15,003 bp) and Schistosoma spindale (16,901 bp). The mt genome of O. turkestanicum contains 12 protein-coding genes, 22 transfer RNA genes and two ribosomal RNA genes, but lacks an atp8 gen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chistosoma species. The mt genome arrangement of O. turkestanicum contains an AT-rich region and two non-coding regions (NCRs), including long non-coding region (LNR) and short non-coding region (SNR).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amino acids sequences showed that O. turkestanicum belonged to the genus Schistosoma, and is phylogenetically closer to the African schistosome group (S. haematobium, S. spindale and S. mansoni) than to the Asian group (S. mekongi and S. japonicum). But the arrangement of mtDNA protein-coding genes for O. turkestanicum is the same as Asian group, and distinct from the African species. Combining content and arrangement of mtDNA for O. turkestanicum, we conclude that O. turkestanicum should be considered a member of the Schistosoma genus, which shares a closer affinity to the African schistosomes than the Asian species, and gene order of mt genome in O. turkestanicum would be considered sympleisiomorphic (perhaps retained from the ancestor).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蠓科吸血种类的区系。方法网捕法、畜诱法、灯诱法、人帐诱法和文献资料收集。结果新疆67种吸血蠓的构成,细蠓属17种,蠛蠓属2种和库蠓属48种。以库蠓属种类最多,占已知种类的71.64%;细蠓属种类次之,占25.37%;蠛蠓属种类数最少,仅占已知种类的2.99%。地理分布,除乌鲁木齐市外,其余各地区均有蠓种分布,以伊犁地区和阿克苏市蠓种最多。已知67种蠓的区系属性,属于古北界51种,两界共有16种,未见东洋界种类。结论为蠓科昆虫区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了解秦岭南麓陕西留坝地区虻科种群组成及一日觅血活动节律。方法网捕法和畜诱法。结果获得大批标本,经整理鉴定,共计虻科5属52种,即斑虻属6种,麻虻属9种,黄虻属4种,虻属23种和瘤虻属10种。种类组成:憎黄虻和鸡公山虻居首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24.254%和21.790%;日本虻、秦岭虻和山东虻次之,分别占捕获总数的9.468%、8.431%和8.042%;亚柯虻、副菌虻、察哈尔斑虻和甘肃麻虻居第3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318%、4.021%、3.502%和3.243%;其余19种密度最低,共占捕获总数2.464%。一日觅血活动节律,自早晨8:30时开始觅血活动,至晚21:30时觅血活动结束,以12:30~17:30为觅血活动猖獗时域,16:30时为一日觅血活动之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当地虻科种群组成及一日觅血活动规律,为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