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2.
广东首次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莱姆病螺旋体。方法:鼠、蜱标本接种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与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用BSK培养基分离49只野鼠和250匹蜱,从1只白腹巨鼠胚胎分离到1株螺旋体(LPR30)。结论:鉴定为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4.
从两例莱姆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7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林区,从两例莱姆病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到两株疏螺旋体(Y95-3,Y95-6)。经形态、运动方式、兔抗B31多克隆抗体、种和属单克隆试验等鉴定,确认为莱姆病螺旋体。在小兴安岭林区病人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5.
从四川东部林区二棘血蜱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5~6月,我们在四川省南川县对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媒介昆虫进行了调查。棘血蜱(Haemaphysalis bispinosa)是当地蜱类优势种。用6月上旬采集的50只二棘血蜱中肠涂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20只为阳性;从10组(50只)二棘血蜱分离出8株螺旋体;用单克降抗体对8个新分离株(SH_1、SH_2、SH_3、SH_4、SH_5、SH_6、SH_7,SH_(10))进行鉴定,与美国B_(31)菌株反应基本相似,但不完全一致。二棘血蜱在传播莱姆病螺旋体上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台湾角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该蜱是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优势蜱种,用采集的该蜱50只取中肠涂片,DFA检测8只为阳性,阳性率16%;从115只(23组)该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6。经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与国内M7菌种反应相同。结论:从媒介蜱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广东尚属首次,证实该地为莱姆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初步掌握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动物莱姆病分布情况。方法:于1995年7月用鼠笼捕获野鼠30只,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调查鼠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用BSK培养基从鼠脏器分离病原。结果:阳性共8只,阳性率26.67%;其中优势种属野鼠阳性率达31.36%;从棕背和花鼠各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新分离株的单克隆抗体反应与国内分离株SR1相同,与美国B(31)有区别,对H(6831)呈阴性反应。结论:鼠型啮齿动物可能是莱姆病螺旋体的动物宿主,属野鼠则是重要动物宿主。  相似文献   

8.
9.
从四川省面神经麻痹病人血液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从四川省南川县1例面神经麻痹病人血液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新分离菌株(FP1)与美国B_(31)菌株在形态和单克隆反应上基本相似,但在外表蛋白抗原上并不完全一致。在我国西南地区从病人分离出来姆病螺旋体,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0.
密云地区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密云地区莱姆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感染情况,以及宿主动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媒介蜱的季节消长规律,为密云地区莱姆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旗法捕蜱,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蜱的形态,对蜱进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鼠;用BSKII培养基对蜱和鼠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蜱和鼠进行病原学检测。羊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结果密云地区捕获的蜱均为长角血蜱,其消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巢式PCR检测蜱带菌率为10.16%;黑线姬鼠和北社鼠是该地区优势鼠种,巢式PCR检测鼠带菌率为4.26%;当地放养山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12.00%。结论在蜱和鼠中均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表明密云地区可能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东部南川县是莱姆病流行区。本文对300例居民进行了血清学调查,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54人,人群自然感染率为18%。35例经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莱姆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7例,关节炎13例,面神经麻痹7例,多发性神经炎7例,脑膜炎2例和心脏异常1例。47只微小牛蜱的中肠标本,有3只检出了螺旋体,带菌率为6.4%。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山东省莱姆病地理分布、媒介生物、动物宿主及病原分离情况,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对6个调查点的人群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DFA)检查优势蜱种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并用BSKⅡ培养基分离培养莱姆病螺旋体。宿主调查采用DFA检查鼠肾。用单克隆抗体和IFA进行菌株的鉴定。结果共检测血清1934份,阳性121份,感染率6.26%;鲁东、鲁南、鲁中、鲁西北感染率分别为5.76%、7.03%、0、9.81%;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为5.56%,女性为6.9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P>0.05);山东省蜱类的优势种为长角血蜱,该蜱中肠带螺旋体率为12.00%;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类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3.26%,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45.65%),带菌率高为14.24%。从86组培养物中分离到2株莱姆病螺旋体(TSH1、TSH2)。结论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传播媒介分布不同,各地区间莱姆病感染程度差别很大。长角血蜱可能为山东省莱姆病的重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13.
作者于1991~1992年在湖南省怀化地区进行了莱姆病调查,首次证实该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对怀化所属6个县(市)的875名林区居民进行了调查,抗莱姆病螺旋体血清抗体(IgG)阳性者62例,感染率为7.09%。经临床和血清学检测,确诊莱姆病患者43例,患病率为4.91%。临床表现有环形或游走性红斑(ECM)、关节炎、慢性脑膜炎、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和心脏损害等多种类型。从野兔(华南兔)体内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这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部分林区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海省莱姆病流行状况和疫源地分布,系统收集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蜱)及其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带菌情况,掌握人群莱姆病的感染水平,为进一步开展莱姆病监测和有效防治莱姆病提供依据。方法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IgG)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共调查1108人,阳性167例,平均感染率为15.07%;其中牧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7.98%,农业区林场人群为21.21%,显示地区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8,P〈0.001);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莱姆病感染率差异不明显;主要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带菌率为23.93%;主要宿主动物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6.08%,鼠的总带菌率为20.59%。结论调查地区不仅有莱姆病感染存在,而且人群感染率还较高,平均感染率高于全国水平。不同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两地感染程度差别很大,农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明显高于牧业区;青海血蜱为青海省主要传播媒介,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从福建省北部莱姆病感染率较高及已发现病人的林区捕获一批家、野鼠类,从鼠体收集到一批蜱类(硬蜱、血蜱),取蜱中肠和鼠肾脏分别接种BSKII培养基,结果共分离出4株莱姆病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国内外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6.
Lyme disease test results for >9,000 dogs were collected from participating veterinary clinics. Testing wa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IDEXX 3Dx kit, used widely by Maine veterinarians to screen clinically normal dogs during heartworm seas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how this test can be a valuable public health disease surveillance tool.  相似文献   

17.
从福建省北部莱姆病感染率较高的林区捕获一批野鼠,从鼠体收集到部分粒形硬蜱,取蜱类中肠和社鼠肾脏接种BSKII培养基,结果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在国内外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