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JP3〗分析某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调查2009年1月-2017年10月某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47例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流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为23.48%;住院时间(≥14 d)、置管留置时间(≥7 d)、入住ICU、股静脉置管、紧急插管、重复置管≥3次、治疗使用抗菌药≥3种、联用抗菌药物≥3种、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时间>14 d等9个因素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股静脉置管部位、重复置管、联用抗菌药物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临床应采取以主要因素为主的综合措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多重耐药菌感染。〖J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VC-RBI)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5例中心静脉穿刺患者发生导管性感染的资料,并通过导管末端培养与血培养,或通过导管出口部位分泌物培养,分析患者病原菌种类和特点.[结果]2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导管尖端部位感染4例,出口部位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8例.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与感染率无关( P >0.05).置管时间与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R=0.32 ).置管时间<1周,感染发生率为0;≤1周且<1个月感染发生率为24%;≤1个月感染发生率为76%,各时间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CVC-RBI 发生率随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与各种操作、患者自身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实施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并制订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2年1月行PICC置管410例肿瘤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410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中,有16例发生了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发生率为3.9%。其中,选择头静脉置管者的白细胞计数低于2500×10^9/L、输注TPN以及置管时间大于60d的肿瘤化疗患者PICC感染发生率较高。16例感染患者经积极处理后,4d内感染症状均得到较好的控制。结论肿瘤患者PICC感染与导管穿刺部位、患者白细胞计数的高低、是否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液(TPN)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有关。严格执行PICC操作流程及无菌操作技术,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等,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护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研究显示,在ICU中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约为5.2/1000~7.2/1000置管日,与美国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CRBSI在所有血管内置管相关性感染中占90%,致死率在1.8%。中心静脉置管者发生血流感染率与住院时间和费用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集束干预策略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ICU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197例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同期实施常规护理的ICU 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178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不同部位置管率、病人住院时间及院内花费情况.[结果]观察组股静脉置管率低于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率高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感染发生时间迟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院内花费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延迟感染的发生,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王世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721-2722
目的对重症医学科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分析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217例患者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结果发生感染13例,感染率6%;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例,感染率1.8%;局部感染9例,感染率4.1%。结论 (1)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感染率增高。(2)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高。(3)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对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行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7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透析时间分为实验组(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385例和对照组(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3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比较两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皮肤感染、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前白蛋白(PA)]、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皮肤感染、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有助于优化监测目标管理,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明确烧伤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在某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烧伤患者297例为研究对象,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烧伤科297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患者中,共有47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5.82%。47例感染的患者共培养出61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4.26%和40.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股静脉置管、烧伤面积≥50%、血清白蛋白<30 g/L、导管留置时间≥10 d以及合并吸入性损伤是导致烧伤科中心静脉导管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烧伤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其与患者的年龄、置管部位、烧伤面积、血清白蛋白数值、导管留置时间和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等有关,我们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集束干预策略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197例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同期实施常规护理的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178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不同部位置管率、病人住院时间及院内花费情况。[结果]观察组股静脉置管率低于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率高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感染发生时间迟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院内花费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延迟感染的发生,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刘峻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66-2167,2170
[目的]分析本院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细菌谱及药敏结果,探讨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359例血透置管患者资料,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患者确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感染率为6.68%,留置时间、患糖尿病为感染危险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是导管感染最常见细菌。[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存在较高感染率,缩短留置时间、持续质量改进、加强病原菌监测可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ICU于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62例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感染发生与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与有无合并基础疾病无相关性(P0.05),而患者来源科别、导管留置时间、固定方式、穿刺部位及患者年龄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合并基础疾病、外科来源的患者、留置导管时间过长、缝线固定、非锁骨下置管、年龄偏高等因素可能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相关医护人员需要依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患者在中心静脉置管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减少患者痛苦。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98例,对其置管前的一般资料、化验结果和置管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置管感染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体温高于≥37.2℃的患者感染率高于体温正常的患者,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白蛋白低于正常的患者感染率高于指标正常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7 d的患者置管感染率高于留置时间<7 d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自身基础条件、身体状况、导管置管时间与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密切相关。建议采取高风险因素评估、动态监测全程质控等护理措施加强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和避免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使用TPN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8.1%,其中年龄≥60占57.14%,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5d占85.71%,置管时间≥4周占42.86%,使用三通管占57.14%,入住ICU占71.43%。TPN治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在年龄≥60岁、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3d、置管时间≥4周、使用三通管、人住ICU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置管时间、导管附加装置、人住ICU。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引发因素及护理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1月~2016年11月进行PICC的60份老年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原学检查及引发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60例患者共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5例,感染率为8.33%,其中局部感染3例,血行感染2例;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置管位置、输注液体种类、化疗疗程、导管留置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PICC置管,优选置管位置,严格进行PICC标准化操作,输注高营养液前后脉冲式冲管,合理选择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结束后及时拔除,提高患者自我处理意识,减少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出现局部感染时应用碘伏湿敷的有效性.方法 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98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常规组(46例)和实验组(52例).常规组出现局部感染时,中心静脉导管继续采用常规维护法;实验组在常规维护的基础上采用碘伏湿敷法.观察2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CRBSI感染率为1.9%,常规组感染率为13.0%,实验组CRBSI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出现局部感染时采用碘伏湿敷,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303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导管维护督查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中心静脉导管维护过程中的不规范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2010年8月-2011年7月,对269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实施导管维护集束干预策略,包括置管部位皮肤清洁、手卫生、敷料选择及更换、输液接头消毒及更换、导管评估、导管维护培训及督查、患者教育等,269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总置管日7 483 d,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例发生,有效控制了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感染率由3.6%降至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找出消化道肿瘤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venous access porte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VAP-BSI)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对有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法,纳入2014年2月~2015年7月的肿瘤患者191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和置管资料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之间的关系。得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91例患者共发生38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3.06%)。其中,胰腺癌、KPS评分、PN、每月导管使用天数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葡萄球菌是CVAP-BSI的主要致病菌群。结论胰腺癌,置管天数,患者活动状态,管道是否输注了营养液被认为是消化道肿瘤患者CVAP-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对707例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进行调查,感染病例导管尖端及血液送细菌培养。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感染率为0.7%,其中外科650例患者,感染1例,感染率0.15%,化疗科57例患者,感染4例,感染率7.02%。全组患者置管时间≥20d者共61例,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6.56%。结论: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置管时间长和导管护理欠妥,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加强监测和护理,避免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溶栓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患者750例,采用尿激酶和华法林进行溶栓治疗。分析患者溶栓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各类病原菌的耐药率,探讨溶栓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结果 750例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患者中有60例发生血流感染,感染率为8%。60例感染者中,存在60株3大类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68.33%),革兰氏阳性菌中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8.34%)。3大类病原菌感染患者主要就诊科室为普外科和内分泌科。股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比率(8.07%)较高,不同置管部位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感染率为21.43%,显著高于置管时间7 d患者的感染率3.1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氯霉素的耐药率达100%,完全不耐庆大霉素;9株表皮葡萄球菌完全耐万古霉素(100%),完全不耐氯霉素和庆大霉素;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100%,几乎不耐氨苄西林,对其他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等具有一定耐药性。结论临床应依据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溶栓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ICU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的因果关系。方法分析ICU中心静脉置管151例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CRI)情况。结果共发生感染23例,感染率15.2%;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3例,感染率1.98%;感染发生率2.1/千导管置管日。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率之间存在一定联系(r^2=0.81),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29)。结论未发现ICU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与导管感染有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