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及辛伐他汀及其他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时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心肌缺血情况、胆固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发作频率、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和辛伐他汀治疗,临床疗效优于仅联用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rITEMI)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其他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mg,次日起75mg/d,连服2周。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缺血性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出、凝血指标影响不大(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对NSTEM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监测出、凝血指标,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1),改善临床症状,同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且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安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张辉  赵旭兰  王凤飞  郑红梅 《临床荟萃》2004,19(11):609-611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 ,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 ,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 ,监测出、凝血指标 ,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 (P <0 .0 1 ) ,改善临床症状 ,对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 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对出、凝血指标影响不大 (P >0 .0 5 )。结论 小剂量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安全 ,并优于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组  相似文献   

5.
张磊  李浩 《华西医学》2014,(1):8-1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速效救心丸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ACS患者随机选取97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氯吡格雷联合速效救心丸组,48例)和对照组(氯吡格雷组,49例),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ST段位移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ST段位移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ST段位移变化优于对照组。结论氯吡格雷与速效救心丸联用治疗ACS比单用氯吡格雷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7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氯吡格雷组42例。两组均常规应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断剂、ACEI、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组在此基础上加氯吡格雷75mg·d-1,疗程14d。14d后比较两组心脏事件、出血事件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氯吡格雷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皮疹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减少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两组均给予心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评估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程度,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9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分别为80%和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药物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可显著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常规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栾川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6h以内患者90例,其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者(氯吡格雷组)48例,未联合氟吡格雷者(对照组)42例。观察两组主要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氯吡格雷组较对照组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8.8%、50.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降低(分别为4.2%、14.3%,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3%、9.5%,P〉0.05)。结论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氯吡格雷、曲美他嗪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186例住院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吡格雷,曲美他嗪。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观察2组非血运重建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心功能不全改善情况、终点指标变化、出血事件;血运重建1年内冠脉再狭窄情况。结果2组总疗效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范围,而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心功能虽有改善,但不明显,且未恢复正常范围;血运重建观察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出血事件均以轻度为主,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再发心梗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密监测血小板和凝血试验(APTT)情况下,替罗非班、氯吡格雷、曲美他嗪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明显,死亡率低,再狭窄明显减少,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非Q波心肌梗塞(NQAMI),往往病情较重,且极易发展为猝死和急性Q波心肌梗塞,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抗凝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效果已经达到共识.但目前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将探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斯匹林治疗组和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结果: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治疗7d后,心绞痛的缓解率明显优于阿斯匹林治疗组(P<0.01)。24h动态心电图检的心肌缺血次数,缺血持续时间,缺血最长时间,室性早搏,阵发性室速次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减少,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试管法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无明显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理在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斯匹林组。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TIA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服氯吡格雷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脑缺血发作改善情况、脑梗死发生率、检测出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的TIA发作频率、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对出、凝血指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泮托拉唑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首次发生症状并住院成功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7例,按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时是否联用泮托拉唑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联用泮托拉唑组(PPIs 组)以及未联用泮托拉唑组(对照组),观察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事件以及 MACE 事件。结果消化道出血事件主要发生在患者入院后1周内,PPIs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MACE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短期应用泮托拉唑并没有增加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MACE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还能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风险,在临床上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银杏达莫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8例。在常规治疗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采用银杏达莫+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BI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40/48),高于对照组的72.92%(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单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与替罗非班联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该院116例确诊的急性STEMI并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8例)、B组(38例)、C组(40例)、D组(40例)。A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B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替格瑞洛;C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替罗非班;D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格瑞洛。治疗10d后比较各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PCI术后D组ST段完全下降(P0.05),治疗后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B、C组(P0.05),D组出血并发症显著低于A、B、C组(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PCI时替格瑞洛与替罗非班联用疗效高于单用替格瑞洛,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用替格瑞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安全性和对用药前后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变化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联合治疗组,A组)36例,和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常规治疗组,B组)36例。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的控制情况,心电图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6d后,心电图改善及血小板活化状态(CD63CD62p)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住院和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出血和不良事件。结论: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进一步改善ACS的治疗效果,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文彬 《临床医学》2014,(1):108-109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及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长葛市卫校附属医院诊治的6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每组32例,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复发率和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及溶栓治疗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l)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5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 普通肝素)及治疗组(PGE1 低分子肝素 氯吡格雷)疗程为90d。结果观察90d后总的有效率治疗组为953%,对照组为714%(P<001);治疗组1例发生AMI(23%),对照组发生5例(119%),死亡3例;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PGEl、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UAP能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并可预防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氯吡格雷口服对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P一选择素(P—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确诊急性sTEMI患者61例,分为常规治疗组(ROU组)31例和氯吡格雷治疗组(CLO组)30例。ROU组接受溶栓(尿激酶)、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抗心肌重构(卡托普利)及保护心肌(倍他乐克)等药物常规治疗。CLO组除接受前述治疗外,入院时即开始接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300mg负荷量,继以每日75mg)。比较两组间溶栓治疗后2h内ST段改变、入院后24h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浓度变化及入院后48h内血液循环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结果】溶栓后2h内ST段降低50%,ROU组为15例(48.4%),CLO组为18例(60.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K—MB浓度,在入院后即刻、入院后4h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入院后8h、入院后12h、入院后24h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入院后48hICAM-1浓度及P-选择素浓度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结论】对于STEMI患者,在常规治疗外早期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可限制心肌梗死范围,并可降低血液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78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3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脂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口服,1次/d,15d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胸痛、胸闷发作频率及最长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及发作心绞痛时12导心电图、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情况;同时观察出血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最长持续时间均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胸痛、胸闷发作频率较对照组减少,且发作最长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70.45%,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