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干预在介入导管室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我科以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为标准,对介入导管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管理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制定持续质量改进的具体策略,对实施前(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和实施后(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科室敏感指标检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科室核心制度实施率、分级护理实施率、应急预案完整率、健康教育实施率、专科技能合格率、高危药物使用及管理合格率、高危风险评估和应对合格率、危险值报告处理制度实施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建立及运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不仅有利于介入导管室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且对科室落实持续质量改进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2017年抽取全院37个护理单元,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护理质量评价,2017年1月起采用柏拉图分析法对护理质量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比较2016年与2017年护理敏感指标的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37个病区2017年与2016年比较,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护士专科技能合格率、高危风险评估与应对合格率、护理常规、应急预案完整率、分级护理落实率、满意度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P0.05)。结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建立与应用为评价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提供了依据,对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80例,将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将2019年4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改进项目质量评价情况、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分级护理落实率、护理技术规范率、风险应对合格率和康复训练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态度、专业能力、综合服务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有效改善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价及持续改进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抽取我院3个普通病区11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护理质量应用柏拉图分析法进行动态分析,确定影响因素和拟定改进措施;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3个病区12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护理质量应用敏感指标进行评价。干预前后比较34名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改善效果,以及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服务综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专业技能合格率、患者身份准确识别、应急预案完整率、高危风险评估与应对合格率、分级护理落实率较对照组高(P 0. 05);研究组护理意外事件、护理缺陷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价,可提供科学评价依据,对持续改进有参照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质量持续改进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实施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质量持续改进的"四阶段、八步骤"应用于2015年1~12月网络直报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比较分析2014年质量持续改进前和2015年质量持续改进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上报合格率以及整改措施落实率等指标.结果 质量持续改进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由2014年的89%(上报121件,漏报15件)上升为2015年的98%(上报233件,漏报5件),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质量持续改进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合格率由2014年的60%(上报121件,合格73件)上升为2015年的99%(上报233件,合格230件),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质量持续改进后,护理不良事件整改措施落实率由2014年的51%(62/121)上升至2015年的92%(214/233),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5全年制定或修订25条制度、标准、流程其中有15条证实合理有效在全院推广使用.结论 将质量持续改进用于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可以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以及上报合格率,有利于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和提升实施效果,促进医院安全文化的建立,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骨科患者基础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组织、确定品管圈主题、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对骨科患者基础护理服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患者基础护理落实率及基础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品管圈应用到骨科患者基础护理服务中,有利于患者基础护理的落实和基础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提高,值得临床科室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质量敏感指标在优化放疗科专科护理质量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应用质量敏感指标对放疗科护理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分析放疗科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针对分析结果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并与未设立质量敏感指标前放疗科护理服务质量、不良事件及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放疗科在放疗宣教、入院评估、放疗不良反应、放疗仪器维护、危重病人护理、日常基础护理、文书护理等方面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放疗科病人放疗依从率、放疗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而病人放疗不适发生率、放疗意外事件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放疗病人对服务态度、生活护理、健康宣教、专科护理、不良反应护理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质量敏感指标可为放疗科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提供指导,对放疗科持续质量改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标本采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常规护理质量控制时采集的3150份标本作为对照组,并选取质量改进后2013年7~12月采集的3420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及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6个月后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率从实施前的95.24%提高到98.16%;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满意率由90.56%上升到99.44%,对采血技术满意率由86.11%上升到97.5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提高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确保临床检验正确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基于循证理论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6月于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62例作为对照组,对其采用传统护理质量控制法进行管理;另选取2016年1-6月于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57例作为观察组,对其采用基于循证理论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管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手术室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护士专科技能、分级护理落实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率、规范化服务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环境、基础护理质量、护士专业技能、护士服务态度及综合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构建基于循证理论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够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危重患者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3480例危重患者作为实施前组,抽取进行危重患者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后的2008年的1650例危重患者作为实施后组。结果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后,护理质量的各项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与护理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及护士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程质量管控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6月成立质量管控小组,对该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全程质控管理,比较实施前(2017年7~12月)及实施后(2018年1~6月)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医护人员对器械管理质量的满意率。结果实施后消毒供应室器械回收合格率、洗涤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存储合格率、运送合格率、物品发放正确率、微生物监测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医生及护生对器械灭菌效果、器械包装、器械发放规范化、器械发放记录等方面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程质量管控模式能有效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护人员对器械管理质量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实施敏感指标监测手术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消毒供应室2017年1月—2017年3月清洗消毒的手术器械为基准,检视器械33 658件设为对照组;以2018年1月—2018年3月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的手术器械,检视器械35 279件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清洗方法,观察组在实施常规的清洗方法上采用了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促进质量持续改进。通过设定方案,对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医护人员对手术器械满意率两项指标进行差异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清洗手术器械质量合格率98.27%,对照组清洗的手术器械质量合格率89.38%,观察组比对照组高8.89%(P0.05);医护人员对观察组的手术器械满意率98.75%,医护人员对对照组的手术器械满意率91.25%,观察组比对照组高7.50%(P0.05)。[结论]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可以提高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和医护人员对手术器械满意率,达到持续改进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相关护理质量指标建立和持续改建在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率的中的作用。方法运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法建立5项产后出血护理相关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产后出血高危风险识别率、出血观察及时率、产程处理规范率、护士急救技能合格率、出血量评估准确率。将改进前(2015年7月)的126例孕产妇设为对照组,实施改进后(2015年8—12月)的孕产妇715例设为实验组。对比2组产后出血护理相关质量评价指标的评定结果和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与改进前相比,实施改进措施后护士对产妇产后出血高危风险识别率、病情观察及时率、产程处理规范率、护士急救技合格率、出血量评估的准确率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8.67%,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和持续改进能降低产后出血风险,提高护理人员产后出血护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5年1—12月心血管内科患者1250例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1—12月心血管内科患者125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后,分级护理落实率、专科技能合格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高危药物管理及使用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导管脱落、院内压疮、跌倒、坠床、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对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医患沟通、服务态度、专业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门诊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以来,医院将PDCA循环应用于门诊护理服务中,从就诊环境、护士仪表、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比较PDCA循环实施前后门诊护理措施抽检合格率,患者、门诊医生及医技科室满意度。结果:PDCA循环实施后,护士着装、就诊指导、健康教育、消毒隔离、抢救药品及器械、便民措施等抽检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对门诊就诊环境、护士仪表、服务态度、护患沟通、护理水平及健康教育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门诊医生、医技科室及职能管理部门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能持续改进门诊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就医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改进措施前的1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1~12月采取改进措施之后的10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质量合格率、服务质量合格率及病区管理合格率等基本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儿科优质护理管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工作更加有序,能使护士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团队建设科学化、人性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级护理质控网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常规护理质量管理,2014年2月~2015年2月实施三级护理质控网联合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对比实施三级护理质控网联合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结果:实施后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三级护理质控网与持续质量改进联合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质量,且护理满意度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Kano模型优质服务模式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患者96例,其中2019年6月1日~12月31日实施Kano模型优质服务模式前采用常规服务模式48例,2020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实施Kano模型的优质服务模式后48例。比较护理质量改进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工作落实率及护理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改进后跌倒、导管滑脱、针刺伤、压力性损伤、自杀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改进前(P<0.05);改进后住院环境、护理质量、护士专业技能、护士人文关怀、综合服务态度5个方面的满意率均高于改进前(P<0.05,P<0.01);改进后护理工作落实程度评分高于改进前(P<0.05);改进后护理质量评分高于改进前(P<0.01)。结论:实施Kano模式优质护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满意度、工作落实程度和护理质量,对改进护理措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方法:在消毒供应室中包括设立护理监控小组、培养安全意识、在护理中实施细节管理等措施,并对实施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前,医务人员的总体满意率为83%(83/100),实施细节管理后,医务人员的总体满意率显著提高,达到94%(94/100),前后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节管理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差错防范意识、安全问题识别能力和检测合格率均显著上升,实施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细节管理贯穿在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管理中,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胃肠外科护理敏感指标监测对胃肠手术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胃肠外科择期手术的130例胃肠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7年1月—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胃肠外科择期手术的142例胃肠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在ERAS理念下对护理敏感指标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术前ERAS配合知晓率、术前预康复锻炼落实率、术前营养风险评估率、高危营养风险患者ONS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饮水落实率、术后早期活动落实率、术后24 h尿管拔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患者在出院后48 h再入院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前禁饮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ERAS理念下护理敏感指标的监测,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了标准化护理工作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