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人群舌象特征,探讨中医药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DS01-G手持式舌象仪记录并导出舌象资料,比较不同年龄层次、性别及临床分型康复人群的舌象特点。结果 整体舌象以淡红舌,薄、白、润苔为主。病态舌象中红舌、暗红舌、裂纹舌、齿痕舌、点刺舌、黄白相兼苔、腻苔检出率较高。随年龄增大,紫暗舌、裂纹舌、瘀斑舌有增加趋势(P<0.017)。女性老舌、点刺舌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淡紫舌、嫩舌、裂纹舌、腐苔较女性多(P<0.05)。重症组厚苔多于轻症组(P=0.018)。结论 新冠康复者仍存在正虚邪恋、余邪未尽的病理特点,女性多邪实,男性多正虚,老年人则多虚多瘀,治疗上当以驱余邪、复正气为目标,并根据虚实性质多少的不同,合理选用健脾、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之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集不同病理阶段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炎症组30例,单纯性萎缩组30例,萎缩伴肠化组30例),观察记录患者舌象,采集舌苔样本,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菌群进行测序,然后用Spearman相关分析、Mantel Test分析、MaAsLin分析等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①慢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与舌象特征(红舌、腻苔)具有一定相关性(P < 0.05);②舌苔整体特征(苔色、厚苔、腻苔、滑苔等)与舌苔菌群之间具有强相关性(P < 0.01),舌体整体特征(舌色、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等)与舌苔菌群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 > 0.05);③特定舌象特征与菌群的关联关系:腻苔与蓝细菌、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0689、0.00492和0.00181,与Saccharibacteria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371;滑苔与绿弯菌门、蓝细菌、螺旋菌门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2379、0.01962和0.02366。结论 慢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与舌苔特征有相关性,特定的舌苔菌群结构可以反映特定的舌苔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肿瘤患者舌象特征参数特点,以期为消化道肿瘤的中医诊察提供舌象客观化参数依据。方法 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行研制中医舌诊数字化检测仪,采集46例胃肿瘤患者舌象图像,计算客观化参数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比较胃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舌色、胖瘦、齿痕点刺、裂纹、瘀斑苔色、厚薄、腐腻等参数差异。结果 胃肿瘤组的厚薄指数、胖瘦指数、齿痕指数、裂纹指数、瘀斑指数、舌色R值、G值、B值、H值、V值(RGB_R、RGB_G、RGB_B、HSV_H、HSV_V)、苔色R值、G值、B值、H值、V值(RGB_RT、RGB_GT、RGB_BT、HSV_HT、HSV_VT)高于正常组(P < 0.05),胃肿瘤组的腐腻指数、剥苔指数、点刺指数、舌色S值(HSV_S)、苔色H值(HSV_HT)低于正常组(P < 0.05)。结论 胃肿瘤患者舌象特征参数与自然人群舌象特征参数存在差异,舌象特征参数可为中医临床诊察肿瘤病情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通过观察病毒性肺炎不同分期患者胸部CT的影像表现及其相应的舌象,探索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分期与舌象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发现早期患者CT示肺纹理清晰,未见明显异常或肺纹理增粗、紊乱,舌象表现为舌体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轻型患者CT示肺内有磨玻璃样密度结节状影,病灶数量少,范围小,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舌质多呈淡红、淡紫、红色,舌苔多呈薄白苔或薄黄苔。进展期患者CT示肺内病灶数量增多,密度增高,范围扩大,肺实质内广泛渗出、实变,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舌体多肥大、或边有齿痕,舌质多为红舌、绛舌、红紫舌,舌苔多白腻苔。重症期患者CT出现广泛的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以实变为主,呈典型“白肺”,舌紫暗、苔黄厚腻。恢复期患者胸部CT示病灶数量减少、范围缩小、密度减低,部分病灶可完全吸收、消失,舌质暗红、苔薄白少。病毒性肺炎患者舌象变化与胸部CT变化具有一定规律,可通过中医观察舌象变化评估肺内病变情况,同时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也为该病的病情变化及预后转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舌象与2型糖尿病足的关系,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足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共纳入2糖尿病患者180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60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120例。对舌象资料进行客观化判定,对比2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足的舌象特征,建立预报糖尿病足发生舌象的回归模型。结果 2型糖尿病足患者红舌、青紫舌的出现率比糖尿病患者组高,但红舌、白苔和滑苔的出现率比糖尿病组低(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青紫舌、黄苔、腻苔、裂痕舌、齿痕舌均是2型糖尿病足发生的正相关影响因素,紫舌出现时2型糖尿病足的概率是红舌的12.53倍;黄苔和腻苔时糖尿病足的概率分别是正常舌苔时的4.069和4.617倍;裂纹舌和齿痕舌时2型糖尿病足发生的概率是正常舌的5.723和3.776倍。结论 舌诊客观化在判断2型糖尿病足及预测2型糖尿病足方面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两种不同证型脾胃系患者的舌象特征差异,将计算机视觉技术融入中医辨识理论,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消化科专家门诊患者的舌象及四诊信息,其中肝胃不和型47例,脾胃虚弱型40例,提出舌象分区模型并将其划分为7个区域,通过观察两种证型患者舌色、舌形、苔质苔色、舌下脉络特征,并结合数值分析计算其颜色参数RGB、HSV的数值,从而获得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象特征信息。结果 肝胃不和型患者以淡红舌为主,多伴裂纹、齿痕、淡黄厚腻苔,舌下脉络偏青紫、长粗,结节迂曲明显;脾胃虚弱型患者以淡紫胖大舌为主,多伴裂纹、齿痕、淡黄腻苔,舌下脉络异常特征不明显。与肝胃不和组相比,脾胃虚弱组舌象及舌下脉络颜色参数R、G、B和V的数值整体较高(P<0.05),颜色偏明亮、淡白。结论 分区模型能够量化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象特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舌象诊断的准确性及证候辨识的参照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陕西安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安康市传染病医院截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24例,均于入院第1天由两位研究者采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胸部CT、症候特征、舌象等信息,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二版)进行辨证。结果:24例新冠肺炎患者年龄在43岁左右,男性居多; 均有武汉居住、经停或与武汉返乡人员接触史,4例呈家庭聚集发病; 胸部CT以双肺磨玻璃改变为主者22例91.67%, 右肺下叶少许条索影1例4.17%,肺纹理增多增粗1例4.17%,其中双肺磨玻璃影合并单侧胸腔积液者2例8.33%,双肺磨玻璃影合并少量心包积液者1例4.17%; 合并基础疾病3例12.50%; 患者伴有咳嗽症状91.66%、发热62.50%、乏力45.83%、气短25.00%等症状; 舌象依次为舌淡红者50%、舌淡暗或暗37.50%,舌红12.50%; 舌苔依次为白(厚)腻66.67%、苔薄白12.50%、苔薄黄8.33%、苔黄腻12.50%; 证型寒湿郁肺证22例91.67%,疫毒闭肺证2例8.33%。结论:陕西安康地区新冠肺炎证候以寒湿郁肺为主,极少数病例有化燥、化热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特点,分析胃粘膜病理学改变与中医舌象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运用舌象仪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信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不同病理阶段的胃病患者舌象客观参数和特征,描述舌象特征的变化趋势,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较常见的舌象特征。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舌色参数R值和V值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舌质红的患者显著多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舌苔厚薄指数和剥苔指数均显著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舌苔厚的患者显著多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1);结论 舌质红和舌苔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见的舌象特征。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探讨疫情期间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与双肺多发磨玻璃病变为特征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的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4 月确诊的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病变的 5 例 COVID–19 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并通过 1 例因疑似 COVID–19 但最终 确诊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继发 PCP 的患者,探讨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多 数 COVID–19 患者有武汉旅游史,人群普遍易感;而 AIDS 继发 PCP 患者一般有冶游史,一般感染者为免疫缺陷患者。 (2)临床表现:两者均可以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COVID–19 急性起病,普通型及轻型患者一般无呼吸困难。而 PCP 一般表现为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及严重的低氧血症。(3)实验室检查:两者常表现为白细胞正常、淋 巴细胞减低,炎症指标增高。(4)影像学特点:两者胸部 CT 均可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病变,COVID–19 病变分布一般 在外带胸膜下为主,而 PCP 表现为肺门为中心的分布的磨玻璃影,胸膜很少受累。(5)治疗转归情况:COVID–19 尚无特 效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 PCP 对治疗效果较好。 结论:PCP 与 COVID–19 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 但流行病学特点、免疫力状态、起病过程、胸部病变分布及治疗的转归情况仍存在着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主证的舌象特征参数,为该病证临床诊断提供舌诊客观化指标。方法 使用Smart TCM-I型中医生命信息分析系统采集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舌象信息,提取并分析该病各主证的舌色、苔色、舌形、苔质特征参数。结果 各证候组在舌根部舌色H、S、V值,舌尖部舌色H、S值,舌中部及整体舌色H值,舌根部苔色V值,舌中部、右部及整体苔色H值,舌形的裂纹参数,苔质的剥落参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各主证的舌象特征参数具有差异性,将为进一步开展基于舌诊客观参数的糖尿病证候分类识别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糖尿病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CKD)肾阳虚证证候特征、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探索影响CKD肾阳虚证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2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获得肾阳虚证组99例,非肾阳虚证组126例。总结肾阳虚证组症状、舌脉及兼证,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证候特征,运用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肾阳虚证组、非肾阳虚证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尿葡萄糖、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水平,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生活习惯、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证候相关性分析。结果 CKD肾阳虚证患者高频症状是腰部酸痛、畏寒喜暖、精神萎靡、腰膝畏寒等。脉象以沉脉、细脉、弱脉为主,舌象中以白苔、暗淡舌、薄苔、腻苔为主。因子分析获得13个公因子分为5类,发现肾阳虚证患者症状病位在四肢尤以下肢为主、心胸、膀胱、肌表和胃部,病性表现主要是虚寒、气虚、水饮及血瘀。聚类分析可聚为11类,反映了肾阳虚证患者以气虚、血瘀和水饮停滞为主的舌脉及症状表现,证候体现病位特征集中在肌表、四肢、脾胃、耳窍、心神和膀胱等,总体而言病性表现与因子分析基本一致,一派虚寒衰弱表现兼有水饮、血瘀表现。频数分析也显示常见兼证证候要素主要包括气虚证、饮停证、寒湿证、血瘀证。与非肾阳虚证组比较,肾阳虚证组CKD 3-5期出现比例更高,肾功能尿素氮明显增高(P<0.05),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P<0.05);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尿蛋白定性等级明显提升。此外,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不运动或很少运动、存在饮食偏嗜是CKD肾阳虚证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KD肾阳虚证症状表现在病位病性表现上均具有相应特征,其中医证型与其对应的生物学指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肾小球滤过率、尿素氮和尿蛋白等能够一定程度反映CKD肾阳虚证的证候内涵,生活中相关危险因素能够影响CKD肾阳虚证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舌苔变化与病程、病情的相互关系。[方法] 观察记录103例男性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舌象变化,并分析其与年龄、病程、病情的关系。[结果] 患者入院舌形多表现为舌胖,占61.17%,无瘦舌,入院出院舌质舌形无明显变化。患者以腻苔为主,腻苔为本病的主要舌象。随着年龄增长,腻苔的比例也增长,发病时间越长,出现腻苔的比例越高,住院时间越长,出现苔腻的比例越高。腻苔越明显,病程越长,预后较不良。[结论] 观察新冠肺炎患者的舌象变化与病情进展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作为判定愈后的一项简易指标,并对指导中医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舌面诊测仪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舌象进行客观化研究,为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1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舌象数字分析诊断系统对患者的舌象进行采集及分析,从舌色、舌形、苔色、苔质四个方面分析整体舌象特征,使用卡方检验分析K-L分级与舌象的相关性,采用聚类分析法归纳膝骨关节炎的舌象特征。结果舌象特征分布显示,舌色主要为淡舌、红舌、淡紫和紫暗舌;舌形主要为胖舌、齿痕舌、裂纹舌;苔色主要为白苔;苔质主要有薄苔、腻苔、少苔。K-L分级与舌象的相关性分析,Ⅰ级患者主要表现为淡舌、胖舌、齿痕、白苔、腻苔和薄苔;Ⅱ级患者主要表现为淡舌、胖舌、痕舌和腻苔;Ⅲ级患者主要表现为舌红、裂纹、苔少;Ⅳ级患者主要为舌红、裂纹舌、少苔。舌象聚为3类,第1类:舌淡胖,苔薄白腻,齿痕;第2类:舌红,裂纹,苔少;第3类:舌紫暗或淡紫,瘀斑,苔黄白相兼。结论由舌象仪所采集的膝骨关节炎舌色、舌形、苔色及苔质表现与临床辨证有较强的一致性,可为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的舌面诊图像颜色参数特征,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的舌诊、面诊变化规律。方法 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行研制的Smart TCM-1型中医舌面一体仪,采集高血压患者舌面诊图像,提取特征参数,分析健康对照组、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血压组患者舌面颜色参数特征。结果 ①在舌色各项参数中,H型高血压组舌尖部R值、B值、V值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 < 0.01);非H型高血压组舌尖部B值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 < 0.01),S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大(P < 0.05);H型高血压组舌尖部R、V值均明显小于非H型高血压组(P < 0.05)。在舌苔各项参数中,H型高血压组舌中H值、V值均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 < 0.05);非H型高血压组舌中V值、舌右V值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 < 0.01);H型高血压组舌中H值明显小于非H型高血压组(P < 0.05),右侧舌苔S值明显大于非H型高血压组(P < 0.05)。②H型高血压组面色参数鼻G值、下颌G值、口唇R值、口唇V值均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 < 0.05);非H型高血压组前额H值、目眶H值、脸颊H值、鼻H值、下颌H值、整体H值均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P < 0.05);H型高血压组前额H值、目眶G值、目眶H值、脸颊H值、鼻G值、鼻H值、下颌R值、下颌G值、下颌H值、下颌V值、口唇R值、口唇G值、口唇V值、整体R值、整体G值、整体H值、整体V值均明显小于非H型高血压组(P < 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苔色偏黄,以舌中部为主,且舌右侧黄苔积聚较明显;H型高血压患者面色为黄中带红,口唇、下颌部更为晦暗。H型高血压患者的舌、面诊特征参数的变化,与高血压病阳亢湿盛病机相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痿冲剂方配合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二联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石炭井医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激素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肺痿冲剂方配合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二联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胸部高分辨CT(HRCT)改变阳性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肺功能指标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HRCT检查网格影及斑片影改变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肺痿冲剂方配合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二联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与激素治疗相比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肺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温改艳  吕莎  杨小虎  韩奇  程敏毓 《中草药》2021,52(22):6953-6961
目的 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疗效,为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VIP)数据库,搜集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截止到2021年2月,由2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7项研究共2215例患者,包括12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15项回顾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缩短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WMD=-0.84,95% CI(-1.42,-0.27),P=0.004],提高COVID-19治疗有效率[RR=1.14,95% CI(1.08,1.21),P=0.000]、肺部CT好转率[RR=1.19,95% CI(1.04,1.35),P=0.000]和核酸转阴率[RR=1.40,95% CI(1.16,1.69),P=0.000],改善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WMD=-0.82,95% CI(-1.08,-0.55),P=0.000],降低转危重率[RR=0.37,95% CI(0.25,0.56),P=0.000];此外,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COVID-19患者发热、咳嗽和乏力症状消失率显著提高,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亚组分析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肺部CT好转率和核酸转阴率,降低普通患者转换为危重患者的比例,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对新冠肺炎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连花清瘟制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干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ollaboration、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时间为从建库至2020年5月,所有连花清瘟制剂干预COVID-19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5项RCT研究,共计纳入824例患者。在常规西药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连花清瘟制剂,能够缩短退热时间(MD=-1.04,95%CI=-1.60~-0.48,P=0.000 3),表明联合中药连花清瘟制剂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发热症状;可改善咳嗽症状(MD=-1.30,95%CI=-2.55~-0.05,P=0.04),减少咳嗽例数(RR=1.72,95%CI=1.22~2.43,P=0.002),表明联合中药连花清瘟制剂具有减轻咳嗽的作用;改善乏力症状(MD=-1.30,95%CI=-2.38~-0.22,P=0.02),减少乏力例数(RR=1.72,95%CI=1.28~2.32,P=0.000 3),表明联合中药连花清瘟制剂具有减轻乏力的作用,还能提高临床有效率(RR=1.23,95%CI=1.12~1.34,P<0.000 1),改善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RR=1.21,95%CI=1.09~1.34,P=0.000 5),减少轻症转重症例数(RR=0.45,95%CI=0.30~0.68,P=0.000 1),以及改善炎症指标。6个研究中有2个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论] 与常规西药标准治疗相比,联合使用中药连花清瘟制剂能够对COVID-19患者的发热、咳嗽、乏力等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肺部CT、轻症转重症例数、炎症指标等产生一定的干预效应,具有改善缩短发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等作用,其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宁夏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宁夏地区患者的中医临床特点和症候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53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诊疗信息和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流行病学的发病特点和中医证候规律。结果 53 例患者中,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确诊患者具有明确的疫区旅居史或疫区人员接触史;发病主要以普通型居多;不同疾病程度的患者在性别分布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症状以咳嗽、发热、咳痰为首发症状居多,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包括便秘、纳差、腹胀等);中医证型以湿热疫毒蕴肺证(52.83%)、寒湿疫毒袭肺证(16.98%)为主;在舌色、苔质、苔色、脉象等方面,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宁夏地区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热疫毒蕴肺证、寒湿疫毒袭肺证为主,病因病机以“寒、湿、热、毒”演变为主,以清肺排毒汤加减治疗后体现了湿热病邪已去、正气逐渐恢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复方芩兰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和Swiss数据库筛选复方芩兰口服液中活性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OVID-19相关靶点;成分靶点与COVID-19靶点映射后应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herb-component-target, H-C-T)调控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采用Omicshare软件进行GO和KEGG分析,进一步挖掘复方芩兰口服液对COVID-19的多维药理作用机制;采用SYBYL-X 2.1.1软件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治疗COVID-19的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复方芩兰口服液对肺损伤小鼠肺组织TP53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证实网络药理学分析的结果。结果 从复方芩兰口服液中筛选出82个活性成分和309个靶点,获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靶点259个,复方芩兰口服液与COVID-19有20个共表达靶点,主要核心靶点为TP53、CCND1、JUN、EGFR、MAPK3。GO富集分析得到886个生物过程(P value<0.01且FDR<0.01),KEGG分析得到112条信号通路(P value<0.01且Q value<0.01)。分子对接表明,复方芩兰口服液中汉黄芩素为degree最高的活性成分与5个主要核心靶点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复方芩兰口服液能显著降低肺损伤小鼠TP53的表达(P<0.05)。结论 复方芩兰口服液可能作用于病毒感染、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和炎症反应相关靶点及通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对COVID-19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脾阳虚、肾阳虚亚健康状态人群的面象特征,探讨面象特征在中医亚健康状态辨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便携式中医智能镜采集体检人群面象样本,最终纳入脾阳虚亚健康者1450例、肾阳虚亚健康者1666例、健康者1844例,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分析比较3组人群的面色、唇色等面象特征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肾阳虚人群的面色L值 > 脾阳虚人群(P < 0.05),肾阳虚人群的面色a、b值 < 脾阳虚人群(P < 0.05);肾阳虚人群的唇色L值 > 脾阳虚人群 > 健康人群(P < 0.05),肾阳虚人群的唇色a、b值与脾阳虚人群无明显差异;脾阳虚、肾阳虚亚健康状态人群面部光泽度较健康人群均降低(P < 0.05)。结论 面诊图像特征可作为脾阳虚、肾阳虚亚健康人群的判别标准之一,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了重要的面诊参数量化指标,为不同体质人群的健康状态评价及疾病的预防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