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型急性灭鼠剂溴甲灵和敌溴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有急性灭鼠剂的主要缺点是作用太快,容易引起鼠类对毒饵的拒食;或由于中毒作用机制不清楚,没有特效的解毒剂,对非靶动物不安全,不能推广使用。新发展的溴甲灵和敌溴灵基本上没有这些缺点,是一种有使用前途的新型急性灭鼠剂。本文对这二种灭鼠剂的毒力、药物代谢、作用机制和现场试验效果进行全面的综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急性灭鼠剂敌溴灵(Dixiulin)对黄毛鼠急性口服LD50(95%可信限)是0.794(0.712~0.876)mg/kg。黄毛鼠对0.2%、0.1%、0.05%敌溴灵大米毒饵适口性以0.05%毒饵接受程度为较好,其摄食系数为0.353。猫、狗对该药敏感,喂食1.0mg/kg剂量即死亡,该药对鸡、鹅、鸭毒性较低,给予喂食5.0mg/kg剂量,鸡、鸭才出现死亡,而鹅则存活。在农田上使用0.2%、0.1%、0.05%敌溴灵红薯毒饵杀灭黄毛鼠,灭效分别为78.2%、66.0%、80.4%,以0.05%组较好。上述结果显示,敌溴灵对黄毛鼠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可使用在农田灭鼠。  相似文献   

3.
敌溴灵与溴杀灵实验室灭鼠效果评价关秀莲季江海高娃尹强赵岩为探讨敌溴灵和溴杀灵对靶动物的适口性及杀灭效果,进行了实验室观察。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小白鼠,购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25~30g,雌雄各半,分组笼养4天后选健康者供试。1.2...  相似文献   

4.
急性灭鼠剂敌溴灵与苦味剂合用实验室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灭鼠剂敌溴灵小鼠经口LD50为3.97mg/kg(♀)和3.40mg/kg(♂)。敌溴灵毒饵浓度为0.005%时灭鼠率为90%,它与0.0005%苦味剂混合掺于毒饵中,灭鼠率为100%。敌溴灵的致死摄入量为3.68mg/kg,摄食系数为0.40,尿潴留是敌溴灵中毒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5.
Dreikorn等以抗植物真菌有效化合物2,4,6-三氯-N-2′4′,6′-三硝基二苯胺为导向化合物,找到新的急性灭鼠剂溴甲灵(Bromethalin),其化学名为N-甲基-2,4-二硝基-N-(2,4,6-三溴苯基)-6-(三氟甲基)苯胺。他们认为,二苯胺类N-甲基衍生物的适口性优于其N-H化合物。在该思想指导下,又合成了系列N-烷基二苯胺类化合物。我们围绕溴甲灵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希望找到新的急性灭鼠剂。首先,评价三氟甲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对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氟甲基在苯环的4位或5位,其毒力均明显降低。其次,为了比较二苯胺类N-H化合物与其N-甲基衍生物的毒力和适口性,我们还合成了一系列N-H衍生物,且发现2,4-二硝基-N-(2,4,6-三溴苯基)-6-(三氟甲基)苯胺(86111)的毒力高于溴甲灵,并有非常好的适口性。  相似文献   

6.
溴杀灵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灭鼠经--溴杀灵在实验室内对小白鼠适口性试验及现场对居民区内家鼠的杀灭观察。试验表明小白鼠对0.01%溴杀灵毒米的平均摄系数为1.28,对家鼠的现场杀灭率达80.84%,校正杀灭率达81.81%。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敌溴灵对臭鼩鼱的毒力测定和适口性观察的结果。用孙瑞元介绍的方法测定,该药对臭鼩鼱的急性口服LD_50及其95%可信限为7.7784(4.6246~10.6322)mg/kg,直线回归方程为Y=1.2124 4.2525X。10和25ppm的敌溴灵毒饵对臭鼩鼱有较强的毒性和很好的适口性(摄食系数大于0.3)。但敌溴灵易引起臭鼩鼱呕吐为其缺点。  相似文献   

8.
灭鼠剂溴杀灵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溴杀灵的合成工艺及应用;方法:由邻氯甲苯经硝化、偶联、二次溴化合成得到;结果:总回收率54.5%,纯度98%;结论:经现场灭鼠实验,对鼠的适口性较好,安全性也好。  相似文献   

9.
10.
2003年2月吉林省延吉市发生一起溴杀灵中毒事件,共32人中毒,其中5例死亡。美国中毒控制中心2003年报告溴甲灵中毒581例,其中小于6岁461例,529例发生于意外.无死亡病例。国内有关溴甲灵中毒的报道很少,下面简要介绍溴甲灵及其中毒的一些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1.
抗凝血灭鼠剂新剂型"杀鼠晶",是一类由抗凝血灭鼠剂、增溶剂和添加剂构成的复合物,N40-B和S40-B"杀鼠晶"的有效成分为0.5%溴敌隆(Bromadiolone);N40-C和S40-C"杀鼠晶"的有效成分为0.75%杀鼠迷(Racumin).该复合物呈固体颗粒状,易溶于水,对鼠接受性好,灭鼠率高。用"杀鼠晶"配制毒饵,操作容易。实验室摄食实验,使用0.005%N40-B或S40-B和0.0375%N40-C或S40-C"杀鼠晶"毒饵,毒杀大小白鼠死亡率为90~100%。现场试验,处理两周后杀灭率达到91.06%~97.96%。"杀鼠晶"包装、储运既安全又便利。  相似文献   

12.
新型灭鼠剂实验室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测试一种新型灭鼠剂对昆明小鼠和SD大鼠的杀灭效果、适口性及拒食性。方法 分别采用连续饲喂、选择饲喂、间隔不同时间饲喂毒饵的方法对昆明小鼠、SD大鼠进行致死性、适口性、拒食性试验。结果 该杀鼠剂 10d内对昆明小鼠、SD大鼠的致死率分别为 80 .0 0 %、10 0 % ;前者对毒饵的摄食系数为 1.1,后者为 0 .2 3。间隔 1d再饲喂毒饵时昆明小鼠对毒饵的消耗量增加雌性为 3 .96% ,雄性为 0 .69% ;SD大鼠的消耗量增加雌性为 2 5 .71% ,雄性为6.40 %。结论 该灭鼠剂对大鼠和小鼠有较好的致死效果 ,对大鼠的灭效优于小鼠 ;其适口性小鼠优于大鼠 ;间隔 1d再饲喂毒饵时无拒食性。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在南京市和江宁县进行,试验认为,敌克鼠药(甘氟+引诱)对褐家鼠有明显的诱杀作用,引诱捕鼠率比对照高20.26%,比药剂(甘氟)对照高60%以上,敌克鼠药毒饵引诱摄食系数值大,达1.95;2h在35ha麦田内诱杀褐家鼠319只之多。  相似文献   

14.
黑线仓鼠综合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现场防治、调查和综合分析,对我国北方农牧区主要害鼠黑线仓鼠提出一整套综合防治方法,包括防治指标的制定、药物灭鼠、生态学防治、保护鼠类天敌和对黑线仓鼠种群数量的预测预报等,以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为基础,本着预防为主,因地、因时制宜,科学运用各种措施,造成该鼠不适宜的栖息环境,把鼠密度长期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S101对小白鼠和家兔的急性经口毒性和急性经皮毒性均为低毒类,蓄积毒性K>5.3,对雌鼠的生长发育有抑制现象,未见有脏器病变;Ames检测为阴性。S101与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复配防治害虫有增效作用,对动物不增毒。  相似文献   

16.
苁蓉总苷急性、亚急性及遗传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苁蓉总苷的毒性。方法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中的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30d喂养试验对苁蓉总苷的毒性进行研究。结果急性毒性试验为无毒;遗传毒性试验均为阴性;体重、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苁蓉总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镉对子宫、卵巢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影响,探讨镉的雌性性腺毒性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清洁级 SD 大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0.625、1.25、2.5 mg/kg(以 CdCl_2计)。每天以1 ml/ kg 等容量皮下注射,每周染毒5天,持续6周。[结果]①各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动情周期、动情间期的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P<0.05);动情周期正常率下降。②各染镉组大鼠子宫脏器系数、卵巢脏器系数以及子宫、卵巢间质 ER 的阳性表达率,都与对照组类似(P>0.05)。[结论]在本实验剂量条件下,镉可能不是通过影响 ER 表达而产生性腺毒性。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Cyclopentene was evaluated for its acute, subacute and subchronic inhalation toxicity. The LC50 values for male and female rats after 4-hr inhalation of cyclopentene vapours are higher than 8110 ppm. The daily exposure of rats to concentrations of 870 and 8110 ppm for 6 hrs/day, 5 times/week for 3 weeks resulted only in decreased body weight gains of the female animals exposed to concentrations of 8110 ppm. Male and female rats were exposed to daily concentrations of 112, 317 or 1139 ppm for 6 hrs/day, 5 times/week for 12 weeks.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tolerated without any detectable toxicological effects. Short-term exposure of humans revealed a tolerable concentration of 10–15 ppm only.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maximal allowable concentration.We wish to express our thanks to Miss Anneliese Eben for the determinations of the concentrations in the a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