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79—2010年医学文献中收载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资料222例,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22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108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单用181例,与其他药物联用41例;静脉给药173例,口服给药43例,未知3例。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及联合用药等相关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11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使用抗菌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宁乡县人民医院11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合理性研究,提高医院的用药水平和增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宁乡县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住院治疗的112例CAP患者的抗菌药给药途径、抗菌药使用情况、抗菌药费用及相关费用、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AP抗菌药物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是应用最广的抗菌药种类;112例CAP患者抗菌药物总费用为121453.5元;治疗以两种抗菌药联用居多,占55.4%;治疗总有效率为99.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结论宁乡县人民医院CAP住院病例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3.
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上报的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给药方式、不良反应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中(45.02% );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共涉及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左氧氟沙星为主;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为3例(1.57%),皆为过敏性休克;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164例,85.90% ) ;不良反应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临床控制措施.方法 对我院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0年1-12月呈报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导致150例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通过静脉给药125例,口服给药25例.在6个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以变态反应和神经系统异常反应多见,临床主要为轻度不良反应.经过合理的治疗后,治愈145例,死亡5例,治疗有效率为96.7%.结论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表现多样,不同品种之间所致不良反应的类型存在差异,提示临床上对个体患者应恰当选择适宜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应用氟喹诺酮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6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及其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结果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58.9%)多于女性(41.1%),且31~60岁(66.1%)患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在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患者(85.7%)高于联合用药患者(14.3%);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患者(64.3%)高于口服及外用患者(21.4%、14.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中,19~40岁患者的发生时间要长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恢复时间要短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结论 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明确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最佳的给药方式及途径,合理用药,从而降低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近三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探讨其原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从该院ADR监测系统中筛选出2019—2021年上报的抗菌药物ADR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在该院近三年上报的216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报告类型为新的及严重的ADR共有113例,占比52.31%;ADR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2~5 d内,占比42.60%;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于女性(58.80%vs. 4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1~8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比36.57%;抗结核药物ADR发生位居首位,占比51.50%,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占比16.00%;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比44.25%,口服给药次之,占比43.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在抗菌药物ADR中最为常见,占比36.62%;发生ADR后大多数患者都能好转或痊愈,占比93.06%。结论 临床应对抗结核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ADR进行重点监测。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应加强对高龄患者的用药监护,减少静脉给药,做到能口服则不静脉用药,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不良反应发生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明显高于其他种类(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反应(P<0.05);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给药途径(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强,应充分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临床应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9月临床应用抗菌类西药诱发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抗菌西药种类、给药方式、受损部位及其临床症状。结果 (1)男性占比37.0%,女性占比63.0%,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以40~59岁患者最多。(2)所涉及的抗菌西药种类共23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种类是β-内酰胺类,占比49.0%,主要药物为头孢菌类药物、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林可霉素类、硝基类、磺胺类、抗病毒类、抗真菌类。(3)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为主,占比95.0%;口服用药占比3.0%;外用给药占比2.0%;静脉给药与口服用药、外用给药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受损部位主要为皮肤、消化道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皮肤的发生率为47.0%,临床症状多为荨麻疹、瘙痒、皮疹、红肿、水肿等;消化道系统的发生率为33.0%,临床症状多为腹泻、恶心、腹痛、便秘等。结论临床应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西药种类以及给药方式均有一定的关系,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抗菌药物在某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1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17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应用种类、频率、给药途径、联用情况、治疗效果以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117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最为常用的五种抗菌药物类别包括头孢菌素类(占比30.92%)、β-内酰胺类配伍的复方制剂(占比21.75%)、氟喹诺酮类(占比13.65%)、大环内酯类(占比9.17%)、氨基糖苷类(占比8.32%)。其中应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唑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的情况比较普遍,以二联用药更为常见,占比71.43%,而给药途径则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主,占比84.65%,其次为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占比10.87%。治疗效果中,痊愈35例,好转72例,总有效率为91.45%;其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总计28例,不合理用药比例23.93%,主要包括疗程不合理、联用不当、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给药频次剂量不当、无二联用药指征等。结论抗菌药物在某院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应用广泛,以二联用药为主,整体临床应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要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以利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汇总2009年至2010年浙江省平湖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和分类统计.结果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283例,引发不良反应药物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41.34%)、喹诺酮类(20.49%)、青霉素类(14.13%).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给药途径以及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应实行个体化给药,注意临床合理用药,同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郑海燕 《首都医药》2012,(24):37-3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5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的27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统计并分析抗菌药物所致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分析不同给药途径ADR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类抗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人体系统的损害和临床表现。结果抗菌药物所致ADR中男137例(49.6%),女139例(50.4%),男女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R在10岁以下的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0.1%、39.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中,前三位分别为头孢菌素类(约占43.1%)、喹诺酮类(约占25.4%)、林可霉素类(约占14.9%)。结论抗菌药物会引发人体各大系统的损害,医院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减少抗菌药所致的AD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主要因素,探索相应预防措施。方法 对云浮市人民医院2018—2020年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给药途径、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确立导致ADR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结果 上报的160例抗菌药物ADR中,62例为65岁以上患者,占比38.75%;142例为静脉注射给药,占比88.7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前三位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占比分别为26.87%、26.25%、15.63%;迟发性药物不良反应43例,占26.87%;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9例,占5.63%。结论 引起抗菌药物ADR发生的原因复杂,与抗菌药物(选用)种类、给药途径及合理应用密切相关,提出可行性预防措施对临床减少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及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药学干预促进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300例,以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沿用常规药物使用措施,观察组则在用药期间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药学干预,比较2组药物使用有效率、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治疗指标。结果 观察组药物使用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7%(χ2=14.945,P<0.001)。观察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禁忌用药、联合用药不当、给药方法不当及给药剂量不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6.67%(χ2=3.940,P=0.047)。观察组用药时间及治疗时间短低于对照组,药物利用指数及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规范化药学干预可显著提升药物治疗的整体有效率,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有效控制药物使用期间的各种不良反应,同时可缩短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宿州市市立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159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左氧氟沙星引发的ADR例次最多(58例,36.48%),其次是环丙沙星(43例,27.04%);静脉滴注引发的ADR高于口服和静脉注射;>60岁患者引发的ADR占62.26%,≤60岁的患者占37.74%,说明年龄越大越易引发ADR。ADR涉及的头疼、失眠等症状较多(39.62%),皮疹、皮肤过敏等症状次之,占22.64%,明显高于其他系统。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引发的ADR,必须引起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切实降低其ADR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收集我院医务人员报告的92例氟喹诺酮类ADR的报告,按患者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给药方式、ADR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等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31~40岁发生率最高(32.6%);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为主;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9例(96.7%);ADR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氟喹诺酮类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可以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2年我院临床上报的156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建立Excel表格,分别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处置等项目并作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中女性89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56.7±1.75)岁。ADR共涉及3种药物,左氧氟沙星88例(56.4%),其中严重ADR12例,莫西沙星58例(37.2%),其中严重ADR12例,环丙沙星10例(6.4%),无严重ADR。临床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应加强该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近两年上报的98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抗菌药物类别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及中药制剂引发ADR较多;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导致ADR最多。对各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发生例数较多的是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是糖肽类、抗病毒类、碳青霉烯类药物。结论对引发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以重视,并加强用药监测,以利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指导,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随机抽查江苏盛泽医院2020年1—12月的住院病历1 400份,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科室分布、联用情况、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 400份病历中720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占比51.43%;抗菌药物使用最多的是普外科,其次是骨科、呼吸内科、产科等;以抗菌药物单一用药为主,主要使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和大环内酯类,其中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类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类型包括无适应证用药、剂量不合理、溶媒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给药途径错误,合理用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不合理用药患者(P<0.01)。结论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监测使用这类抗菌药物患者的相关指标,加强处方干预,减少不合理处方,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王书芬  李震 《中国医药科学》2013,(2):151-152,154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0月所有门诊、住院患者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5个品种,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比例较高(24.76%),其次是头孢菌素类(23.81%);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胃肠道系统;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175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抗茵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集的氟喹诺酮类抗茵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175例,涉及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及身体各个部分,最常见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在常规治疗剂量下,用药2~7d患者出现ADRs的症状占总ADRs的54·9%。结论应关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